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第一框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學習目標——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 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2.科學精神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3.公共參與 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發展真理。知識脈絡一、人的認識從何而來(一)理解“認識和實踐”1、認識(1)認識的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2)形式(或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①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②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3)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①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2、實踐(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農民種地 教師教學 建筑工人蓋房子 科學家做實驗 行政機構改革× 猴子摘桃 學生學習 學生辯論會 蜜蜂建蜂房(2)理解“實踐”①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②不能擴大實踐的外延,如:不能認為“實踐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或“實踐是人們改造整個世界的活動”;③也不能縮小實踐的外延,如:不能認為“實踐是人們改造自然界的活動”或“實踐是人們改造社會的活動”。(3)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如興修水利、植樹造林等②變革社會的實踐:如革命、改革等,在階級社會中,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在當代中國,主要表現為在社會各方面的改革③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自然科學實驗——如太空育種實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等;社會科學實驗,如改革試點等。(4)實踐的基本特征:①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原因:A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人、實踐的對象——客觀事物、實踐的手段——工具設備)都是客觀的。B制約實踐活動的客觀事物及其規律也具有客觀性。②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原因:A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B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③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原因:A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B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正確區分實踐的三個特點特點 區別所在 解讀 點睛之詞客觀物質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人的認識活動的區別所在,堅持這點,在實踐觀點上就堅持了唯物主義。 強調實踐的基本構成要素(主體、對象和手段)、實踐的過程及其結果的客觀性,強調受客觀因素的影響 “主體”“對象”“手段”“結果”主觀能動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動物本能活動的區別所在。堅持這點,在實踐問題上 堅持了辯證法。 強調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制定“計劃”“方案”“規劃”等受主觀因素的影響 “計劃”“方案”“規劃”社會歷史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孤立的個人活動的區別所在 強調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有所差異; 強調“合作”等,受橫向因素的影響—社會性;強調歷史過程,受縱向因素的影響—歷史性特別提示①實踐的第一、二個特點并不矛盾,主體的客觀性滲透著能動性,意識能動性以客觀性為基礎。②夸大客觀物質性否定主觀能動性,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夸大主觀能動性否定客觀物質性,會導致唯心主義。(二)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特別提醒①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就是實踐;②獲取知識的途徑可以是書本、網絡….等間接經驗;也可以是實踐中得到的直接經驗。(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①實踐處在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②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③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否則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2、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1)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促進作用(2)錯誤的認識對實踐具有阻礙作用3、歸納: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1)原理內容: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推動作用。(2)方法論要求:①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②我們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了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特別提醒]區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檢驗標準、根本目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基礎上“從無到有”;動力 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基礎上的“深化和發展”。關鍵點“實踐有新的需要”“新的認識工具出現”“人的認識能力和水平提高”。檢驗標準 認識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談到了指導的結果如何。目的 認識指導實踐成果了或者失敗了,沒有談到指導實踐的結果。▲標志性關鍵詞法理論 關鍵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針對、立足、基于、按照、根據…… (問題、現狀、特點、情況、形勢、影響),提出、制定、出臺、調整、頒布……(理論、方針、政策、規劃、措施、方案)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 在…… (主題、路線、方針、措施、制度)下,促進……(事業、活動、實踐、活動)取得(成就、勝利、發展、前進、成功)等誤區①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②實踐是適應環境的本能活動。③實踐是一種客觀活動,又是一種主觀活動。④實踐是社會性活動,單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⑤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⑥實踐是人的活動,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活動。⑦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唯一動力。⑧真理永遠是正確的錯點透析1、基于客觀實際做出的科學論斷可以成為行動的動力。×解析 基于客觀實際做出的科學論斷是認識,可以指導實踐,但不是成為行動的動力。2、認識是客體對主體的能動反映。 ×解析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3、感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的對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解析 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的對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是認識的高級階段。4、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性。 ×解析 感性認識依賴于理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性。5、實踐是人類特有的,因此,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解析 實踐是人類特有的,因此,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才是實踐6、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 ×解析 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是指沒有正確認識指導的實踐,導致失敗。7、實踐是社會性活動,孤立的單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 √8、讀書也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認識的目的是認識世界。×解析 讀書也是認識的途徑之一,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唯一來源,認識的目的是改造世界。9、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一看實踐,二看多數人的意見。×解析 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只有一個,即實踐。答題必背1、如何理解“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答:(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2)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3)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4)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①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2、如何理解實踐及其形式與特征?答:(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2)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3)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①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原因)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實踐的手段。都是客觀的。制約實踐活動的客觀事物及其規律也具有客觀性。②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原因)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③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原因)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3、如何理解“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答:(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推動作用。(3)方法論要求:①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②我們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4、如何理解“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答:(1)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強調“從無到有”)(2)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就是實踐;獲取知識的途徑可以是書本、網絡…等間接經驗;也可以是實踐中得到的直接經驗。5、如何理解“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答:(1)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強調“深化和發展”)6、如何理解“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答:(1)實踐處在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2)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3)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7、如何理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答:(1)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2)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否則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