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第二框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學習目標——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 認同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2.科學精神 準確把握真理的特征,并能夠對認識、真理、理論、科學理論進行判斷和辨別,堅持真理,懂得在實踐中追求和發現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不斷培養科學理性精神。3.公共參與 樹立堅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的觀念。知識脈絡二、在實踐中追求和發現真理(真理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一)真理的含義: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二)真理的特征1、真理是客觀的——真理具有絕對性、客觀性(1)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真理客觀≠客觀實在)(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是,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3)真理的形式是主觀的,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的內容來自于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律;(4)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5)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應當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具有相對性)(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2)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需要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具體的統一”:主觀認識符合當地的實際“歷史的統一”:主觀認識符合當時的實際(3)方法論: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與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要求要正確對待謬誤。特別提醒 意識、認識、真理、科學理論的區別和聯系。區別 ①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屬于唯物論。②認識是人腦對客觀對象的反映,屬于認識論。③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④真理的系統化、理論化,就是科學理論。聯系 ①意識、認知、理論都有正確和錯誤之分;真理和科學理論都是正確的②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③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三)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1、認識具有反復性: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認識具有反復性。(1)從認識的主體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心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2)從認識的客體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3)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認識具有無限性:(1)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2)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3)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3、認識的發展具有上升性:(1)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認識不是直線前進,也不是循環運動)(2)但是,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3)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識或對整個世界的認識,總是(深度)不斷深化、(廣度)不斷擴展和(進程)不斷向前推移的4、方法論:真理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特別提醒①真理作為正確認識,對人們的實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是有用的。但不能說有用的認識就是真理,因為它否定了真理的判斷標準。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表明承認人的認識上的主觀性和差別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觀真理。③真理都是客觀與主觀、實踐與理論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觀點是錯誤的。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④不能認為被超越的真理中包含錯誤的內容。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已經確定的真理,在它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下,永遠是真理。錯點透析1、真理是人們對事物及其規律的反映。 ×解析 真理是人們對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 ×解析 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觀念不一定都是真理。3、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條件性。×解析 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4、真理再向前邁一步一定是更高的真理。×解析 真理再向前邁一步就會變成謬誤。5、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兩次反復才能完成。×解析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6、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它是一個圓圈式的循環運動。×解析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7、“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說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有多個真理。×解析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說對同一事物會產生多個不同的認識。答題必背1、如何理解“真理及其特征”?答:(1)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真理的特征: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①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具有絕對性)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是,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②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③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3)方法論: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具有相對性,真理與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這要求要正確對待謬誤。2、如何理解“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答:(1) 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由于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所以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2)認識具有反復性①從認識的主體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心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②從認識的客體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③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3)認識具有無限性:①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②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③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4)認識的發展具有上升性:①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認識不是直線前進,也不是循環運動)②但是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5)方法論:真理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3、簡述“認識論”的知識?答:(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人們的實踐起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對實踐起阻礙作用。(3)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4)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注意: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可知論+實踐三特征+認識的基礎四條+認識的發展三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