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二 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學案- 2022屆高考政治二輪復習統編版必修 二經濟與社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二 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學案- 2022屆高考政治二輪復習統編版必修 二經濟與社會

資源簡介

專題2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課程標準】
闡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解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評析經濟發展中踐行社會責任的實例。
了解我國個人收入的方式與合法途徑,解釋個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評析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政策,列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
闡明勞動對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意義,弘揚勞動精神,樹立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觀念。
【考情預測】
我國的經濟發展。關注脫貧攻堅典型案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區域發展、綠色中國等背景材料,結合具體的數據和案例,聯系新發展理念的基本內涵,正確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性。關注“一帶一路”、第四屆進博會、我國“走出去”的實例等背景材料,學會運用新發展理念的基本內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等知識,分析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的具體措施,進一步增強對對外開放這一基本國策的認同。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關注需求側管理,調動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知識,說明需求側管理應如何優化收入分配機制,健全再分配政策,改善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實現供給和需求的有效匹配。關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在“十四五”時期必須打通的“堵點”、消除的“痛點”,調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知識,說明“十四五”時期應如何健全可持續、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背誦問題】
第三課 我國的經濟發展
背熟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內涵
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具體要求
了解貫徹新發展理念原因
背熟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內涵、解決的問題和措施89
背誦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原因
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容
背熟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背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
第四課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
1.背熟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是什么
2.背熟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
3.了解按勞分配的內容和要求、意義
4.背熟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內容和作用
5.背誦收入的分類
6.背熟如何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兼顧效率與公平)
7.背誦社會保障的作用
8.背誦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形式(地位、對象、例子)
9.背熟怎么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
【易錯易混】
1.實現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為中心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特征。(  )
2.科學技術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是發展的基點。(  )
3.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
4.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效益第一、質量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
5.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  )
6.實行按勞分配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的社會地位。(  )
7.勞動收入就是按勞分配。(  )
8.要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提高。(  )
9.社會救助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  )
10.社會優撫是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  )
【知識整合】
怎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制度+關系+理念+基石+主線+體系+新發展格局
1、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2、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3、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4、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5、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6、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7、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
【定時訓練】
1.(2021·山東聊城·高三期中)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增長動力的階段轉換開始,客觀上要求企業創新能力實現從“跟蹤、并行、領跑”并存、“跟蹤”為主向“并行、領跑”為主的躍遷。改進傳統的創新方式,補足創新活動的多重短板,需要多方面努力。下列有利于補齊產業發展短板的是( )
①推動產業升級,增強核心技術的競爭力
②催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③促進我國經濟實現由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轉變
④通過新技術將傳統產業打造為高新技術產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021·湖北孝感·高三期中)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起草的《“(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出了發展路徑和目標: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普及數字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轉型。這( )
