資源簡介 龍游縣華崗中學2021學年第二學期3月調研考試試題卷(八年級社會)溫馨提示:請仔細審題,細心答題,相信你一定會有出色的表現!一、單選題(本題有25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中國詩詞大會》點燃了國人對詩詞的熱情。以下詩詞均以“春”為關鍵詞,其中描述西北地區景觀的是( )A.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B.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C.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D.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2.下列關于蒙古族牧民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有( )①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②7、8月間舉辦那達慕大會③喜食面食和米飯 ④住在便于拆裝和搬運的蒙古包里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3.我國自然環境差異大,造就了各地服飾、飲食、民居等文化差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西藏日溫差大,藏族傳統服飾是藏袍B.新疆氣候寒冷,維吾爾族常喝酥油茶C.云南氣候濕熱,傣族傳統建筑是窯洞D.內蒙古地勢平坦,蒙古族擅長賽龍舟4.下列關于西北地區農業生產的敘述,正確的是( )A.農田主要分布在河水、高山冰雪融水或地下水灌溉的地勢平坦的地區B.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地帶廣種水稻、小麥、棉花、瓜果C.西北地區依靠冰雪融水,畜牧業和林業發達D.內蒙古牧區以高山牧場為主5.坎兒井采取暗渠引水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A.利于灌溉 B.減少蒸發 C.節約成本 D.順勢自流6.下列關于烏魯木齊和拉薩兩個城市共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有( )①都位于我國西部地區 ②都是溫帶大陸性氣候③都是民族自治區首府 ④都是新亞歐大陸橋上重要的門戶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7.小明給父母介紹藏族同胞的生產生活,下列在小明的介紹中應該出現的是( )①獻哈達 ②“打林卡” ③種植青稞 ④信天游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讀下圖,下列描述符合甲區域特色的是( )A.興安林海,紅松茂密 B.雪域高原,牦牛成群C.物產豐饒,“天府之國” D.水網密布,“魚米之鄉”9.某中學地理學習小組繪制了一幅思維導圖,解釋某地形區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與影響。圖中序號與其填入的內容,合適的是( ) A.①海拔低,一馬平川 B.②輻射強,太陽能豐富C.③冬暖夏熱,日溫差小 D.④湖泊星羅,溝壑縱橫讀亞洲大陸沿89°E地形剖面示意圖。10.近年來,乙區域的畜牧業產品逐漸走向全國各地。影響此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市場 B.技術 C.勞動力 D.交通11.2021年入夏后,全國多個地區出現缺電狀況。各地區陸續出臺有序用電、錯峰用電。季節性尖峰電價等政策,部分地區還采取高耗能企業限電停產的政策?!袄l限電"反映了( ?。?br/>A.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嚴重不足 B.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方式C.資源問題制約我國經濟發展 D.資源短缺已嚴重影響人民生活12.2021年5月31日,“三孩”政策落地。這是我國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調整。關于該政策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說明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已經不適應我國國情 ②順應了我國人口發展的新形勢③能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 ④能解決我國人口基數大的問題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3.對右側漫畫理解正確的是( ?。?br/>①有利于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②有利于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③有利于增進民生福祉 ④能解決我國環境污染問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下列示意圖告訴我們( )①人類活動都會引起生態環境惡化 ②要保護草場資源這一非可再生資源③人類活動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④環境問題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A.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15.右側“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示意圖”告訴我們( )①可持續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②生態系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基礎③人口、資源、環境、發展是一個統一的整體④經濟發展總要付出代價,破壞環境在所難免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6.1949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一年,以下場景在1949年可以看到的是( )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延安召開 ②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③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占領南京 ④ 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在北京簽訂A.① 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周恩來對民主人士黃炎培說:它是由全國各黨派一起千斟萬酌制定的,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劇本”。被周恩來稱為“劇本”,起臨時憲法作用的是( )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中國土地法大綱》18.電影《兄弟之情》中的主人公伸開兩條胳膊,向敵人的火力猛撲過去,用胸膛堵住了正在噴火舌的敵人的機槍口,最后壯烈犧牲。影片中的主人公是( )A.黃繼光 B.邱少云 C.左權 D.雷鋒19.著名學者費孝通曾說:中國的革命正是由這樣兩種夢想推動著,一是爰國主義者想看到一個新中國傲立于世紀民族之林;二是提高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的地位,清除古代舊有階級的社會差別。這“兩種夢想”今天正在成為現實,以下史實能準確證明“第二個夢想”實現的是( )A.孫中山在“民生主義”中提出平均地權 B.“共同綱領的通過”C.在廣大農村開展“人人均等”的人民公社化運動 D.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20.西藏的和平解放標志著( )A.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宣告結束 B.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C.新中國徹底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D.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最終勝利申紀蘭是我國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她可能經歷的活動是()A.提出建造任命英雄紀念碑議案 B.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C.參與編寫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 D.舉手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2.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一“基本國情”開始于( )A.新中國成立 B.人民公社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改革開放23.下列時間軸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一段歷史,其中表述正確的是( )A.