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26張PPT。第三單元 溶液青島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孫志學(一)單元總體介紹1.本單元新舊教材的對比及改編意圖舊教材:溶液相關內容分布在上冊“第二單元第四節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和下冊“第六單元第二節海水曬鹽”中。新教材:將原上冊“第二單元第四節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和下冊“第六單元第二節海水曬鹽”中的“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整合為本單元,使學生能形成關于溶液的比較完整的認識。(一)單元總體介紹2.本單元新教材的教學內容編排體系3.1 溶液的形成▲ 溶解的過程▲ 乳化現象▲ 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3.2 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 定量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 溶液的配制到實驗室去: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一)單元總體介紹3.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認識溶解現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劑,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見的溶劑。知道水溶液中溶質是以分子或離子存在的。 2.了解飽和溶液的含義,學會飽和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相互轉化。 3.能說出一些常見的乳化現象。過程與方法: 1.能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 2.初步學會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一)單元總體介紹4.本單元的課時安排及教學建議3.1 溶液的形成 2課時3.2 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與到實驗室去: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 共2課時(二)第一節 溶液的形成1.本節的新舊對比及改編意圖 刪除了“黃泥水”、“油水混合物”、“食鹽水”的對比圖片,刪除了電離的介紹,用“氯化鈉解離成鈉離子和氯離子”替代,以氯化鈉微粒從微觀角度解釋溶解過程,帶領學生進入微觀世界,更好的建立“宏觀——微觀”之間的聯系。 實驗探究“物質溶解時溶液溫度的變化”表格設計更加清晰明了,可操作性更強。(二)第一節 溶液的形成1.本節的新舊對比及改編意圖 增加了物質溶解時溫度變化的微觀解釋,相比以前的教材更注重了初高中知識的銜接。(二)第一節 溶液的形成1.本節的新舊對比及改編意圖(二)第一節 溶液的形成1.本節的新舊對比及改編意圖 增加了溶液對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動和人類生產活動具有重要意義的相關介紹的篇幅,更好的體現了“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也為后續學習更多的物質和反應做好了鋪墊。(二)第一節 溶液的形成1.本節的新舊對比及改編意圖將乳化作用單列一部分,提高了比重,更加便于學生理解。(二)第一節 溶液的形成1.本節的新舊對比及改編意圖增加了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介紹,使溶液知識體系更加完整。(二)第一節 溶液的形成2.課程標準對本節教學的要求1.認識溶解現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質和溶劑組成的。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劑,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見的溶劑。3.知道水溶液中溶質是以分子或離子存在的。4.了解飽和溶液的含義。5.能說出一些常見的乳化現象。6.了解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二)第一節 溶液的形成3.本節的教材分析及教學目標的確定溶液是一種常見的混合物,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密切關系。教材把“溶液”一章安排在第三章,在這以前學生只有一些生活常識,但存在著“迷思概念”。本節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有關溶液、溶劑、溶質的概念,了解除水以外的各種常見溶劑。為學生在化學中進一步學習有關物質的溶解過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溶解度、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等概念奠定基礎。(二)第一節 溶液的形成3.本節的教材分析及教學目標的確定1 .認識溶解現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質和溶劑組成的。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劑,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見的溶劑。知道水溶液中溶質是以分子或離子存在的;并知道物質在溶解過程中能量存在變化。3.了解飽和溶液的含義,學會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的相互轉化。4.能說出一些常見的乳化現象。5.了解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二)第一節 溶液的形成4.本節的典型教學內容教育價值分析(1)通過微觀圖示對溶液的形成進行解釋,更加直觀也便于學生理解,將抽象的微觀世界具化在學生面前,有助于建立“宏觀——微觀”之間的聯系。(2)物質溶解時溫度的變化可以進行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方法指導,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同時,對溫度變化進行微觀方面的解釋,體現了初高中銜接。(3)通過實驗讓學生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更加的直觀,也更容易得出飽和溶液的內涵,而不僅僅簡單理解一個定義。(二)第一節 溶液的形成5.本節的課時安排及教學建議課時安排:溶解的過程、乳化現象 1課時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本節小結 1課時(二)第一節 溶液的形成5.本節的課時安排及教學建議教學建議:(1)密切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注意結合溶液知識在社會生產中的應用。(2)注重引導學生建立宏觀與微觀之間的聯系,注意從分子、原子水平上認識溶解現象。(3)增加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增強感性體驗,促進理性認識。(三)第二節 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1.本節的新舊對比及改編意圖 將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和溶液配制單列一節,并將一定溶質質量分數溶液的配制作為學生必做實驗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方便提高學生對定量計算的理解。 實驗探究改為到實驗室去后,方法指導更加的細致、具體,有助于學生形成方法、內化為自己的能力。(三)第二節 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1.本節的新舊對比及改編意圖(三)第二節 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2.課程標準對本節教學的要求1.能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2.初步學會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3.了解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三)第二節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3.本節的教材分析及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材從學生最熟悉的“甜”談起,通過活動天地,直接引出“濃”和“稀”的問題。繼而以糖水為例把宏觀的“甜”跟微觀糖分子的多少聯系起來,使“濃”、“稀”形象化。在這個基礎上來闡明溶液組成的含義,使感性的熟悉上升為理性知識,學生易于接受。本節在具體介紹了溶液組成的一種表示方法——溶質的質量分數之后,通過例題教會學生有關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把有關概念聯系起來,進行綜合分析,并進一步聯系實際動手實驗,讓學生進行一定質量分數溶液的配制,起到使教材各部分內容融會貫通的作用。 (三)第二節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3.本節的教材分析及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目標:1.能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2.初步學會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3.了解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三)第二節 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4.本節的典型教學內容教育價值分析(1)使學生初步認識定量表示物質組成的方法,初步感受定性認識與定量認識相結合的思路。能夠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有很多種,溶質質量分數只是其中常用的一種簡單方法。“多識一點”簡單介紹了體積分數。(2)通過對“溶液的配制”過程的分析,初步培養對“誤差”的認識,以便于在第四單元第一節進一步認識“誤差”問題,為逐步形成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奠定基礎。(三)第二節 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5.本節的課時安排及教學建議課時安排: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 1課時溶液的配制與“到實驗室去: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 1課時(三)第二節 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5.本節的課時安排及教學建議教學建議:(1)在明確溶液組成的基礎上,注重對相關計算的訓練,形成規范表述的良好習慣。(2)結合“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進一步規范藥品的取用、稱量、量取、溶解、攪拌等基本操作。 謝謝各位專家和老師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