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節 植物的主要類群一、教學內容分析本節是北師大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22章“物種的多樣性”第3節“植物的主要類群”的第1課時。包括兩在塊內容:一是“植物系統進化樹”,二是“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概述各個類群植物的主要形態特征。(2)初步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說出不同植物類群出現的先后順序。2.能力目標(1)提高觀察和比較不同類群植物代表的主要形態特征的能力。(2)在活動過程中,通過與本小組成員共同探討,培養合作交流能力;通過描述植物的主要形態特征,培養表達能力。(3)嘗試對其他小組的觀察結果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觀察不同植物并如實填寫表格,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2)進一步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三、教學重點與難點1.重點“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2.難點(1)組織“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2)比較不同類群植物的主要形態特征。四、設計思路新課標要求:要面向全體,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研究探討的方式來獲取知識才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所以在本節的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驗過程,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組織學生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并且在實驗過程中注意分工合作,與其他同學共同探討,最后達成共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培養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等,同時還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五、課前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帶學生到野外采集植物并拍相片。六、教學方法實驗法、觀察法、比較法、討論法等。七、教學策略本實驗是一個探究性的實驗,先讓學生按順序自主觀察各植物類群的代表植物,比較它們的特征,然后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要按順序進行觀察?引導學生分析,按順序觀察的植物的結構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環境是從水生到陸生,從而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處理,把“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放在前面,“植物進化系統樹”放在后面。“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是本節的重點。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實驗,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小組成員共同探討這些植物的主要形態特征,小組內達成共識后如實填寫表格。教師選取一份具有代表性的表格用投影展示,在全班進行交流,引導其他小組的同學找出其中的錯誤,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議。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點評。然后讓學生再觀察植物,并進一步完善表格。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培養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也達到情感目標: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植物進化系統樹”的學習,教師設置兩個問題:1. 不同植物類群出現的先后順序是怎樣的?2. 這些植物類群進化的順序與生物進化的規律是否相矛盾?讓學生思考分析,并結合前面學過的生物進化的知識來回答。從而使學生初步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并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八、教學過程(一)流程圖(開始情景導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生活動師生共同活動投影展示植物、介紹植物、強調注意事項合作探究: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并填寫表格學生交流教師點評進一步觀察植物并完善表格展示表格師生共同探討,反思,總結教學評價教師活動屏幕文字展示植物的主要類群課前播放音樂和植物圖片展示植物進化系統樹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課外延伸)(二)具體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課前欣賞 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播放一組美麗的植物圖片。 陸續進入課室,找到自己的位置坐好之后欣賞美麗的植物圖片。 展示生物圈中植物的多樣性。利用各種有趣的植物形態,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導入 情景導入 提問:同學們知道圖片中展示的是哪一類生物嗎 展示:“校園一角”的圖片。設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我們校園中的植物很多,它們的特征相同嗎? 講述: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根據生物不同的特征,可以把它們分成不同的類群。生物圈中的植物包括哪些類群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第3節 植物的主要類群”。 回想課前欣賞的圖片,回答問題:植物。 看圖,思考回答問題:不同。 傾聽,明確本節課所學內容。 創設情景,導入課題:“第3節 植物的主要類群”。活動: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 引入活動 講述:我們根據植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和生活習性等,可以將它們分為兩大類群: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孢子植物又分為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又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設問:如何區別不同類群的植物呢?下面我們一起來進行一個活動: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 傾聽,初步了解植物的主要類群。 讓學生初步了解植物的主要類群有哪些,為后面的觀察活動作鋪墊,并引入活動。活動: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 介紹材料 展示:不同類群代表植物的圖片,分別是海帶、葫蘆蘚、鐵線蕨、松和黃豆。引導學生說出它們的名稱。強調松的雌球果這一結構。 學生了解實驗材料,說出它們的名稱。認識松的雌球果。 認識實驗材料,為下一步的觀察作準備。提出相關要求及注意事項 提出相關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認真仔細地觀察植物,小組內達成共識后將觀察結果填在表格中。 強調注意事項: ①注意小組內的分工合作。 ②注意觀察的順序:海帶→葫蘆蘚→鐵線蕨→松→黃豆。 認真聽實驗要求及注意事項。 講清相關要求及注意事項,確保實驗的順利正常進行。利于學生進行自主觀察。適當提示 為避免學生觀察時毫無方向,適當地給學生一些提示: ①觀察各植物有無根、莖、葉。 ②觀察有無種子。 ③觀察種子外有無果皮包被。 ④出示松的雌球果圖片,讓學生知道松子的位置。 傾聽,留意實驗過程中的觀察方向。 避免學生觀察時的盲目性。保證學生有目的性地進行觀察。分組實驗,共同探究 引導學生開始實驗并下位指導學生實驗。 