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課堂導學案部編人教版八下第5課 三大改造班別: 姓名: 學號:【課程標準】了解三大改造,理解中國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學習目標】通過研讀課文內容,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掌握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的形式和政策,掌握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局限性。2.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體會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改造的探索和創造精神,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學習過程】自主學習,以思維導圖等形式構建本課知識框架通過自主學習課文勾畫出本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及自己不理解的內容,并以思維導圖等形式構建本課知識框架,初步了解本課內容,完成歷史最基本核心素養要求。請運用思維導圖等構建知識框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原因:) (①土改后農業的分散經營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②農民有互助合作的要求)(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形式:)(結果:) (1955年,掀起高潮。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背景:) (農業合作化的推動)(形式:) (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第5課 三大改造)(結果:) (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私營工商業中有不利于國計民生的消極方面,嚴重擾亂經濟秩序) (原因:)(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目的:) (使私有制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形式:) (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公方代表居于領導地位))(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 (創舉:)(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結果:) (三大改造的結果、意義)(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意義:)(問題:)(改造后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合作探究:材料一:據湖南省的1954年對9個縣的9個鄉調查,貧農由于平均畝產比中農少68斤,全年收入比中農少38.83%。又據福建省同年對8個縣的8個鄉調查,貧農占當地農戶總戶數的14.1%,而只占當地耕地總數的9.88%,耕牛總數的4.20%,主要農具的9.47%,其中40%的農戶糧食不夠吃,25%的農戶出賣勞動力,31%的農戶家庭負債。——摘編自范守信《土改后的中國農村和黨的互助合作政策》,載《黨史研究與教學》1998年第I期材料二:十地改革以后,農民分到了土地,農業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但是,我國的農業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當時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一家一戶難以解決水利問題,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式的機械化農具。這就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材料三:土改后的幾組調查材料:1952年對山西49村農民的調查:有10780畝土地被出賣;1953年對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農村的調查:有12.52%的農戶出租土地;1952年對山西忻縣的調查:在被調查的2486戶農民中,放高利貸的有20戶。 ——《中國近代現代歷史講座》教學參考材料四:鄧予恢在(在全國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報告中指出∶今天農業生產的發展, 還有許多困難的條件限制了它,約束了它。要在現有基礎上提高一步,就必須幫助農民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必須幫助貧困農民解決生產瓷料的困難,主涯導牲畜、農具、肥料,種子等困難。2.幫助農民減少自然災害,如水災、早實、蟲定等。……用什么辦法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這些困難呢 當然,國家要大力幫助。……另一條道路是新道路,是領導農民組織起來,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材料五:“如果我們不能在大約三個五年計劃的時期內基本解決農業合作化的問題,即農業由使用畜力農具的小規模的經營躍進到使用機器的大規模的經營……我們就不能解決年年增長的商品糧和工業原料的需要同現時主要農作物一般產量很低之間的矛盾,我們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事業就會遇到絕大的困難,我們就不可能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 ——《毛澤東文集》第六卷(1)根據材料一、二,分析歸納土改后,我國農村生產存在什么問題?(8分)答:問題:①土改后農村貧農人均占有生產資料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②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經營規模小;③難以解決水利和抵御自然災害;④不能合理使用耕地和先進的機械化農具(2)材料三、四反映了什么現象?(4分)為解決這些問題,國家采取了什么政策?(4分)答:現象:材料三反映了農村重新出現了土地買賣出租和高利貸盤剝現象;材料四反映了農業生產遇到了很大困難和阻力。政策:度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道路。(3)根據材料五,指出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目的分別是什么?