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蘇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 第十章 第一節 血液和血型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蘇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 第十章 第一節 血液和血型教案

資源簡介

血液
【教學目標】
1.知識(概念):貧血,發炎,血清,動脈血,靜脈血,血漿的成分和功能;紅細胞無核,含血紅素,運輸氧氣;白細胞有核,可吞噬病菌,產生免疫反應;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促進血液凝固;人體的血量,輸血和血型。
2.能力: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認識紅細胞和白細胞以及練習顯微鏡的使用。
3.態度和價值觀:進行義務獻血的教育。進行骨髓捐獻的教育。
【教學重點】
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血液的成分和作用,了解血液的正常值,能夠基本看懂常規化驗單,所以在教學時應注意和實際結合。
2.義務獻血的教育和骨髓捐獻的教育,應該從科學的角度講清獻血和骨髓捐獻對捐獻者的影響和對被捐獻者的意義,并且讓學生了解社會公眾對此問題的看法,課堂以討論的形式進行,學生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教師也以平等一員的身份加入討論,闡述觀點。
【教學難點】
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學生往往認為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所以要闡述清楚概念。
【教學準備】
一、血液的成分
課前一天,發“血液的成分”講義,開放實驗室,學生按講義完成實驗,講義內容如下:
醫生診斷某些疾病往往要驗血,人體失血過多,必須及時輸血,可見血液對人體非常重要,那么,血液是由什么組成的?有什么功能?
1.實驗材料(四人一組):豬的鮮血10 mL、注射器、20 mL量筒、5%檸檬酸鈉、試管。
2.實驗步驟:
(1)用10 mL注射器吸取1mL檸檬酸鈉溶液放入試管內,用量筒取新鮮豬血10 mL倒入盛有抗凝劑的試管內輕輕振蕩,使之充分混和。
(2)靜置12小時。
二、觀察凝固的血
課前半小時,按實驗講義,完成演示實驗準備工作。
1.實驗材料:豬血或雞血,試管。
2.實驗步驟:取5毫升豬血或雞血,置潔凈的試管中,靜止一段時間(如半小時)。
三、要求學生查閱與血液相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言:閱讀下面文字,并討論。
能夠輸血是本世紀偉大的醫療成就之一,盡管輸血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些血液疾病的危險,如艾滋病,乙肝等。但是,人類在醫學領域的進展使我們相信,獻血是安全的,輸血也是安全的。不過,醫學最終比不上這樣一個“奇跡”:成千上萬的志愿者心甘情愿地把鮮血捐獻出來,以拯救他們從未謀面,不曾相識的人的生命?!绹t十字會主席:伊麗莎白·漢福德·多爾
討論要點:輸血對人類社會的重大貢獻,面臨的挑戰。
討論題目:
1.談談輸血的意義。
2.在今日社會中,輸血面臨巨大的挑戰,你認為挑戰來自何方?
3.談談你對文中“奇跡”一詞的看法。
討論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同組同學圍坐一起,小組長擔任討論小組的主席,負責記錄同學的發言,控制討論進程,主席要注意安排每一個同學發言,自由發表對討論問題的看法,討論時間為15分鐘,教師在各組之間巡視,并參加討論。
總結:正如同學們提出的輸血對人類有很大的意義,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但它也面臨巨大的挑戰,特別是世紀之癥——艾滋病對輸血的威脅,因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會使正常人感染艾滋病毒。艾滋病是無藥可救的,死亡率是百分之百,輸血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徑之一。另外,在我國,肝炎病毒的感染者在人群中占較可觀的比例,特別乙肝是血液傳染的,所以,不合格的血液非但救不了人的命,反而威脅人的生命。盡管如此,輸血還是拯救垂危病人的最主要方法,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
根據同學的回答,指出血液的功能:人體從外界攝取的養料和氧,被快速地運輸(to and from all living cells)。
本節的主題是:血液。
血液是循環系統的一部分。
循環系統組成:包括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血液、血管組成。是一個心臟和血管組成的遍布全身的封閉管道系統,血液就在這個封閉式的管道系統里循環流動。
二、實驗:血液的成分
觀察《血液的成分》的實驗結果。討論:
1.為什么加檸檬酸鈉?檸檬酸鈉是一種抗凝劑,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
2.觀察時,注意試管中的血液分為幾部分?各呈什么顏色?各部分的容積比例大致是多少?