①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B.②段:主要任務是完成社會主義改造C.③段:“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 D.④段:“文化大革命”時期24.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進程中,右側人物事跡共同體現的精神是( ?。?br/>①愛國主義 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③同仇敵愾抗擊侵略 ④國際主義、人道主義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5.“文化大革命”使國民經濟遭受到巨大損失,在抵制“左”的錯誤的基礎上我國也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列成就屬于這一時期的是( )①神舟一號開啟飛天之旅 ②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③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④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個小題,共50分)26.讀圖回答問題(10分)(1)A、C兩區域分別位于我國的 地區(填地理區域)。(2分)(2)請分別指出制約我國A、C兩地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這兩個地區在農業發展方面有何相同的有利自然條件?(4分)(3)列舉C地區的生產、生活方式各一例。(4分)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位于南北天山之間的伊犁河谷地區一一綠洲廣布,自古人們以種植莊稼和果木為生。伊犁河谷被禰為“塞外江南”,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北道要沖。伊犁河谷及周邊地帶示意圖及氣溫降水圖(見下圖)(1)據圖判斷河谷中河流的大致流向。(2分)(2)閱讀材料和圖片,指出伊犁河谷成為“古絲綢之路北道要沖”的人文因素是什么?并結合圖片分析伊犁河谷能成為“塞外江南”的自然條件。(4分)(3)當前伊犁河谷地區發展面臨最大的生態環境問題是什么?針對此問題,請你為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一條建議。(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背景下,毛澤東致信李濟深等民主人士,提出“召集人民代表大會,加強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的相互合作,討論新政府的成立,擬訂新政府的施政綱領。材料二: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在某次戰爭結束后豪邁地說:“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br/>材料三:1953年,中國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礦——遼寧阜新海州煤礦建成投產;1955年,中國第一塊國產手表在天津誕生;1956年,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生產出來……(1)材料一提到的大會是哪次會議?該會議的成功召開有什么意義。(2分)(2)材料二中的“某次戰爭”是指哪次戰爭?請用簡要的語言介紹一位該戰爭中的戰斗英雄代表。(3分)(3)材料三共同反映的是什么歷史事件?再例舉兩例20世紀50年代我國所取得的重工業方面的建設成就(3分)(4)材料二和材料三兩個事件之間有什么聯系?(2分)2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1949年—1978年糧食產量觀察上圖,分析1949年到1952年糧食產量提升的主要原因。(2分)從1949年到1956年,土地所有制發生了哪兩次變化?(4分)1956到1965年,中國糧食產量經歷了先降后升的變化,請聯系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主要原因(4分)縱觀這三十年國家發展,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示?(2分)3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圖一開國大典 圖二第一屆人大 圖三《土地改革法》頒布結合所學知識,用一句話概括圖一開國大典的意義。(2分)結合所學,概括圖二會議的歷史作用(2分)(3)從三幅圖片中任選兩幅,說明中國共產黨是如何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志,實現“三民主義”的。(4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A A B B A B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A D A C B A D B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D C D A C龍游縣華崗中學2021學年第二學期3月調研考試答案(八年級社會)二、非選擇題26.(1)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2分)(2) 西北地區:水分 青藏地區:熱量(2分)(寫降水、溫度也可)相同點: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營養物質的積累(2分)(3)生產方式:高寒畜牧業(或:畜牧業)。(2分)生活方式:衣:藏袍;食:牛羊肉、酸奶、奶酪、糌粑;?。簬づ?;行:馬、牦牛。(任寫其一即可)(2分)27.(1)自東向西流。(2分)(2)人文因素:自古綠洲農業條件較好,且沿途城鎮眾多,能夠為過往商人提供食宿。(2分)自然條件:河谷地區,地勢較低,相對平坦;北部高大山脈阻擋寒冷的冬季風,冬季氣溫偏高;南部高大山脈可阻擋塔里木盆地的風沙入侵和夏季熱浪侵襲;夏季高溫,有高山上的冰川融水補給,水源充足。 (答出一點即可)(2分)(3)問題:荒漠化;(2分)建議:因地制宜,種植耐旱、高附加值的農作物;利用科技,發展節水及環保產業等。 (2分)28(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2分)(2)抗美援朝戰爭;(1分)黃繼光、邱少云、楊根思、羅盛教等,人物介紹基本準確即可。(2分)(3)一五計劃;(1分)沈陽第一飛機制造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鞍山鋼鐵公司,寶成、鷹廈鐵路,川藏、青藏、康藏公路通車等(任選兩例,一例1分,共2分)(4)抗美援朝的勝利,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展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2分,練習精編P25)29(1)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農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是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2分,只寫出土地改革不給分。)(2)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土地所有制由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2分,由地主私有變為農民私有也可)1956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土地所有制由農民土地所有制變為集體所有制。(2分,由農民私有變為集體所有也可)(3)1956年到1961年,全國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挫傷了農民積極性,導致農業生產水平下降,糧食產量減少。(2分)1961年,為克服困難局面,中共中央于1961年開始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2分,寫七千人大會相關知識點也可)(練習精編P41)(4)要正確認識基本國情,立足國情,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和路線;要維護好群眾利益,調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經濟建設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任意1點2分,練習精編P36)(1)標志著新中國的成立(2分)(2)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的確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2分)(3)民族:圖一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實現了民族獨立。民權:圖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和地位。民生:通過圖三的土地改革,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實現了平均地權。(任選兩點,每點兩分共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