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青島版科學五四制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 簡單機械 知識點整理第13課《斜面》1. 像墊起板子的一端而形成的斜坡,就是一種簡單機械——斜面。斜面有省力的作用。斜面越平緩越省力。2. 完成研究斜面作用的實驗后,思考用測力計拉去小車是否勻速、讀數是否準確等就是在反思。3. 上山的公路有的修成盤旋狀,有的修成“S”形,為什么這樣修建呢?答:因為它們都是變形的斜面,斜面加長,坡度平緩,比較省力。4. 螺絲釘的螺紋展開后實際上是一個斜面。螺紋越密越省力。5. 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6.生活中的斜面:斧子劈木頭,殘疾人通道,自動扶梯,螺旋形立交橋,盤山公路,螺絲釘等。7.上陡坡時,怎樣行走更省力?答:在陡坡上斜著走,即在坡面上走“之”字形(或“S”形)更省力。8.【實驗名稱】斜面省力作用實驗【實驗材料】測力計、長方形木板、小木塊若干、小車、鉤碼。【實驗步驟】(1)用測力計豎直提起裝有鉤碼的小車,記錄示數。(2)在長木板的一端墊一個木塊搭成斜面,把裝有鉤碼的小車放在斜面下方一端,用測力計沿斜面向上拉動小車,注意拉動測力計要與斜面平行,做勻速運動,記錄示數。(3)在斜坡高的一端陸續疊加大小相同的木塊,使斜面不斷變陡,依次在斜面上用測力計拉小車,做勻速運動,記錄示數。(4)對比分析以上幾次所得數據。【實驗現象】豎直提小車時測得的用的力最大。斜面坡度越小,用的力越小;坡度越大用的力越大。【實驗結論】斜面有省力的作用。斜面越平緩越省力。9.【活動名稱】制作螺絲釘模型【制作目的】制作螺絲釘模型,理解螺絲釘的螺紋是變形的斜面【制作材料】3張相同的長方形紙、直尺、彩筆、鉛筆、膠帶。【制作步驟】(1)將長方形紙剪成直角三角形,在斜邊上用彩色筆涂上色。(2)把三角形紙均勻地纏繞在鉛筆筆桿上,形成螺紋。(3)其他兩張紙各剪出長度不同的斜邊,涂色、纏繞在鉛筆上成螺紋。(4)比較螺紋的疏密與斜面有什么關系。【觀察現象】螺紋間的距離越小,三角形斜邊越長。【制作結論】螺紋是變形的斜面,螺紋越密越省力。第14課《杠桿》1.一根棍子,被用來撬重物時,就是一種簡單的機械——杠桿。 起支撐作用的點叫支點,對杠桿用力的點叫動力點,承受重物的點叫阻力點。2.當支點到動力點的距離大于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時,使用杠桿省力;當支點到動力點的距離小于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時,使用杠桿費力;當支點到動力點的距離等于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時,使用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3.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杠桿?答:費力杠桿:鑷子、船槳、理發剪、食品夾省力杠桿:核桃夾、重型訂書機、助力訂書機、園林剪等臂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天平、普通訂書機需要根據用力點的不同來確定是否省力:剪子、蹺蹺板和筷子4.【實驗名稱】杠桿的作用實驗【實驗材料】杠桿尺、鉤碼、鐵架臺。【實驗過程】(1)把杠桿尺掛在鐵架臺上,調節兩邊的螺母,使杠桿尺平衡。(2)在杠桿尺左右兩邊10厘米的地方各掛一個鉤碼。(3)在杠桿尺左邊10厘米的地方掛兩個鉤碼,右邊5厘米的地方掛四個鉤碼。(4)在杠桿尺左邊10厘米的地方掛兩個鉤碼,右邊20厘米的地方掛一個鉤碼。(5)自由組合鉤碼數量與到支點的距離,使杠桿尺平衡。(6)比較左右兩邊鉤碼的數量和鉤碼離杠桿尺中心的距離。