通過實驗可以看到,試管中的血液分為兩部分:上面部分是淡黃色,半透明的液體——血漿,占血液容積的55%左右。下面的部分是血細胞,不透明,呈暗紅色的是紅細胞,在紅細胞和血漿的交界處,有很薄的一層白色物質——白細胞和血小板??梢姡菏怯裳獫{有細胞組成的。
三、血漿
1.性質:血漿是一種溶有多種物質的液體,略呈淡黃色。
2.成分:含水分約90%血漿中還含有以下物質:
(1)細胞所需的養分,主要是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無機鹽,這些物質多是由消化管吸收而來,經血液運輸,供各部分細胞利用。其中血液中的葡萄糖占0.1%,此濃度為血糖濃度,正常人空腹時為100毫升全血中含80~120毫克葡萄糖。葡萄糖為細胞的新陳代謝提供能量,血液中無機鹽的濃度小,為0.9%,此為生理鹽水濃度。
(2)細胞代謝廢物,如尿素和尿酸等含氮廢物。
(3)蛋白質,簡稱血漿蛋白。其中有些與血液的凝固作用有關,一些免疫球蛋白也是血漿蛋白的一小部分。血漿蛋白在血漿中的含量占7%~8%,分子量大,使血液具有適宜的粘度和濃度,除此以外,血漿中還含有02和CO2。
3.功能:血漿的主要功能是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等。
課堂討論:
(1)搶救大面積燒傷病人時,是輸鮮血還是血漿?
燒傷病人血液中的水分大量滲出,血液的濃度上升,粘度變大。所以在搶救時,應給病人輸血漿,如輸鮮血,血液粘度大,心臟負擔大,反而威脅生命。
(2)嚴重的貧血病人,救治時,如何輸血?
嚴重的貧血病人,由于紅細胞減少,血液的濃度下降,應輸濃縮的紅細胞。
四、血細胞
1.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講義)
通過實驗一可知,血液中的重要成分之一是血細胞,血細胞的形態如何?數量如何?
實驗材料:人血的永久涂片,顯微鏡
實驗步驟:把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并對照彩圖四,認識紅細胞,白細胞,比較它們的形態和數量。
討論:血細胞中數量最多的是哪種細胞?它有哪些形態特點?
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紅細胞的數目最多。
2.紅細胞:
(1)數量:紅細胞的數目最多,成年人每立方毫米血液里紅細胞的數量,男子平均為500萬個左右,女子平均為420萬個左右。
(2)形態:人類及一般哺乳類的紅細胞均無細胞核,(P。26圖Ⅳ-28電子顯微鏡下的紅細胞)呈兩面凹的圓餅狀,平均直徑只有7.7微米(1微米=1/1000毫米)左右。四周較厚(約2微米),中央較薄(約1微米)。這樣的結構增大了紅細胞的表面積。
(3)成分:紅細胞內部含有血紅蛋白,這是一種含鐵的蛋白質,血紅蛋白的特性是:為運輸O2的主要工具。在氧含量高的地方,與氧容易結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與氧分離。
血紅蛋白與氧結合后,使血液呈鮮紅色,這種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血,叫做動脈血。
血紅蛋白與氧分離后,使血液呈暗紅色,這種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血,叫做靜脈血。
(4)功能:運輸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課堂討論:
某同學經常出現精神不振。疲勞、頭暈、面色蒼白等癥狀,醫生檢查的結果是血色素太低,被診斷為貧血,這是怎么回事?
