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民族大團結(導學案)【課程標準】通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認識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意義。【學習目標】1.掌握我國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內容,知道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2.知道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地區的發展,認識各民族共同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意義。3.了解我國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而采取的措施。【學習重難點】重點: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難點:人民政府實行民族共同發展的民族政策。【預習新知】(溫馨提示:自讀教材60-63頁,找出下列問題的答案,且標出問題,并在書本上做好筆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含義 前提條件:范圍(地區):自治區分類:權限:法律依據意義共同繁榮 措施 政治:經濟:文化:政策:探究一 :民族區域自治的意義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 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設立自治機關, 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思考設立民族區域自治有什么意義?探究二: 政府實行民族共同發展的民族政策閱讀62-63頁相關課文,請你歸納黨和政府為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的共同發展采取了哪些措施?并且完成下列表格。主要措施 具體表現 結果(意義)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政策:西部大開發【知識框架】鞏固練習:1.(2021·湖南) 邵斌同學撰寫的地方史小論文中出現了“西域都護、察合臺汗國、伊犁將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關鍵詞。據此判斷,他研究的地區應是( )A.寧夏 B.西藏 C.新疆 D.廣西2.(2020·四川) 20世紀末,中央在西部實施大開發政策。這一政策實施以來,西部在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教育和文化衛生事業等方面建設了一大批項目。當今,黨和政府繼續落實興邊富民行動政策,又加大了對西部精準扶貧的傾斜力度。黨和政府實施這些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實現少數民族的當家做主B.改善西部的基礎設施建設C.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D.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3. (2020·廣西) 新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針對這一現狀我國實行( )A.民主集中制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一國兩制” 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4.(2020·山東) 正在建設的川藏鐵路是“天路”即“進藏路線”的五條鐵路之一(另外四條是青藏鐵路、滇藏鐵路、新藏鐵路、甘藏鐵路),列入國家《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預計2026年通車。這五條鐵路中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是( )A.青藏鐵路 B.新藏鐵路 C.滇藏鐵路 D.甘藏鐵路5.(2021·廣東)1951,中共中央決定把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和訓練少數民族自己的干部,作為黨在少數民族中進行的兩項中心工作,隨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學院。這一舉措體現了中央( )A.確保“一五”計劃實施 B.工作重心從經濟轉向教育C.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工作 D.推動邊疆的興邊富民行動第12課 民族大團結【課程標準】通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認識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意義。一、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背填空)1.含義: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2.確立:(1)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2)1954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載入憲法。(3)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3.實施:(1)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這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2)目前,全國已經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1947)、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和西藏自治區(1965)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4.意義:(背全文并能默寫)(1)從制度和政策層面保障了少數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權利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2)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3)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二、共同繁榮發展(背填空)1.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國各民族發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數民族的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原始社會——云南佤族、 景頗族;奴隸社會——四川彝族;農奴制——藏族。2.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推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措施:主要措施 具體表現 結果(意義)政治建設 進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 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邁進了社會主義社會 (西藏廢除農奴制)經濟建設 給予政策、人力、技術、資金、物資等支持 經濟發展,少數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建設 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 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格薩爾王傳》、《江格爾》、《瑪納斯》三大英雄史詩)西部大開發政策 20世紀末,建設大批項目。2006,青藏鐵路等全線通車(有“天路”美譽) 極大地帶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興邊富民行動 采取特殊措施幫助人口較少民族加快發展 進一步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注意:當代中學生應怎樣維護民族團結?(1)要積極學習和宣傳我國的民族政策;(2)要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3)增強民族團結意識;(4)關心少數民族同學等。易錯易混:1.我國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人民結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2.我國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