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信息的獲取—聽覺【學情分析】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接觸生物快一年了,對生物學有一定的認識了,而且剛學完視覺,已經學會了一些方法和技能。初步有了自學的能力,但是因其年齡特點,對新生事物的強烈好奇,還是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維、邏輯能力。因此本節課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合作,讓學生理解聽覺是怎么形成的,再切合實際生活,了解我們應該怎么保護我們的聽力。【教材解析】本課位于第四章的第一節內容,剛剛接觸信息的獲取,學習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但有了《視覺》這節課的鋪墊,學生在《聽覺》這節課中,雖然會接觸很多新的名詞,對名詞的理解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但不會那么難接受。【設計思想】本節課在設計上力圖體現生物新課標中所倡導的探究式學習、玩樂中學習,首先,告訴學生這節課的學習任務是什么?帶著問題去學習,一一攻破難關。其次,我會運用模具,視頻,音樂等教學輔助手段,讓學生理解知識點 。最后,我想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文本、觀看課件及相關素材,能夠描述耳的結構、主要功能和聽覺的形成過程。2.通過閱讀文本、觀看課件及相關素材,能夠分析導致耳聾的各種因素及預防措施【教學重點】耳的結構和功能、聽覺的形成過程【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生活問題【資源與工具】1.教師準備:制作PPT課件、視頻、圖片、音樂、模具2.學生準備:課前預習【教學過程】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導入: 首先,讓學生聽一曲古箏演奏曲《漁舟唱晚》大家覺得好聽嗎?那我們是用什么聽到的?那我們又是怎么聽到的呢?進入我們今天這節課《聽覺》,這節課有三個重要的知識點需要我們掌握。 1. 描述耳的結構,及各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 2.說出保護耳和聽覺的各種措施。 3.理解聽覺的形成過程 一、咱們先進入第一個知識點的學習,耳朵的結構。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內容,告訴我耳朵分為哪三大部分?這三大部分,分別又包含什么結構及其作用是什么? 五分鐘后,找學生回答。 二、單獨細述,咽鼓管的結構以及其聽力的保護。 三、結合視頻,模具讓學生初步理解聽力的形成過程,在一張紙上寫出聽力的形成過程,查漏補缺。 四、根據聽覺的形成過程,談談完全“失聰”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五、體驗雙目失明和雙耳失聰的痛苦。 用黑布罩住一位志愿者的眼睛,用棉球塞住另一志愿者的耳朵,讓他們在教室里行走和做某件事情。讓學生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激發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時培養學生樂于幫助殘疾人的情感。 六、小結 師生共同完成小結,教師強調重點難點,以情感教育為主,進一步增強學生熱愛生命,樂于助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習題鞏固 1.下列屬于內耳結構的是 ( )A.鼓膜 B.鼓室C.聽小骨 D.耳蝸2.耳的結構中,能接受聲波并轉化為振動的是( )A.耳郭 B.鼓膜 C.聽小骨 D.耳道 學生回答問題 小組討論,分別找出他們的結構及其功能。 學生明白了,要迅速張口或閉嘴同時雙手堵耳的保護措施,原因是保持鼓膜兩側氣壓平衡,還有中耳炎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在紙上寫出聽力形成的過程,寫完以后小組之間進行討論,查漏補缺,看看是哪里出錯了。 外界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聽覺中樞 學生能明白一是傳導性耳聾,二是神經性耳聾及其造成的原因。【學習評價】課堂以一首《漁舟唱晚》的古箏音樂為開端,打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引入本節課,以及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我們運用模具教學、學生討論、視頻教學等手段,讓學生充分掌握這些內容,教學形式變得直觀、多樣、民主,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更加有助于記憶。在設計時注意了交互操作和分層次的教學,讓學生在玩樂中、動手中、觀察中培養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使教學信息得到了及時的反饋,培養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為將來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業設置】1.畫耳朵簡圖,用箭頭表示聽力傳播的過程。2.回憶一件別人幫助你的事情,思考以后你會怎么做?【板書設計】第一節 信息的獲取聽覺一、.耳的基本結構外耳 中耳 內耳二、.耳的保護三、聽覺的產生過程外界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聽覺中樞 (收集聲波) (放大聲波) (形成聽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