人體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含量一定,即血色素(男子為12~15克/100毫升,女子為10.5~13.5克/100毫升)。如血紅蛋白含量過低,或血液里紅細胞的數量過少,即為貧血,貧血患者由于血液運輸氧的能力低,影響體內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常常表現出精神不振、疲勞、頭暈、面色蒼白等癥狀,當100毫升動脈血中血紅蛋白的量低于5克時,嘴唇、牙床等處就會呈現紫色,應該找醫生診斷和治療,還要多吃一些含蛋白質和鐵質豐富的食物。
3.白細胞:
(1)數量:數量少,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只有5000~10000個,通常每日清晨時數目最少,午后即漸增多,此為正常的生理變動。
(2)形態:白細胞有多種,通常呈圓球形,有細胞核,一般都比紅細胞大,重量較紅細胞輕,所以沉淀后,積于紅細胞之上。
(3)功能:白細胞有數種不同的類型,有些種類可吞噬病菌,當身體某處受傷,病菌侵入時,有些白細胞可以穿過毛細血管壁,聚集到受傷的部位,吞噬病菌。同時,傷口周圍出現紅腫現象,即“發炎”。當病菌消滅后,炎癥也就消失,可見有些白細胞對人體起著防御和保護的作用。
課堂討論:
白細胞比紅細胞大,分布在血液中,而身體的某一部分被細菌感染時,白細胞如何到達感染處,吞噬病菌?
白細胞可做變形運動,穿過血管壁,吞噬病菌。
人體受病菌感染時,血中的白細胞總數高于正常,感染處也聚集大量的白細胞,所以,白細胞計數是臨床化驗的重要項目。
4.血小板:
(1)數量: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量為10萬個~30萬個。
(2)形態:呈不規則狀,遠比紅細胞小,也無細胞核。直徑2~3微米。
(3)功能: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向同學介紹實驗“觀察凝固的血”,觀察試管內出現了什么現象?
討論:試管中血塊周圍出現的液體叫什么?皮膚劃破后流出的血液,為什么會凝固?
實驗中,觀察到了凝固的血-血塊,以及血塊周圍出現的淡黃色、透明的液體,叫血清。當血管受傷而流血時,血小板會在出血的傷口處聚集成團,并經傷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釋出一種物質,發生一連串的化學反應,最后產生不溶性的蛋白質纖維。這種蛋白質纖維,將血細胞纏繞成一團血塊。血液凝固后,在血塊之外,所遺留的澄清的液體,即是血清。所以,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人體內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可由紅骨髓內的細胞演變而來;也可由脾臟和淋巴結負責制造。
血細胞也有一定的壽命,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120天,白細胞壽命不等,約13天,血小板的平均壽命是7天。由于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壽命短,所以在血庫中貯存的血液基本上只有紅細胞。在4℃,加一定的保護劑的條件下,也只能保存6~7周。而需要補充白細胞和血小板時,則要給病人輸新鮮的血。
另外,血液對調節體溫也有重要作用。
如果造血系統出現了惡性增生性病變,即白血病,會出現白細胞異常增生并浸潤全身各組織,血液中有幼稚白細胞出現,病癥除了血細胞形態和計數異常以外,還出現貧血、出血、發熱、肝脾和淋巴結腫大。雖然應用抗腫瘤藥物、放射療法等能夠治療,但最根本的方法是給病人換正常人的骨髓。
骨髓捐獻對白血病患者來說意味著重新獲得第二次生命。據統計,白血病的發病率在我國約十萬分之三,每年約有30000人患此病,而且青壯年的發病率非常高。如果這些患者都能植入相合的骨髓,可以挽救生命。我國的骨髓捐獻與臨床需要差距大,因為并不是任何一個患者只要有與他血型相同的骨髓就得救了。白細胞血型非常復雜,實際上約10000例骨髓中才有一例與患者的白細胞血型相合,所以捐獻者越多,骨髓庫的容量大,數據多,查出合適的捐獻者的幾率就大,患者康復的幾率就高。
但是,自愿捐獻骨髓的人卻很少,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對骨髓的認識不夠,擔心身體健康受損。實際上,一個人身上的骨髓有3千克左右,在骨髓中干細胞容量只有5克就夠了,所以,一個人捐獻骨髓后,只要很好的休息和營養,很快就會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另外,對一例骨髓的白細胞血型檢測,至少需要250元,有的捐獻者既捐獻骨髓也捐錢,讓人十分佩服。(此處可展開進行課堂討論)
五、血量和輸血
1.人體的血量:
