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三歷史大單元復習(十一)中國古代史:明清時期 七年級(下)14-21課【單元綜述】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明初統治者進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加強了皇權。明朝后期,統治危機不斷加深,明政權在農民大起義和東北滿洲的雙重夾擊下崩潰。清朝統一全國后,加強君主專制,并對西藏、新疆、臺灣等地進行有效管轄,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面對世界形勢的巨變,清朝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時代特征】【單元框架】【復習要點】1.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加強朝代 明朝 清朝措施 1.全面改革官制 (1)地方:①取消行中書省,設 ;②分封諸子為王。 (2)中央:①廢除 制度和 ,提升 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 負責。②分散兵權。 2.設立 特務機構。 3.科舉考試的變化(1)內容:①題目來自“ ”“ ”。 ②對題目的解釋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標準(2)行文格式: 。(3)影響①② 1.雍正帝設立 。( 職能、影響) 2.實行 (危害)和文化專制政策。影響 君主專制的加強使得皇帝獨斷行事,不受任何制約和監督,又造成各級官吏惟命是從,導致官場上因循守舊,官吏不思進取,辦事效率低下,官僚主義和貪污腐敗的現象層出不窮。2.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朝代 明朝 清朝農業 明代引進原產美洲的 、 甘薯 、馬鈴薯等。 清初:重視農業,墾荒政策、興修水利。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湖廣熟,天下足”)手工業 棉紡織業、絲織業、制瓷業。 是明代絲織業中心。 是全國制瓷中心。 清朝前期,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種繁多,產品精良。出現比較成熟的 。如江寧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商業 明代: 和 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出現商幫:山西的晉商,安徽的徽商。 商業網: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場、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工商業市鎮。大城市。形成大商幫,擁有雄厚商業資本,在全國進行商業活動。3.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1)前提:清朝建立對全國的統治,政治制度方面基本沿襲中原歷代王朝的做法,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 學說,繼承歷代文化傳統。(2)措施方位 措施東南 (臺灣) 1.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 年被 侵略者占據38年的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2.清朝在臺灣的建制:1683年臺灣歸入清朝版圖;1684年,清朝設置 ,隸屬福建省; 1885 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西南 (西藏) 1.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 ,歷代達賴和班禪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 2.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 ,監督西藏地區事務。 3.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設立 ,授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務。 4.1793年,清朝頒布 《 》 29條,規范了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西北 (新疆) 1.康熙帝平定 叛亂。 2.乾隆帝平定 叛亂。 3.清朝設置 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4.1771年,土爾扈特部回歸(首領 )。東北 之戰:1685和1686年,康熙帝。2.中俄簽訂《 》(1689年)(3)成果:清朝前期疆域,西跨蔥嶺,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西南達喜馬拉雅山脈,東北至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和 ,東臨太平洋,東南到 及其附屬島嶼,包括 、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成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力強大的統一多民族國家。4.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朝代 明朝 清朝(前期)交往方式 友好 交往 下西洋(皇帝、目的、規模、范圍、意義)戰爭沖突 抗倭(評價) 1.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2.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葡萄牙在攫取 的居住權。對外政策 開放 閉關鎖國政策(原因、措施、影響)5.明清時期的科技文化朝代 明朝 清朝(前期)科技 1.明朝醫藥學家 著有規模空前的藥物學作著《 》,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明末科學家宋應星著有科技巨著《 》,總結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3.明代科學家徐光啟著有《 》,是有關國計民生的科技名著,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建筑 1.明朝 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六千多千米,氣勢宏偉,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跡。 2.明朝修建的北京城中心的 (故宮),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寶。