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5.2 社會歷史的發展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1)地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_____。(2)作用: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_____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_________的更替。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1)生產方式的內容:_______與_________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2)生產力的含義:①含義:生產力是人類改造_____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②要素:其基本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3)生產關系的含義:①含義: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_____關系。②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關系、生產中 _______的關系和_________關系。(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①_______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②生產力的狀況_____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_______。③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_____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_____作用。(5)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_______狀況的規律。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1)含義:①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_________的總和。②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_________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2)關系:①經濟基礎_____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_______。②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_____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_____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兩者之間_______聯系,這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_____________的規律。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和過程:(1)總趨勢:_______、_______。(2)發展的過程:_______。2.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1)社會發展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運動中,即_____________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2)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_________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_________。(3)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①內容: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②特點:這一矛盾是_________的矛盾。③解決: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_________、自我完善加以解決。(4)改革的性質和根本目的:①性質: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_________。②根本目的: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_______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_________的發展。3.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實現共產主義。(1)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_________。(2)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_________,建立一個_______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答案】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1)基礎(2)決定 社會形態2.(1)生產力 生產關系(2)①自然②勞動者 勞動對象 勞動資料(3)①社會②生產資料所有制 人與人 產品分配(4)①生產力②決定③推動 阻礙(5)生產力3.(1)①生產關系②經濟基礎(2)①決定 反作用②促進 阻礙(3) 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 經濟基礎4.(1)人基本矛盾(2)生產力 經濟基礎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1)前進的 上升的(2)曲折的2.(1)生產領域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社會基本矛盾(2)階級斗爭 直接動力(3)②非對抗性③自我發展(4)①直接動力②生產力 經濟基礎3. (1)初級階段(2)階級對立 自由人議題一 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議題誘思:1957年,蘇聯提出十五年趕上和超過美國,毛澤東也提出中國用十五年左右的時間,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方面趕上英國。在總路線公布以后,一再加快趕超速度,先改為七年趕上英國,后又改為三年趕上英國。在工業上,1958年錯誤地確定了全年鋼產量1 000多萬噸的指標,全國幾千萬人掀起了“全民大煉鋼鐵運動”。在農業上,提出“以糧為綱”,不斷宣傳“高產衛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糧食畝產量層層拔高,帶動了其他行業的“大躍進”。探究:(1)搜集我國歷史上關于“大躍進”的史實,分析其錯誤之處。(2)與同學交流自己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歸納·釋疑】1.區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1)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以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實際能力,由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三個基本要素構成。(2)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3)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是生產力,其社會形式是生產關系,生產方式是兩者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統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生產方式及其矛盾運動。(4)經濟基礎即社會的經濟結構,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即所有制形式、交換形式、分配形式的總和。(5)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基本矛盾 辯證關系 基本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 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易錯歸零】(1)兩個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更為基本的矛盾。(2)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主要矛盾之間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社會基本矛盾規定著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也規定著社會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則是社會基本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直接表現,在它作為主要矛盾的歷史階段起決定作用并規定和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典例·示范】 2020年2月10日,中央依法治國辦、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舉辦新聞發布會,明確提出依法嚴懲抗拒疫情防控措施、暴力傷醫等犯罪行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從唯物史觀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 ( )①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上層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②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③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認識由自發到自覺轉變的標志④我國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由不適應走向適應的標志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答案】選C。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促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所以我國推進依法治國是對上層建筑的改革的要求,①符合題意;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措施,②符合題意;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認識不斷在加深,但并不能說過去的認識是自發的,③錯誤;“我國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由不適應走向適應的標志”說法是錯誤的,排除④。【素養提升】全面推進改革開放,法治先行。改革開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即“外資三法”),打開了中國引進外資的大門。今天“外資三法”已難以適應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需要,亟須制定統一的外資基礎性法律。2019年3月1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取代原來的“外資三法”。專家指出,作為統一的外商投資基礎性法律,外商投資法必將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法治保障,為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形成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持。運用“社會發展規律”的知識,分析我國當前制定外商投資法的原因。(科學精神)【答案】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形勢需要先進的外商投資法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法治保障。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制定外商投資法,調整上層建筑,為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形成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持。③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通過制定外商投資法推動法制建設,推動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形成。議題二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議題誘思:從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全面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至今已過去六十余載。習近平同志指出,人大制度雖曾經歷風雨,但仍大步向前,不斷完善,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極大地推進和保障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探究:(1)搜集材料,領會在階級社會中基本矛盾的解決方式。(2)與同學交流分享我國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方法。【歸納·釋疑】1. 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性:階級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不同點 主要矛盾 階級矛盾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矛盾性質 對抗性(敵我矛盾) 非對抗性(人民內部矛盾)解決方式 階級斗爭 改革根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 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相同點 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2.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是,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而是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典例·示范】2019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面深化改革氣勢如虹,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效果顯著、國資國企改革加快推進,環保、醫療、能源等領域一系列改革蹄疾步穩……主要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全面深化改革①有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②標志中國共產黨完成了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任務③表明科學理論源于社會實踐又反過來決定社會發展進程④是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要求,符合社會發展規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選B。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要求,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①④符合題意;全面深化改革表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而不是完成,②錯誤;科學理論來源于實踐,但不能決定社會發展進程,③錯誤。【素養提升】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到共建“一帶一路”,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40多年來,中國開啟了天翻地覆的偉大變革,至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從3 679億元躍升到80萬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22.8倍,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197.9倍。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政治體制改革: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紀檢監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實推進,開拓了治國理政新境界,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運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知識,分析說明改革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政治認同、科學精神)【答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改革是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基本方式。我國通過經濟體制改革,革除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弊端,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發展;通過政治體制改革,調整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因素,推動社會不斷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