①表明推動智能制造是改革的主線 ②是國家在運用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
③表明智能制造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④是國家實施創新發展戰略的具體表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2·四川廣安·一模)2021年11月,成都市相關政府部門宣布,將依托文旅成都APP,面向終端的文旅產品消費者發放200萬元文旅消費券。同時,制定了包括對旅行社開拓客源、文旅產品生產、旅游酒店提檔升級等給予相應獎勵等扶持措施。上述舉措( )
①通過發揮政府財政的杠桿效應,促進文旅行業加快恢復發展
②體現了政府加大再分配的調節力度,促進居民收入分配公平
③有利于推進文旅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
④能推動文旅消費穩定增長,增強其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2·黑龍江·嫩江市第一中學校高三期末)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繼續實施失業保險保障擴圍政策。我國政府重視解決上述民生問題,有利于( )
①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維護好弱勢群體的利益
②保障居民較高層次生活需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③增加居民獲得轉移性收入,滿足生存和發展需求
④促進就業,調動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更多社會財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2·河北·模擬預測)鄉村振興票據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導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重點支持鄉村產業發展、農民就業增收等項目,并可靈活運用債務融資工具全系列產品譜系,結合企業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需求提供精準支持。發行鄉村振興票據有利于( )
①拓寬鄉村振興融資渠道,為農村經濟發展增添動力
②通過再分配手段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促進社會公平
③緩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④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2·四川·石室中學模擬預測)廣東省政府決定,從2021年12月1日起調整提高月最低工資標準和非全8制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此次調整仍保持四類標準,一類標準最低為2300元/月,二類標準調整為1900元/月,三類標準調整為1720元/月,四類標準調整為1620元/月。這有利于( )
①縮小收入差距,壯大中等收入人群數量 ②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保護弱勢群體權益
③引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促進社會公平 ④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2·全國·模擬預測)“六朵云——黨建云、調度云、內控云、收費云、服務云、資管云”賦能數字化轉型。江蘇某有限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深化職業經理人改革,探索數字化轉型路徑,打造以自我為主、自主可控的技術研發和管理體系,說明該公司( )
①通過國企改革,使國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②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推動科技自立自強
③加大創新力度,堅持創新在解決我國一切問題中的關鍵作用
④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激發員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8.(2021·河北·模擬預測)中國人口的老齡化程度正在加速加深,預計到2025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成為超老年型國家;到204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將達到頂峰;之后,老齡化進程進入減速期。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我國要( )
①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將使我國人口優勢逐漸喪失
②大力發展養老產業,發揮國家在養老產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③建立健全醫療保障制度,加強對老年人群的醫學人文關懷
④多方面籌集養老保障資金,實行新型養老保障制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2021·四川涼山·一模)近日,國家醫保局印發了《關于做好支持三孩政策生育保險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地將參保女職工生育三孩的費用納入生育保險待遇支付范圍,同步做好城鄉居民生育醫療費用待遇保障和新生兒參保工作。此舉意在( )
①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提升群眾生育意愿 ②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群眾獲得感
③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實現收入分配公平 ④發揮財政兜底保障功能,降低生育成本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2021·山東省濟南市萊蕪第一中學高三期中)上海推出“老年綜合津貼制度”。將“高齡老人營養補貼”和“70歲以上老年人免費乘車”等單項補貼統籌調整為全市統一的老年綜合補貼,受益范圍擴大至65歲以上的戶籍老年人。這( )
A.有助于擴大社會救助覆蓋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B.促進社會互助功能充分發揮,縮小居民收入差距
C.有利于實現公共資源分配平均化,實現發展成果共享
D.進一步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11.(2021·天津·高三期中)中央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從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出發,全面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由此可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
①充分發揮商業保險的社會互助功能 ②建立起覆蓋全民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
③需要每個公民履行享受社會保障的法定義務 ④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2021·北京海淀·高三期中)治國之道,富民為始。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有效舉措。下列做法中符合這一思路要求的有( )
①健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提升農民等群體保障待遇,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②優化財政補助方式,清晰界定財政責任,落實困難人群幫扶等財政補助項目
③制定專項實施方案,提升中高收入群體消費能力,促進國民經濟運行企穩向好
④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凸顯政府投資實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1·江蘇新高考適應性考試)2019年,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分別達到8.5萬億元、23.7萬億元和11.4萬億元,占全國GDP的比重達44%。此外,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也不斷深入和升級。2020年以來,各區域間的協同發展正持續向縱深推進。支撐上述發展戰略的理念是