文學藝術 1.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 2.書法:董其昌。 3.繪畫:徐渭。 4.戲劇:湯顯祖(代表作《 》) 1.小說:《紅樓夢》 2.戲劇:昆曲和【知識延伸】中國古代史歷代對邊疆的管轄朝代 臺灣(東南) 西藏(西南) 新疆(西北) 東北漢朝 ①設置西域都護,標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 ②班超出使西域三國 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加強臺灣與大陸的聯系唐朝 唐蕃和親 (文成公主入藏) ①唐太宗先后擊敗東、西突厥,設安西都護府②武則天設北庭都護府。 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元朝 設置澎湖設巡檢司,負責管理澎湖列島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設宣尉使師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轄。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 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 設遼陽行省清朝 ①1683年清政府打敗鄭氏軍隊,臺灣歸入清朝版圖。②1684年設臺灣府,隸屬福建。③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①冊封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②設駐藏大臣。③設立噶廈。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 ①康熙平定了蒙古貴族噶爾丹叛亂。②乾隆帝平定回部貴族大小和卓叛亂。③設置伊犁將軍。④1771年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 康熙兩次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侵略。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對邊疆問題的認識 1.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我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2.臺灣、西藏、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我國的領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企圖分裂祖國的行徑都是不可能得逞的。【單元練習】1.明清時期,宰相制度的廢除、軍機處的設立、八股取士,從本質上反映了 ( )A. 文化專制的加強 B. 君主專制的強化 C. 思想控制的強化 D. 近代化因素的萌發2. “今我朝罷丞相……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可見明太祖廢除宰相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提高效率 B.強化皇權 C.控制軍權 D.制約地方3.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興“文字獄”的根本目的都是 ( )A. 統一思想 B. 鞏固封建統治 C. 壓制知識分子 D. 防止人民反抗4.以下示意圖呈現了中國古代對某一地區加強管轄的歷史脈絡。其中①處應為 ( )A.平定噶爾丹叛亂B.發起雅克薩之戰C.設置臺灣府D.設立軍機處5.下列人物在中外交流中作出過突出貢獻的有 ( )①文成公主 ②玄奘 ③鑒真 ④鄭和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6關于下列明朝科技著作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都廣泛吸收西方科學技術成果B. 都是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C. 都對手工業生產具有指導作用D. 都對傳統經驗與技術進行了總結7.歷史文物承載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右圖文物見證了 ( )A. 唐蕃和同為一家的和諧 B. 明朝時對外交流的盛況C. 清朝對東北邊疆的守護 D. 清朝加強對西藏的管轄8.清代前期江寧的著名手工業機戶李扁擔、李東陽運用的生產組織形式是 ( )A. 合作社 B. 手工工場 C. 男耕女織 D. 機器大生產9.下列反映清代文學藝術成就的是 ( )A.《三國演義》和秦腔 B.《水滸傳》和昆曲 C. 《紅樓夢》和京劇 D.《西游記》和漢調1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古代曾積極同世界各國交流,唐朝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歷盡艱難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矢志不移把盛唐文化傳播四方。(1)材料一中體現的文明交流中既有“請進來”,也有“走出去”,請分別列舉相關史實說明。(4分)材料二 觀察右側唐朝對外主要交通示意圖(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對外交往有何特點?(2分)材料三 遠洋航行的中外航行家航海家 鄭和 哥倫布 達 伽馬 麥哲倫時間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5-1524年 1519-1522年航海次數 7次 4次 3次 1次航海船只 41-310艘 3-17艘 4-14艘 5艘每次航海人數 約2.7-2.8萬人 90-1500人 未知 270人(3)依據材料三分析,與西方航海家相比,鄭和下西洋有何特點?結合所學回答,鄭和下西洋和西方航海家的目的有什么不同?(4分)材料四 固步自封是清朝對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葉開始,清朝實行限制貿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廣州一口對外通商……這種限制貿易政策的實施不僅沒有起到民族自衛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導致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摘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4)依據材料四,指出清朝采取哪一對外政策?此政策產生了什么影響?(2分)(5)綜合上述材料,以史為鑒,談談你對對外交往的認識。(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