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各個組員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積極進行交流,記錄員做好相關記錄。大家分工合作,共同探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在小組內達成共識后填寫表格。 提高觀察和比較不同類群植物代表的主要形態特征的能力。在活動過程中,通過與本小組成員共同探討,培養合作交流能力;通過描述植物的主要形態特征,培養表達能力。活動: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 展示結果,學習交流 選一份有代表性的表格進行展示,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學生用利用投影展示并匯報本組的觀察結果。 展示觀察結果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樹立自信心,培養匯報表格的表達能力。組織并引導全體同學進行分析。 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以下學生活動過程中不容易考慮到的問題,與學生共同分析,得出結論。 ①各類群的代表植物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 ②海帶有根、莖、葉嗎? ③葫蘆蘚有真正的根嗎? ④蕨的地上部分是莖和葉嗎? ⑤海帶、葫蘆蘚、蕨靠什么繁殖? ⑥松的雌球果是果實嗎? 在老師的引導下,認真分析其他小組的觀察結果,把它與本小組的觀察結果進行比較,找出不同之處或不足之處,嘗試對其他小組的觀察結果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與老師共同分析,感悟自己沒有留意到的問題。 1.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學會在學習中如何交流。 2.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3.嘗試對其他小組的觀察結果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完善、提升 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并完善表格,建議學生在表格“所屬類群”這一項中加多一列。 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一步觀察并完善表格。 經師生交流之后,進一步完善表格,使所學知識得到提升。植物進化系統樹 屏幕展示:植物進化系統樹。 提出以下問題,組織學生分析討論。 ①不同植物類群出現的先后順序是怎樣的?(適時引導:為什么要強調觀察順序?) ②這些植物類群進化的順序與生物進化的規律是否相矛盾? 1.觀察、分析“植物進化系統樹”,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2.小組派代表回答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前面所學過的生物進化的知識來回答問題。 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教學評價 1.搶答游戲:展示植物圖片,學生說出圖中所示的植物屬于哪一植物類群。 2.展示不完整的概念圖,讓學生補充、完善。 學生分成四組,進行搶答,答對加10分。 檢驗知識目標達標情況。課外延伸 要求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把校園內的植物分成不同的植物類群。 課外完成校園植物分類。 進行課后的鞏固。九、教學反思本節內容的教學有以下幾個方面是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1.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蘇霍姆的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學生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痹谡n前,教師利用課外時間,帶領部分學生到野外采集植物并拍相片;課前10分鐘,教師播放優美的音樂并展示一組組美麗的植物圖片。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2.讓學生在探究中成長。愛因斯坦說過:“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地追究問題罷了?!钡莱隽丝茖W創新必須有強烈的探究意識以及鍥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實驗是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重要方式,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活動。本實驗是一個探究性的實驗,先讓學生按順序自主觀察各植物類群的代表植物,比較它們的特征,然后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要按順序進行觀察?引導學生分析,按順序觀察的植物的結構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環境是從水生到陸生,從而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處理,把“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放在前面,“植物進化系統樹”放在后面。3.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合作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是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積極創設合作學習的環境,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探討交流,學會合作。例如:“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是本節的重點,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共同完成該實驗活動。學生學習小組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小組成員共同探討這些植物的主要形態特征,小組內達成共識后如實填寫表格。教師選取一份具有代表性的表格用投影展示,在全班進行交流,引導其他小組的同學找出其中的錯誤,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議。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點評。然后讓學生再觀察植物,并進一步完善表格。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培養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也達到情感目標: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本節內容教學的不足之處:為了培優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充分激發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積極性,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同學們從校園帶到野外。讓學生在野外自己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發現,嘗試分辯不同的植物類群。但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師由于考慮到學生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只能帶領部分學生參與該活動。在以后類似的教學中,如能克服種種的不利因素,讓更多的學生走出校園,親身來到野外進行學習,教學效果會更好。總之,教師在設計、實施本課的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倡導探究性學習,同時還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學生主動參與實驗過程,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研究探討的方式來獲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培養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1)獨立意識增強(2)遇到挫折有依賴性(3)內心世界逐漸變得復雜(4)容易出現逆反心理)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