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年蘇州中考歷史全程復習學案(18)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及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一、時序坐標二、考點梳理考點1 鋼鐵長城1.陸、海、空軍的建設:(1)陸軍: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發展成包括_____、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種的現代化部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2)海軍。①建立:新中國成立前夕,第一支海軍部隊——_________海軍建立。②發展(3)空軍。①建立:人民空軍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_________戰爭中取得輝煌戰績。②發展:早期主要從國外購買飛機→逐步走上國產化道路,1956年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改革開放以來,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空軍的_______建設有了新的飛躍,成為保衛祖國領空的鋼鐵衛士。2.導彈部隊的發展:(1)建立: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2)任務: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_______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3)發展:由_____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等組成,裝備了東風系列彈道導彈和長劍巡航導彈等。3.新時代強軍之路:(1)政治保證: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古田召開,強調軍隊_________要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2)作戰體系。①五大軍種:陸軍、海軍、空軍、_______、戰略支援部隊。②五大戰區:_____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3)新格局: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考點2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外交政策:新中國成立后,奉行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2)外交形勢。①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___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②_____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_____政策,不與中國建交,并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1)萬隆會議。①召開:_____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_______率中國代表團參加。②特點: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③結果:周恩來提出“_________”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2)會外交往:中國代表團還積極開展會外交往,與很多國家的代表團舉行會晤,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考點3 外交事業的發展1. 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概況:_____年10月,第___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2)意義: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作為聯合國 __________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2.中美、中日建交:(1)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關系的演變。(2)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_________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3.全方位外交:(1)政策:繼續奉行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_________________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2)外交策略。①注重改善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注重加強同___________的政治經濟合作。②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推動構建_______________。③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_______的合作。④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的活動。(3)外交布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外交布局。(4)外交成果。①截至2019年9月,中國已與世界上180個國家建交,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工作。②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_____________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亞信峰會等重要國際會議。(5)影響:中國的_________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_________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考點4 科技文化成就(1)“兩彈一星”成就。(2)意義。①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②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_______,增強了我國的_________,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3)載人航天技術。2.雜交水稻與青蒿素:(1)雜交水稻: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_______成功培育出_____________。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青蒿素: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藥學家_______領導科研團隊,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2015年,她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3.文化事業的發展:(1)改革開放前: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針。(2)改革開放后: 2012年,中國作家_____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三、實戰演練1.(2021·山東臨沂)2016年2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戰區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其中,轄東北三省加內蒙古、山東等5個省區所屬武裝力量的戰區是A.北部戰區 B.東部戰區C.中部戰區 D.南部戰區2.(2021·甘肅天水)周恩來總理在一次國際會議的補充發言中講道:“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這次國際會議應該是A.雅爾塔會議 B.波茨坦會議C.萬隆會議 D.日內瓦會議3.(2021·廣西貴港)鄧小平認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總結國際關系的實踐,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主要是因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A.符合世界各國人民和平與發展的愿望 B.能處理國與國之間的一切關系C.被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接受和支持 D.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4.(2021·湖南懷化)一個美國記者評論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中的作用時說:“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之所以說周恩來改變了會議的航向,是因為他提出了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求同存異”方針C.改善中美關系 D.改善中日關系5.(2021·山東濰坊)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一批新獨立的非洲國家,如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等紛紛同我國建立了外交關系。這主要是由于A.中國沖破西方孤立政策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C.中蘇兩國建立外交關系 D.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6.(2021·四川涼山)周恩來說:“中國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學他們,……我們要有獨立的精神,要爭取主動,沒有畏懼,要有信心。”這表明新中國建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A.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全方位的外交政策C.戰略合作的外交政策 D.實行孤立的外交政策7.(2021·福建省)1971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星紅旗第一次在聯合國升起,這是中國外交戰線的重大勝利。這體現當時中國A.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推動亞非會議的圓滿成功C.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改善了與美國之間的關系8.(2021·廣西賀州)在當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勢下。截止2021年6月8日,中國已向全球輸送3.5億劑新冠肺炎疫苗。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在構建人類向運共同體中的A.尊重領土主權 B.和平共處原則C.求同存異方針 D.大國擔當責任9.(2021·貴州銅仁)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我國百年的屈辱外交,翻開了外交事業的新篇章。下列屬于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外交上的大事有①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②中日建交 ③中美正式建交 ④尼克松訪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0.(2021·湖北襄陽)“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寫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材料中贊譽的“他”是A.王進喜 B.鄧稼先C.袁隆平 D.錢學森11.(2021·青海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對外關系的新篇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7分)材料一 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并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應該適用這些原則。如果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堅固基礎……——《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材料二 進入(20世紀)70年代,國際形勢在戰后20多年中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形勢下,中美兩國領導人都認為有必要結束長達20多年的敵視狀態,實現兩國關系正常化。——摘自郭大鈞《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1949—1993》材料三 2021年3月23日針對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歐盟基于謊言和虛假信息,以人權為由對中國有關人員和機構實施制裁。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將會對上述國家實施對等制裁。并強調“今天的中國不是伊拉克、利比亞,也不是敘利亞,更不是120年前的中國。外國列強架起幾門大炮就能打開中國大門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摘自《西海都市報》(1)材料一中的這些原則是指什么原則?(1分)這些原則是誰最先提出的?(1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中美兩國領導人都認為有必要實現兩國關系正常化的原因是什么?(1分)簡要分析中美建交時的國際政治格局。(1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各國外交的根本出發點是什么?(1分)看到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發言后你有何感想?(2分)參考答案1-10 ACABB ACDBC11.(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分);周恩來(1分)。(2)國際形勢的變化(1分);兩極格局(或美蘇冷戰)(1分)。(3)國家利益(1分);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國的外交底氣更足。(或弱國無外交,主權獨立是國家外交的前提,綜合國力是國家外交的基礎)(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2分)。(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