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2.2 運動的規律性一、規律是客觀的1.運動的含義: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_____和_____。2.物質與運動的關系:(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運動是物質固有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世界上不存在脫離_____的物質。(2)運動是_____的運動。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3.規律的客觀性與普遍性:(1)規律的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_____的、必然的、_____的聯系。(2)規律的客觀性: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_________為轉移的,既不能被_____,也不能被_____。(3)規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都有其固有的_____,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沒有規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二、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它不僅可以認識事物的_________,而且能夠把握深藏于事物內部的本質和規律。世界上只有__________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不僅能夠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而且可以_____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即通過_____把觀念的東西變成_____的東西,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3.尊重客觀規律:意識的能動性受到_________的制約。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_____意識,才能有效發揮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_________的預期目標;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會導致實踐的失敗,會對事物的發展產生_____作用。三、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1.含義: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_________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_____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2.要求:(1)要求我們充分發揮___________,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_________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2)要求我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_________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_________結合起來。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___________,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答案】一、規律是客觀的1.變化 過程2.根本屬性 存在方式 運動 物質3.本質 穩定 人的意志 創造 消滅 規律二、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1.目的性 自主選擇性 能動創造性 外部現象 尚未認識2. 能動 實踐 現實3. 客觀規律 正確 改造世界 阻礙三、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1.客觀存在 固有2.主觀能動性 求真務實 客觀規律 科學態度 唯意志主義議題一 物質、運動和規律成語“對牛彈琴”是諷刺彈琴者不看對象,白費勁。但現代科學卻證明:定時給奶牛放音樂,能使奶牛多產奶。法國科學家曾將耳機套在番茄上,讓它每天欣賞3小時音樂。結果番茄長到2千克重。這是因為人們認識到聲音是能量,在一定條件下,按一定的節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動植物吸收轉化為生物能、化學能,促進動植物的生長和發育。探究:(1) 搜集整理“對牛彈琴”這一寓言故事。(2)與同學們交流“對牛彈琴”體現的哲學道理。【歸納·釋疑】1.物質、運動和規律的關系:(1)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無論是天地自然,還是人類社會,它們在本質上都是物質的。(2)物質都是運動的,運動與物質不可分。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3)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簡言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都是運動的,運動都是有規律的。2.關于規律要注意的易錯點:(1)規律是客觀的,人不能創造、發明、改造、改變和消滅規律。(2)規則、規定、守則、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規律,它們是主觀的,是規律的反映,但不是規律本身。(3)規律不等于現象,凡是人的感覺器官可以直接感知的都是現象,規律只能憑借抽象思維才能把握。(4)規律沒有好壞之分。規律不是永恒的、萬古不變的。【典例·示范】李克強總理說,我們說要向霧霾等污染宣戰,可不是說向老天爺宣戰,而是要向我們自身粗放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來宣戰。這表明A.順應社會發展規律就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B.向污染宣戰需要從根本上變革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C.改善生產與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與自然的斗爭性D.尊重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是治污成功的關鍵【解析】選D。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鍵是要順應自然發展規律,A說法過于絕對,排除;向污染宣戰是對現有物質生活方式的改造,而不是從根本上變革,排除B;人與自然的矛盾具有客觀性,不能消除,排除C;環境污染是人類違背自然規律、遭受自然規律懲罰的體現,所以D正確。【素養·提能】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黨報、黨刊、黨臺、黨網等主流媒體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黨報、黨刊要加強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發展網站、微博、微信、電子閱報欄、手機報、網絡電視等各類新媒體,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運用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說明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我們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科學精神)【答案】①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才能有效發揮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②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必須深刻分析全媒體時代的挑戰和機遇,科學把握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和規律。③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既要尊重媒體發展的客觀規律,又要充分發揮新聞輿論工作者的信心和斗志,認識利用媒體規律,弘揚主旋律和正能量。議題二 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1912~1913年間,德國在國際市場上大量收購石油,但只購買婆羅洲地區的石油。在石油商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時,化學家提醒世人說:“德國人在準備發動戰爭了!”原來,婆羅洲的石油與其他各地的石油不同,它含有大量的苯和甲苯等芳香烴,而苯和硝酸反應就可以制成一種烈性炸藥。果然不出化學家所料,德國于1914年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探究:(1)搜集生活中異于常人發現的事例。(2)與同學們交流人的意識活動的特點。【歸納·釋疑】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1)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2)方法論: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意識的能動作用要求我們重視意識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2.規律的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1)原理內容:①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離不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②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2)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3)反對:反對片面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干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夸大規律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3.意識活動的特點:4.準確理解意識對人們的指導作用:(1)意識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才能作用于客觀事物。不能把意識對客觀世界的指導作用理解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它必須經過“實踐”這一必不可少的中間環節,實踐是意識反作用于客觀事物的必經途徑。(2)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類特有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意識的能動作用再大,也要受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制約。(3)從性質上看:不同性質的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不同的能動作用。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②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典例·示范】探月工程是中國根據自身國情、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客觀現實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制定的“繞”“落”和“回”三步走戰略。廣大科技工作者為實現人類航天史上的壯舉——月球背面軟著陸,勇于探索,奮力攻關,精心設計、精準計算、精確控制,攻克了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難題,獲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生產性關鍵技術,展示了新時期中國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和卓越的創新能力。結合材料,運用意識的作用的有關知識,分析探月工程為什么能取得開創性突破。答案: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探月工程是根據我國國情提出的三步走戰略,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②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探月三步走戰略及其每步具體目標,為工程有序順利推進,提供正確指導。③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廣大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奮力攻關,精心設計、精準計算、精確控制,展示了新時期中國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和卓越的創新能力。【素養·提能】兩個不如意的人,一起去拜望師父:“師父,我們太痛苦了,是不是該辭掉工作?”師父吐出五個字:“不過一碗飯。”兩人回去后,一個遞上辭呈,回家種田,另一個沒動。十年之后,回家種田的成了農業專家。另一個留在公司的,成了經理。一天,兩人相遇,農業專家說:“師父給我們同樣‘不過一碗飯’這五個字,不過一碗飯嘛,何必在公司受氣,所以我辭職了。”那經理笑道:“‘不過一碗飯’,多受氣,多受累,我只要想:不過為了混碗飯吃,少計較。”兩人又去拜望師父,師父給了五個字:“不過一念間。”(1)兩人對師父的話理解不同,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科學精神)提示:說明人的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2)兩人的不同認識產生了不同結果,給我們什么哲學啟示?(科學精神)提示:意識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我們要重視正確意識的指導作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