【實驗現象】杠桿尺平衡【實驗結論】當支點到動力點的距離大于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時,使用杠桿省力;當支點到動力點的距離小于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時,使用杠桿費力;當支點到動力點的距離等于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時,使用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第15課《滑輪》1.升國旗的裝置上有能轉動的輪子,它們是滑輪。2.邊緣有槽,可繞中心軸轉動的輪子叫作滑輪。3.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移動的滑輪叫作定滑輪。和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叫作動滑輪。4.直接提起重物時,向上用力;使用定滑輪后,向下用力。定滑輪能夠改變用力方向。5.使用定滑輪能改變用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6.使用動滑輪能省力,但不能改變用力的方向。7.生產和生活中哪里用到了滑輪?答:塔吊、晾衣架等機械上有滑輪裝置,旗桿上用到了滑輪,家庭中帶拉繩窗簾裝置、升降電梯等。8.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起來(滑輪組),既能改變力的方向,又能省力。9.【實驗名稱】定滑輪的作用實驗【實驗材料】支架、定滑輪、細繩、鉤碼、測力計等。【實驗步驟】(1)用測力計測出豎直提起1個鉤碼用的力。(2)把定滑輪固定在支架上,掛上1個鉤碼,用測力計向下拉動,記錄用力的大小。(3)為了減小結果的誤差,應該進行多次測量(分別掛2個鉤碼和3個鉤碼)。(4)最后兩組數據進行比較,并觀察力的方向變化情況。【實驗現象】兩組數據相同,但用力的方向改變了。【實驗結論】使用定滑輪時,不省力,只是改變了用力的方向。10.【實驗名稱】動滑輪的作用實驗【實驗材料】支架、動滑輪、細繩、鉤碼、測力計等。【實驗步驟】(1)用測力計測出豎直提起1個鉤碼用的力。(2)把繩子一端繞過動滑輪,掛上1個鉤碼,用測力計向上拉動,記錄力的大小。(3)為了減小結果的誤差,應該進行多次測量(分別掛2個鉤碼和3個鉤碼)。(4)最后將所記錄數據進行比較,并觀察力的方向變化情況。【實驗現象】使用動滑輪時,用力小;力的方向沒有改變。【實驗結論】使用動滑輪時,省力,但不改變用力方向。11.【實驗名稱】滑輪組的作用實驗【實驗材料】支架、定滑輪、動滑輪、細繩、鉤碼、測力計等。【實驗步驟】(1)用測力計測出豎直提起1個鉤碼用的力。(2)把繩子一端繞過滑輪組,掛上1個鉤碼,用測力計向上拉動,記錄力的大小。(3)為了減小結果的誤差,應該進行多次測量(分別掛2個鉤碼和3個鉤碼)。(4)最后將所記錄數據進行比較,并觀察力的方向變化情況。【實驗現象】使用滑輪組時,用力小;力的方向也改變了。【實驗結論】使用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改變用力方向。第16課《輪軸》1.像汽車方向盤、閥門這樣,由一個輪和一個軸組成,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2.使用輪軸能省力。在軸粗細相同時,輪越大越省力。3.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門把手、擰螺絲的扳手、削筆刀、汽車方向盤、閥門、轆轤、拖拉機搖把、螺絲刀、自行車把等。4.【實驗名稱】輪軸的作用實驗【實驗材料】鉤碼、粗線繩、鐵架臺、大輪、小輪、粗細相同的軸【實驗過程】(1)不用輪軸,直接用測力計提起2個鉤碼。(2)軸上掛2個鉤碼,用測力計拉動小輪,測量所用的拉力。(3)軸上掛2個鉤碼,用測力計拉動大輪,測量所用的拉力。(3)為了減小結果的誤差,應該進行多次測量(分別掛3個鉤碼和4個鉤碼)。(4)最后將所記錄數據進行比較。【實驗現象】不用輪軸,拉力最大,用大輪,拉力最小。【實驗結論】使用輪軸能省力。在軸粗細相同時,輪越大越省力。5.我找出的下列物品中的輪和軸(在相應的位置標出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