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一、學習目標:1、識別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2、概述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及它們與人類的關系。3、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學習重點】:蛔蟲和蚯蚓的形態結構特點以及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二.【學習過程】(一)預習檢測1、蛔蟲身體呈 形,兩端逐漸變細。2、蛔蟲的身體表面有半透明的 ,能抵抗消化液的侵蝕,對自身起 作用。蛔蟲的 十分簡單,是一條縱向管道,前端是 ,接著是食管和 ,后端有肛門。蛔蟲體內有發達的 。3、線形動物主要包括蛔蟲、 、 等。4、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 、消化管前端有 ,后端有 ,體表有 。5、蛔蟲病的危害:蛔蟲寄生在人體的小腸里,不僅爭奪人的 ,而且還會引起多種疾病。預防蛔蟲病,第一要注意 ;第二要嚴格管理 。6、蚯蚓的形態結構:身體長而圓,由許多 構成。身體的前端有一個顏色較淺、表面光滑的環狀結構叫做 。腹面具有 ,具有協助運動的作用。8、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身體由許多 構成;多數生有 。9、蚯蚓對人類的益處: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是禽畜的優良 ;可以處理垃圾等有機廢物,對改善城市環境衛生、防止 有重要作用。(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1、如何辨別蚯蚓的前端和后端?2.蚯蚓在平面玻璃上和牛皮紙上的運動快慢一樣嗎?為什么?3、根據“觀察蚯蚓的形態和運動”的探究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蚯蚓的身體由許多 構成,這使它的軀體運動靈活。(2)用手摸一摸蚯蚓的體表,是 (填“濕潤的”或“干燥的”);用手指觸摸蚯蚓體節近腹面處,會有粗糙的感覺,這是摸到了 。(3)在實驗中要不斷用浸濕的棉球輕擦蚯蚓體表,這樣做是為了 。三、【抽測達標】1.在下列蛔蟲的形態結構特點中,哪項是不屬于適于寄生生活的( )A.身體呈圓柱形B.體表有角質層 C.生殖器官發達D.消化管結構簡單2.在下列蛔蟲形態結構的特征中,哪項是比水螅在進化上的高等之處( )A.身體細長 B.具有消化腔 C.體表有角質層 D.具有口和肛門3.蛔蟲進入人體是通過( )A.呼吸道 B.口腔 C.蚊蟲叮咬 D.皮膚4.能正常生活的蚯蚓,其體表狀況應為( )A.濕潤、光滑 B.干燥、光滑 C.濕潤、粗糙 D.干燥、粗糙5.蚯蚓的生存環境是( )。A.干燥,疏松的土壤 B.潮濕,疏松,富含氧氣的土壤C.潮濕,疏松,富含有機物的土壤 D.潮濕,疏松,植物稀少的土壤6.蚯蚓的體壁總是濕潤的,這有利于蚯蚓( )。A.完成呼吸 B.在土壤中運動 C.吸收營養 D.保持水分7.蚯蚓體表剛毛的作用是( )A.防御敵害 B.協助運動 C.捕殺小動物 D.協助呼吸8.觀察蚯蚓標本時,應區分其前、后端,標志是( )A.有眼睛的是前端 B.有環帶的是前端C.有肛門的是后端 D.有口的是前端課外閱讀蛔蟲蛔蟲是人體內最常見的寄生蟲之一。成蟲寄生于小腸,可引起蛔蟲病 ( http: / / baike. / doc / 5358235.html" \t "_blank )。蛔蟲卵隨糞便排出,卵分受精卵和非受精卵兩種,只有受精卵才能卵裂、發育。在21~30℃、潮濕、氧氣充足、蔭蔽的泥土中約10天左右發育成桿狀蚴。脫一次皮變成具有感染性幼蟲的感染性蟲卵,此時如被吞食,卵殼被消化,幼蟲在腸內逸出。然后穿過腸壁,進入淋巴腺和腸系膜靜脈,經肝、右心、肺,穿過毛細血管到達肺泡,再經氣管、喉頭的會厭、口腔、食道、胃,回到小腸,整個過程約25~29天,脫3次皮,再經1月余就發育為成蟲。受感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咳嗽、食欲不振或善饑、臍周陣發性疼痛、營養不良 ( http: / / baike. / doc / 5366028.html" \t "_blank )、失眠、磨牙等癥狀,有時還可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如蛔蟲扭集成團可形成蛔蟲性腸梗阻,鉆入膽道形成膽道蛔蟲病,進入闌尾造成闌尾蛔蟲病和腸穿等,對人體危害很大。蛔蟲在人體內能夠長到20cm長,長到這個長度后,它會從人體體表任何一個空隙或者孔洞(包括眼角)鉆出來。宿主體內的成蟲數目一般為一至數十條,,個別可達上千條。如何自我防護:預防蛔蟲病關鍵是要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嚴格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教育兒童勤剪指甲,不摸污物;飯前便后要洗手,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凈;加強糞便管理,不要隨地大小便;滅蠅防蠅除四害,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改善環境衛生。兒童集體單位(幼兒園、小學)是防控的重點,應當進行普查、普治,以保障兒童健康。蚯蚓病最近有關醫務人員不斷發出警告:垂釣者因魚鉤刺傷感染一種新病種“蚯蚓病”,甚至危及生命的事實,應引起釣魚者的高度警惕。釣魚時不小心被魚鉤刺傷身體,為啥區區一個小魚鉤會對人造成如此嚴重傷害呢?原來,有一種革蘭氏性短弧菌——氣單胞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特別是天然水域,由于魚糞便排出造成污染,繁殖力就特別強。當人體被魚鉤刺傷時,若患者有糖尿病、白血病、貧血、年老體衰、身體免疫力低,就可能被這種病菌污染而導致死亡。因此,一旦發生這種現象應及時用抗菌素治療,以免引起感染。蚯蚓是許多的魚者喜歡用的誘餌之一。然而,相當部分的釣魚者卻不知蚯蚓是雌雄同休,有受精囊孔3對,卵1個~3個,繁殖時卵產生于“卵繭”內,當垂釣者吃了被卵繭污染的水和食物后,卵繭就會在體內生長成蚯蚓,寄生于腸道內,使人患上蚯蚓病,主要表現為慢性腹瀉、腹痛和消化不良等癥狀。故專家們提醒凡是接觸過蚯蚓的人,尤其是垂釣者必須注意手的衛生,洗手時一定要用肥皂洗凈,然后再用流水多沖洗幾次,這樣可以減少感染機會否則的話,不僅增添不了樂趣,還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PAGE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