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物質在變化》教材分析本單元教學內容涉及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有:科學探究:1?5 了解科學探究的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1?7 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5?4 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作實驗記錄。6?1 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7?3 能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將探究的結果與假設相比較。8?3 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科學知識:3?1 了解物質有三種常見的狀態:固態、氣態和液態。溫度的改變可使物質的狀態發生變化。3?2 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情感態度價值觀:1?1 想知道,愛提問。2?3 尊重證據。1?5 愿意合作與交流。4?1 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4?2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本單元的內容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認識物質的變化 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蠟燭融化時的狀態變化和燃燒時變成新物質的狀況,認識物質的變化可以分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變化,另一類是變成新物質的變化。第二部分:認識典型的變成新物質的變化 如:鐵釘生銹、肥皂去污等。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上述變化的現象來探究其中的原因。意在啟發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搜集信息、交流質疑、得出結論?!钡目茖W探究全過程,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過程技能。蠟燭燃燒實驗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教師應提供材料,啟發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明確主要的操作步驟。第三部分:認識物質的種類 通過探究紙花變色的奧秘來認識三類物質——酸性物質、堿性物質和中性物質。另外,教材還安排了學生制作“指示劑”并鑒別身邊物質酸堿性的活動,使學生體會到“指示劑”這種神奇物質在不同酸堿性物質中的變化。第四部分:了解洗滌用品去污的道理 通過學生親自實驗,了解汗漬、墨水、油污、果汁等污物在不同洗滌用品作用下所發生的變化,初步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本單元涉及到一些化學知識,是科學老師第一次接觸的教學內容,因此,提醒老師教學中注意以下幾點:1. 把握知識的深淺度:從生活中的現象入手,引導學生關注周圍常見物質的變化,進行初步的解釋,沒有必要深入研究,因為學生升入中學后會系統的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小學階段只是進行啟蒙教育,重點是感受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變化,激發學生關注生活中化學的興趣,千萬不要加深拓寬,把小學科學課上成了中學的化學課。2. 充分做好課前準備:首先教師要收集有關資料,學習相應的化學知識,如物質變化的種類、金屬生銹的原因、洗滌劑去污原理等。并搞清本單元各課之間的聯系的,第一課是讓學生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不提科學名詞),第二、三、四課則從鐵釘生銹、紙花變色、污物除去的現象來全面認識″物質在變化″的事實。其次教師要試做教科書中的實驗,如蠟燭燃燒產生新物質的實驗、鐵釘生銹的實驗、自制指示劑檢測物質的酸堿性實驗,教師一定要在反復實驗中,掌握確保實驗成功的秘訣。最后教師要根據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基礎,選擇實驗(或制作)的材料,不必受教科書的限制,如用紫甘藍做“指示劑”,當地沒有紫甘藍,可以用其他植物代替。3. 加強實驗后的研討和交流,由于本單元的實驗多且好玩有趣,教師不要只追求表面熱熱鬧鬧,而忽略深層次的思考。教師在學生實驗后,一定要拿出足夠的時間組織學生交流和研討,保證學生思維的相互碰撞的機會,促進學生深入的思考,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4. 注意將教學與評價有機的結合起來,特別要重視形成性評價。建議教師按照單元評價項目,在每課教學活動結束后及時完成并填寫單元評價表。本單元試驗科學內容試驗內容材料備注1、蠟塊融化和凝固實驗蠟塊加熱。蠟燭凝固蠟燭,坩堝。酒精燈2、觀察蠟燭燃燒產生新的物質1、用石灰水涂抹燒杯,然后將它蓋在燃燒的蠟燭上。澄清的石灰水、燒杯、酒精燈、火柴3認識鐵生銹的原因。了解鐵釘生銹的原因無銹鐵釘、試管或礦泉水瓶、透明塑料袋、干燥劑、細線繩、蒸餾水(或涼開水)、植物油、砂紙。4認識酸堿指示的原理用自制的指示劑辨別身邊常見物質的酸堿性。 課前涂過白醋和堿水的白色紙花、 噴壺、白醋、檢測物質用的果凍盒(貼上標簽)、燒杯、滴管。一些常見的物品。5初步學會自制蔬菜指示劑。學會用紫甘藍來制作酸堿指示劑紫甘藍、塑料袋子6學會用控制變量的方法進行探究性實驗。 了解不同的洗滌用品對同一污物的清洗效果不同 燒杯、角勺、水、粉碎好的肥皂粉(或調制好的濃肥皂水)、洗衣粉、植物油、沾有“污物”的布條(淺色)、筷子單元結構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