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學情分析】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接觸生物快一年了,對生物學有一定的認識了,已經學會了一些方法和技能。初步有了自學的能力、實驗能力。但是因其年齡特點,對新生事物的強烈好奇,還是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維、邏輯能力。因此本節課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合作,讓學生理解在神經系統的調節下對刺激所做的反應就是反射,并簡單區分簡單、復雜反射,但對反射弧的結構基礎以及反射的形成過程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教材解析】生活中,我們總是遇到這樣、那樣的刺激,而做出千奇百怪的反應,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反應就是我們的神經調節----反射,也從來沒有研究過反射是通過神經結構基礎----反射弧來完成的,反射和反射弧是初中最抽象、最難理解的內容之一,因此,學好這節內容,不但讓同學們明白自己各種反射產生的原因、過程,更重要的是了解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設計思想】本節課在設計上力圖體現生物新課標中所倡導的探究式學習、玩樂中學習,故在“反射”這個概念的學習中,從蠟燭游戲和拍手游戲為切入點,讓學生在游戲中對反射這個概念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其次,通過簡單易做的小實驗-----膝跳反射,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在合作性學習中深刻領會反射的內涵,又讓學生列舉反射的例子,拓展反射的外延,是否受大腦控制而區分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而在“反射弧”這個概念的學習中,讓學生用手慢慢接近蠟燭,體會縮手反射的整個過程及原因,接著觀看“反射弧的結構,縮手反射”的視頻講解,讓抽象概念具體化、想象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目標】1.通過膝跳反射的實驗理解反射的概念,能夠概述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2.通過閱讀文本、觀看課件及相關素材,能夠描述反射弧的構成。3.能夠掌握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的區別。4.了解脊髓的結構和功能。【教學重點】1.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2.反射弧的結構3.非條件反射的神經中樞的位置【教學難點】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資源與工具】1.教師準備:做膝跳反射用的帶橡皮頭的小槌、蠟燭、制作PPT課件、視頻、圖片2.學生準備:課前預習,完成導學問題【教學過程】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導入: 活的一:點燃蠟燭,找個學生用手去接近蠟燭,讓學生觀察做實驗的同學的反應,可以看到當手突然碰到很燙的東西時,手就會立刻縮回來。 活動二:同桌之間互相在眼前拍手,被拍的同學眼睛有什么反應? 大家還能舉出類似的例子嗎?人體對不同的刺激的反應,都是通過神經系統來調節的,你知道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嗎? 探究竟 活動三:組織學生做好膝跳反射實驗。 引導學生先閱讀課本P76-P71反射的內容,指導學生兩人一組進行膝跳反射探究活動,播放膝跳反射視頻及反射相關課件。 提示學生注意: ①受試者的一條腿一定要自然搭在另一條腿上,腿部的肌肉一定不能緊張,要很放松,否則實驗不能成功; ②實驗者在叩擊膝蓋下面的韌帶時,要先用手摸到髕骨的下沿,找到要叩擊的部位; ③實驗者叩擊的力量不一定要很大,但速度一定要快,而且叩擊部位要準確。 做完這三個活動,讓學生總結反射的概念。 教師提問: 1.那反射是通過什么結構來完成的? 2.反射弧的構成是什么?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77-P78,師生共同分析圖4-8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圖。指導學生觀察總結圖中反射活動各個神經結構的名稱及其作用。提問: 1.感受器產生的神經沖動通過哪種結構傳到脊髓呢? 2.傳入神經將神經沖動傳到神經系統的什么位置? 3.效應器具體在哪個部位?效應器是否就是感受器? 4.反射弧中如果效應器受損,給感受器一個刺激,我們會出現什么反應? 老師提問,學生思考: 1.叩擊韌帶時,小腿有什么反應?這種反應是生來就有還是生活中逐漸獲得的? 2. 在受試者有意識控制膝蓋的情況下,重復實驗,看看反應如何?膝跳反射大腦能控制嗎?為什么? 3.在膝跳反射完成之后,大腦也會感覺到小腿的跳起。想一想,大腦為什么會感覺到這種刺激呢? 4.你能從書中歸納出反射包括那兩類嗎?他們的區別是什么?(學生如答不出來,老師引導) 利用課件展示膝跳反射或縮手反射的神經沖動傳導途徑,指導學生觀察圖4-9脊髓橫切示意圖,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脊髓的位置,還有脊髓的結構和功能。 出示準備好的帶有脊髓和脊神經的一段大型哺乳動物脊柱讓學生觀察 脊髓結構: 先觀察脊髓位置,再觀察脊髓橫切面,“灰質”和“白質”兩種概念首次出現。應列表加以比較(表中內容引導學生填寫) 位置組成功能灰質白質教師提問,學生思考 通過對脊髓的學習,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我們生活當中的小兒麻痹癥是怎么形成的? 習題鞏固 1.下列現象屬于反射活動的是( ) A.草履蟲游向食物 B.植物的根向水生長 C.魚游向食物 D.含羞草的葉片受到刺激做出反應 2.反射和反射弧的關系,正確的是( ) A.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質上完全相同 B.只要反射弧完整,就有反射活動 C.簡單的反射活動可不通過反射弧來完成 D.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動的神經結構 通過活動一和活動二,讓學生聯想生活的實例。 了解縮手反射和其他許多反射 學生分組實驗。參照課本內容及圖示,并找一組學生,在講臺上做一下演示實驗。 學生小結: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叫做反射 閱讀課本,通過對圖4-8剖析,了解什么是反射弧及它的結構, 反射弧:感受器 傳入神經 神經中樞 傳出神經 效應器 思考回答老師問題,加深對反射弧的理解。 預計結果: 1.傳入神經傳到脊髓 2.神經中樞的位置也就是脊髓 3. 效應器是傳出神經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它與感受器的組成是不一樣的。 4. 學生可發表各種意見。 (答案:對外部刺激仍有感覺,這是由于發射弧的傳入神經完好。但由于傳出神經損傷,作為效應器的肌肉,因得不到神經沖動,所以不能產生收縮,處于癱瘓狀態。) 預計結果: 1.小腿彈起,是生來就有的 2.還是小腿彈起,大腦是不能控制的,因為它的神經中樞在脊髓。 3.這是由于外界刺激通過脊髓向上傳導到大腦的緣故。 4.反射包括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人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叫非條件反射。是一種比較低級的神經活動,它的神經中樞是在大腦皮層以下(如腦干、脊髓)后天形成的反射是條件反射,是一種比較高級的神經活動,它的神經中樞在大腦皮層。 位置組成功能 灰質脊髓中央(蝶形)神經元細胞體內有神經中樞調節生理活動白質外周神經纖維傳導神經沖動學生討論,通過課本給出答案 脊髓灰質炎病毒通過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嬰兒的脊髓,并破壞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就會留下肢體萎縮、畸形等后遺癥,這就是小兒麻痹癥,也叫脊髓灰質炎 完成習題,加深對這節課的認識和學習【學習評價】在一連串的熟悉、簡單的小游戲中、實驗中、身邊的事例中,學生能夠輕松、快樂的理解及把握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教學形式也變得直觀、多樣、民主。由于在設計時注意了交互操作和分層次的教學,讓學生在玩樂中、實驗中、觀察中培養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實驗能力,使教學信息得到了及時的反饋,培養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為將來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業設置】觀察生活中的反射活動,跟自己的爸爸媽媽做一些關于反射的小游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