A.促進國內大循環,增強發展的公平
B.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增強發展的整體性
C.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筑牢發展的基點
D.促進欠發達地區優先發展,打造新增長極
14.(2021·全國高考乙卷)下圖是我國2016~2020年全國一般公共收入與支出變化走勢。
附:據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我國財政赤字率為3.6%,2021年擬按3.2%左右安排(赤字率的國際警戒線為3%)。
針對上圖反映的問題,積極的應對辦法是( )
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擴大稅收來源
②加大政府債券發行規模,彌補收入不足
③壓縮社會保障類開支,減少財政支出
④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21·全國高考甲卷)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和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同時,中國經濟外部環境日益錯綜復雜。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在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應當
①發揮內需潛力,更好聯通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②建立獨立的產業鏈供應鏈,有效應對外部經濟波動
③立足自給自足,逐步降低經濟的對外依存度
④強化開放合作,提升國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10分)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材料一
圖1:我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 圖2:2019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庫銷比及進口依賴情況
(注意:目前,我國各種糧食的單產水平低于西歐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尤其是玉米和大豆,僅為美國的55%左右。庫銷比是指庫存量與銷售額的比率,是檢測庫存量是否合理的指標,比率高說明庫存量過高,銷售不暢;過低則可能是生產供應不上。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前瞻產業研究院)
材料二 連續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控制化肥、農藥施用量,逐步消除土地污染;支持糧企以保護價收購農民余糧,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實施種糧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逐步形成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農業經營體系。制定發布“中國好糧油”標準,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推動糧食安全保障立法修規。我國糧食產量這創新高,目前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0公斤,穩定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基本解決了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
材料三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雖已超過60%,但生豬、玉米、大豆等優質種源國外依賴度高,某些種源被國外壟斷成為“卡脖子”技術。在良種培育、動植物重大疫病防控、治理耕地污染促進綠色發展等領域亟待突破若干“卡脖子”技術。只有堅決打贏農業技術翻身仗,才能確保中國碗主要裝中國糧,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結合材料,運用經濟與社會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從政策和體制角度論證“中國的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10分)
專題2 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參考答案
【易錯易混】全錯
【定時訓練】
1.A
【解析】①②:改進傳統的創新方式,補足創新活動的多重短板,需要多方面努力。下列有利于補齊產業發展短板的是:催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產業升級,增強核心技術的競爭力。①②符合題意。③: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促進我國經濟實現“由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轉變”說法錯誤。③排除。④:通過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而不是把傳統產業打造為高新技術產業,④錯誤。故本題選A。
2.C
【解析】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線,選項中“主線”說法錯誤,①錯誤。②④: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轉型。這是國家在運用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是國家實施創新發展戰略的具體表現,②④符合題意。③: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③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
3.A
【解析】①③:從材料信息來看,錢是政府出的,作用于文旅業的消費者和經營者,故①③符合題意。②;中的“政府再分配”正確,但“促進居民收入分配公平”與題意不符,②不符合題意。④:文旅消費與消費不能劃等號,④表述錯誤。故本題選A。
4.B
【解析】①③:我國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繼續實施失業保險保障擴圍政策,有利于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維護好弱勢群體的利益,增加居民獲得轉移性收入,滿足生存和發展需求,故①③符合題意。②:上述舉措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而不是較高層次需求,故②排除。④:依據題意,我國政府重視解決上述民生問題與促進就業,故④不選。故本題選B。
5.B
【解析】①③:鄉村振興票據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導資本流向鄉村,有利于拓寬鄉村振興的融資渠道,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資金不足的問題,緩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助力鄉村振興從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故①③符合題意。②:再分配主要是政府對各項要素收入進行再次調節的過程,鄉村振興票據使用市場化手段,不屬于再分配,故②不符合題意。④:材料沒有涉及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故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
6.C
【解析】①:“縮小收入差距”說法正確,但不能“壯大中等收入人群數量”,故①不選。②③:調整提高月最低工資標準和非全8制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保護弱勢群體權益,引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促進社會公平,故②③入選。④: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不能促進就業問題的解決,故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