(3分)答:方式:農業合作社;目的:適應國家工業化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4)綜合以上材料,分析歸納農業互助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6分)答:必要性和迫切性:從材料一、二、三看,由于土改后農村貧農人均占有生產資料少,加上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方式落后,在農村重新出現了少數人發財致富,多數人陷入貧窮破產的現象,如果讓這一現象發展下去封建剝削制度就會在農村復辟,因此農民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從材料四看,個體分散的經營方式已嚴重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因此只有互助合作,農業才能發展,才能為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條件。材料六:為種地方便,在希勤村黨支部書記于文化引導下,希勤村農民開始"插犋搭伙",你有車,我有馬,他有犁,組成了三個農業互助組。互助組的成立解決了許多生產能力弱的農戶種地和吃飯問題,但由于互助組的土地分散,耕作起來不方便,村民便提出能否將土地連成片來耕作。于是三個互助組合并組建了第一個農業合作社——勝豐社。合作社的形式與互助組不一樣,土地歸到一起,統歸合作社;車、馬、農具作價入股,年終按股金分紅;社員勞動實行評工記分制度,勞動的數量多、質量好工分就高,按工分來分紅。勝豐社后,苞米畝產能達到200來斤,采用馬拉播種機播小麥、亞麻十分省事。入社后,人的精神狀態也好了,上地排著隊、唱著歌,生產熱情高,其他沒有入社的人非常羨慕我們,紛紛要求加入合作社。1956年秋,幾個初級社合并在一起,組建高級社——"希勤集體農莊"成立。要問成立高級社有什么好處,一個是土地連成片,全村土地按生產隊統一劃分,連片管理。另外,車馬農具也都按幾匹馬、幾個犁、幾掛車平均、合理分配。人們的生產熱情達到了空前的高漲,一冬天就打井80 多眼。——喬世臣《"毛選"里表揚了俺們希勤村》,載《中國經濟周刊》2019 年第 18期(5)根據材料六結合所學,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之后,希勤村土地的所有權發生了什么變化 (2分)答:變化:土地由農民所有轉變為集體所有,即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6)根據材料六,說一說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成立有何積極作用。(6分)答:作用:①有利于開展機械化生產;②有利于土地等生產資料管理和合理調配;③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大大提高;④促進了農產品產量提高和農業生產的發展(7)根據材料六結合所學,農業合作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3分)答:階段:經歷了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合作社到高級農業合作社三個階段。材料七:在我國工業建設初期,輕工業還遠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手工業的重要性更為顯著。因此,把為國計民生所需要的手工業者組織起來,有計劃地指導他們生產,提高生產力,對于國家的經濟建設會起很大的作用。個體手工業經濟要經過合作化的道路,逐步改造為集體所有制。 ——朱德《把手工業者組織起來,走社會主義道路》材料八:1952年手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13%左右,在農民所需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料中,手工業品占80%左右。但是,個體手工業是分散落后、規模狹小的個體經濟,同時也是小商品經濟,很不穩固。這種個體私有制的生產關系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和新技術的采用。——張豈之. 中國歷史新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8)根據材料七、八,分析概括成立手工業合作化主要原因?(4分)答:原因:①在工業化建設初期,輕工業還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發展手工業就顯得尤為重要;②我國手工業分散落后的個體私有制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和新技術的采用。材料九:材料十:私營工商業中宥不利于國計民生的消極方面,一些私營工商業主為牟取暴利二不顧國家和民眾的利益,甚至采取種種不法手段,嚴重擾亂經濟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進行多次斗爭。——部審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中國歷史》下冊第25頁材料十一:我們看,過去這幾年,工商界已經有一些人覺悟程度是比較高的,他們懂得國家的政策、方針……同時,講到成績并不是抹殺缺點,會有缺點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地妨礙統籌兼顧,妨礙國家的富強,因為它是無政府性質的,跟計劃經濟是抵觸的。——毛澤東《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的講話》(9)根據材料九至十一,概括歸納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答:原因:①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曲折,在新中國成立前曾一度陷入絕境,新中國成立后,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獲得了新生;②私營工商業存在不利于國計民生,嚴重擾亂的國民經濟消極反面;③資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地妨礙統籌兼顧,妨礙國家的富強,跟計劃經濟是抵觸的。鞏固基礎,提升能力1.(2021·廣西百色·10)20世紀50—80年代,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經歷了4次調整、其中使農村生產關系發生根本性變化,實現偉大變革的是( B )A.土地改革運動 B.農業合作化運動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2021·廣西河池·23)到1956年底,我國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的標志是( C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完成 D.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3.(2021·河北省·15)右側統計圖中的“某時段”應是( B )A.1911~1918年 B.1949~1956年C.1958~1965年 D.1978~1985年4.下圖反映的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是( D )A.土地改革 B.手工業合作化 C.農業合作化 D.三大改造5.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下列措施最能體現創新精神的是( D )A.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B.全行業公私合營 C.沒收官僚資本 D.對私營工商業采取贖買政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