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第二課 探索世界的本質第二框 運動的規律性二、 運動的規律性(一)規律是客觀的1、物質是運動的(1)哲學的運動概念: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2)物質和運動的關系:①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強調物質離不開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強調運動離不開物質,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慧能大師:《壇經》記載:時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一。慧能進日:“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英國畢爾生:“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黑格爾:世界的發展是“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柏格森:事物和狀態不過是我們的心靈所采取的一種觀點。(3)具體物質形態的運動及物質載體————由低級到高級運動 物質載體機械運動 宏觀物體化學運動 原子、分子、離子生物運動 生命有機體社會運動 生產方式思維或精神運動 人腦2、運動是有規律的(1)規律的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2)正確理解“規律”規律 非規律固有的 新陳代謝 主觀想象的 喜鵲叫喜,烏鴉叫喪本質的 萬有引力規律 、價值規律 現象的 蘋果落地、水往低處流、價格漲落必然的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 偶然的 守株待兔穩定的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基因遺傳 多變易逝的 風云雨雪注意:①規律≠規律性現象 ②規律≠聯系“太陽東升西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水往低處流”等是體現規律的現象③規律是聯系,但并非所有的聯系都是規律,只有同時滿足四個條件的聯系才是規律。④規律不等于現象,凡是能夠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為現象而非規律,上表的舉例均不屬于規律,如“蘋果落地”屬于自然現象,但其中蘊含的“萬有引力”則屬于規律。⑤不能把哲學上講的規律混同于具體規律,二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3)規律是客觀的、不能被創造、改變和消滅;對規律的認識和利用,并不意味著改變或創造規律。①唯心主義同樣承認規律的存在,但是卻否認規律的客觀性。②規律≠規則。規則是主觀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廢除。(4)規律本身沒有好壞之分。規律可以給人帶來積極的作用,也可以帶來消極的作用。歸納 :規律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1)原理內容①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②規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都有其固有的規律。(2)方法論: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把事物本身固有的規律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總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二)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也叫自覺能動性——意識的能動作用)1、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能夠能動的反映世界、意識能夠指導人們能動的認識世界(1)意識活動的特點: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也是能動的認識世界的原因)特別提醒 側重點:區分意識活動的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目的性 側重于行動目標、方式和步驟的確定自覺選擇性 強調認識對象的選擇主動創造性 突出反映的程度(現象與本質)和時間跨度(過去、當前和未來)(2)人的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深藏于事物內部的本質和規律。(3)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2、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意識能動的反作用于物質(1)意識能動的指導人們改造世界。A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B正確的意識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推動作用;C錯誤的思想意識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往往起阻礙作用。(2)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誤區:①意識是大腦特有的機能,意識來源于人腦。× ②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識中有什么,客觀世界中就一定有什么。×③意識的作用只表現為意識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3、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1) 原理內容①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②意識的能動性受客觀規律的制約。A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才能有效發揮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的;B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會導致實踐的失敗,會對事物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2) 方法論①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②片面地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無視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制約,屬于唯心主義;只強調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機械唯物主義。(三)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1、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是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根本立足點。)特別提示 實事求是的內涵:“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2、哲學依據: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3、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1)從唯物論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①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②要求我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③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2)從辯證法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①認識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②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把握變化的客觀實際;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③堅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一分為二地對待客觀實際。三、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重點)1、 原理內容(1)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2)意識具有能動作用。①意識不僅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而且可以能動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②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能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違背規律的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產生阻礙作用。2、 方法論 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1)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2)要充分重視和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