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第七課我們的衣食之源第一課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新知導入同學們,這碗米飯是不是很有食欲,當我們每天吃著香噴噴的米飯,你想過,這些白白的大米哪里來的嗎?新知講解下面我們用鏡頭記錄一下這小小的一粒粒米怎樣來的過程。新知講解育秧:農民利用塑料地膜保溫保濕,精心培育和護理秧苗。小視頻新知講解插秧:秧田里長出綠綠的秧苗,種田人忙著把秧苗移栽到寬廣的水田里。新知講解田間管理:為了讓水稻能茁壯成長,種田人頂著太陽,冒著風雨,在田間地頭施肥、灌溉、噴藥、排水……收割: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彎下了腰。種田人頂著烈日,忙著收割,然后用脫粒機將稻子脫粒,獲得稻谷。新知講解碾米:農民把曬干的稻谷送進碾米機,谷殼與米自動分離,出來的是白花花的大米。新知講解小結一粒種子要想變成大米,要經過“育秧—插秧—田間管理—收割—碾米”大大小小幾十道工序,經歷長達5個月的時間,同時還要經過很多人的勞動。新知講解每粒米都來之不易,我們既要感謝大地對莊稼的養育,也要感謝種田人付出的辛勤勞動!新知講解種田人在田間勞作真辛苦啊,我們要尊重和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不要浪費糧食。“一日三餐,米香彌漫,飽食者當常憶袁公。”今天我們同時要懷念一個人---袁隆平爺爺,他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獲得者。在國際上11次捧回大獎。獲得的“世界糧食獎”更是農業領域國際上的最高榮譽。拓展資料袁隆平爺爺長期致力于促進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大面積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拓展資料拓展資料袁老給世界最好的禮物,不僅有雜交水稻,還有他傳承的寶貴精神。我們小學生也要學習袁爺爺的精神,好好學習,長大后為祖國做出一定的貢獻。小視頻新知講解下面我們選擇小麥這種農作物,了解一下它的種植過程。小麥種植過程步驟分別是選地整地、施足基肥、選擇小麥品種、適期播種、排灌、追肥、防治病蟲害、采收等。每個階段都要根據小麥的長勢合理追肥、澆水,做好田間管理。由小麥磨成的粉狀物磨成面粉,制成各種面食。新知講解新知講解所以生活中,我們要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小結所以,我們每時每刻都要想著對于一頓粥或一頓飯,我們應當想著來之不易;對于衣服的半根絲或半條線,我們也要常念這些物資的產生是很艱難的。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一季晚稻的育秧工序,大家都見過嗎?天下的農民父母都辛苦了!.mp4 先鋒人物袁隆平.mp4 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七課我們的衣食之源第一課時(19張PPT+視頻)pptx.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