7.D
【解析】②:由材料中自我為主、自主可控的技術研發和管理體系可知該公司堅持科技創新,推動科技自立自強,②符合題意。④:深化職業經理人改革,說明公司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激發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激發員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④符合題意。①: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而不是國有資產,①排除。③: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③排除。故本題答案為D。
8.D
【解析】①: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將使我國人口優勢逐漸喪失,這是人口老齡化的表現,不是解決問題的措施,①不符合題意;②:我國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揮市場在養老產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②錯誤。③:我國60歲以上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老年人數量預計在2025年達到3億,養老問題更加突出,需要建立健全醫療保障制度,加強對老年人群的醫學關懷,③正確;④: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正在加速加深,社會保障資金壓力增大,需要多方面籌集養老資金,實行新型養老保障制度,④正確。故本題選D。
9.A
【解析】①④:“國家醫保局印發了《關于做好支持三孩政策生育保險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地將參保女職工生育三孩的費用納入生育保險待遇支付范圍,同步做好城鄉居民生育醫療費用待遇保障和新生兒參保工作。”此舉意在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提升群眾生育意愿,發揮財政兜底保障功能,降低生育成本,①④符合題意。②:材料未體現公共服務均等化,②不符合題意。③:材料未體現國家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實現收入分配公平,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
10.D
【解析】A:社會救助的對象是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經濟社會原因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不能隨意擴大,而且,材料也不是反映社會救助,A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財政補貼,不屬于社會互助,B排除。C:錯在“平均化”,C排除。D:推出“老年綜合津貼制度”,有利于進一步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推動社會和諧發展,D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
11.C
【解析】②④:中央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從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出發,全面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由此可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起覆蓋全民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故②④入選。①:材料并未涉及發揮商業保險的社會互助功能,故①不選。③:享受社會保障是公民的權利,而不是法定義務,故③不選。故本題選C。
12.A
【解析】①②:治國之道,富民為始。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有效舉措。健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提升農民等群體保障待遇,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優化財政補助方式,清晰界定財政責任,落實困難人群幫扶等財政補助項目,這兩項做法均符合這一思路的要求。①②符合題意。③④:提升中高收入群體消費能力、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這兩項做法與共同富裕的要求不符,也不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體現。③④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A。
13.【詳解】A:國內大循環指的是打通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發揮中國的市場優勢,以滿足國內需求,A與題意不符,排除。B: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也不斷深入和升級強調的是區域協調發展,有利于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問題,B正確。C: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強調的是發展開放型經濟體系,與題意不符,排除C。D:材料強調的是區域協調發展,不是促進欠發達地區優先發展,D與題意不符,排除。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
14.【詳解】圖示信息表示全國一般公共收入小于支出,說明我國出現財政赤字現象,且結合注釋,我國的赤字率已經超過國際警戒線,對此的應對策略:①:經濟發展是稅收的基礎,因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擴大稅收來源,有利于增加財政收入,減少財政赤字,故①正確。②:增發國債是彌補收入不足的措施,但會增加財政赤字率,故不是積極應對的辦法,②排除。③:社保支出關系民生福祉,不應壓縮;“壓縮社保開支”也不是積極的應對辦法。③錯誤。④: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有助于適當降低財政支出,縮小收支差距。④正確。故本題選B。
15.【詳解】①④: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應當。這表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需要發揮內需潛力,不斷提升國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同時還要強化開放合作,更好聯通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①④符合題意。②③: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有著緊密聯系。一味地建立獨立的產業鏈供應鏈,降低經濟的對外依存度,既不符合經濟全球化發展,也不符合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求,②③排除。故本題選B。
16. ①黨的領導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貫徹創新、綠色和開放等發展理念制定一系列政策發展糧食生產;
②通過改革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農村生產關系,推動了糧食生產力的發展;
③通過完善糧食價格形成的體制保障種糧基本收益,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④實行最嚴格的保護耕地制度,完善糧食儲備和進口政策,保障糧食供給;⑤制定好糧油標準,促進產品提質升級,加強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津县| 家居| 肃北| 射洪县| 钦州市| 曲阜市| 五莲县| 甘德县| 康乐县| 斗六市| 措勤县| 龙山县| 松阳县| 行唐县| 云南省| 苍山县| 永年县| 钟山县| 平顺县| 那坡县| 商都县| 大冶市| 罗甸县| 西盟| 长岭县| 开封县| 年辖:市辖区| 许昌县| 梧州市| 年辖:市辖区| 锦州市| 双鸭山市| 河池市| 醴陵市| 枞阳县| 宣武区| 昌邑市| 措美县| 保定市| 镇江市| 衢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