人體內的血液總量是維持人體相對穩定,保證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
成年人的血量約為體重的7%~8%。一般血量在4200~4800毫升左右,如果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過體內血量的30%(1200毫升~1500毫升以上),就會危及生命。
2.輸血:
(1)意義:
一個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時候,必須通過輸血進行搶救,使病人補充血量。
如果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過體內血量的10%(約400毫升),所喪失的血漿成分和血細胞,在3~4周內相繼得到補充而恢復正常,可見,健康的成年人每次獻血200毫升~300毫升是不會影響健康的。
(2)獻血的條件:
無傳染病史,無慢性病的健康的成年人,每一個健康的公民都有獻血的義務。
(3)血型:輸血前一定要檢查獻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
輸血可以挽救生命。早在五百多年前,當時年老體衰的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輸入了三個健康男孩的血。雖不知是靜脈注射還是口服,但這次輸血是災難性的,三個孩子死了,教皇也沒有保住生命,而庸醫則逃往國外。
此后,1618年,維廉·哈維發現了血液循環,在1665年,英國的雷恩和洛維進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輸血,利用管子把兩條狗的靜脈連通,實驗成功。而被稱為化學之父的羅伯特·波義耳隨后進行了人體實驗,他給患輕度精神病但身體健康的人輸入了羊血,發現病人“好多了”。隨后的人體實驗叫人恐懼,不斷有人因輸血而死去。直到1909年奧地利人郎德斯泰納(Kar1Landsteiner)首先發現了了第一種血型——ABO血型。他測出紅細胞中有一種化學物質,能同其他人血液中的化學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結果能致人于死地。他將這些化學物質稱為A和B,根據血液中含有A物質,即為A型,含有B物質即為B型,兩個都沒有即為(型,都有即為AB型。即包括A型,B型,O型和AB型四種,才使輸血技術發生質的飛躍。此時,人們才明白,人與人之間的輸血應該避免“不相容”。輸血時,如果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輸血后紅細胞會凝集成團,阻礙血液循環,而給受血者帶來嚴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因此,輸血的原則是:應該輸同型血。Landsteiner在輸血史上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此他于1930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血液除了ABO血型以外,還有其他血型系統。所以,安全的方法是輸血前應該進行交叉配血實驗,即受血者的血與供血者的血液相實驗,是否出現凝血現象。
除此以外,輸血時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輸入全血或選擇適當的血液成分。如,嚴重貧血者應輸什么?
答:濃縮的紅細胞。因為嚴重貧血者主要是紅細胞的數量過少但總血量不少,所以,應輸濃縮的紅細胞。
通過本節的學習,對輸血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請同學們回到開始的閱讀材料上。我們更應理解的是多爾夫人講的最后一句話:“醫學最終比不上這樣一個‘奇跡’:成千上萬的志愿者心甘情愿地把鮮血捐獻出辛,此拯救他們從未謀面,不曾相識的人的生命?!毕M瑢W們談談對此的看法。
在討論中,教師以平等一員的身份加入討論,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拓展延伸】
臨床血液檢查:
1.紅細胞計數(RBC):
紅細胞增多見于:(1)嚴重嘔吐,腹瀉,大面積燒傷及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脫水;(2)心肺疾病:因缺氧必須借助大量紅細胞來維持供氧需要;(3)干細胞疾病。
紅細胞減少見于:(1)急性或慢性失血;(2)紅細胞遭受物理、化學或生物因素破壞;(3)缺乏造血因造血障礙,造血組織損傷;(4)各種原因的血管內或血管外溶血。
2.血紅蛋白(Hb):反映貧血程度。
3.紅細胞比積:紅細胞在全血所占體積的百分比。正常值:M(男):0.4~0.54;F(女):0.37~0.47。紅細胞比積增加:大量脫水,由于血液失水使紅細胞比積增高;紅細胞比積減少:貧血。
4.白細胞計數(WBC):
增高見于:(1)急性感染:急性化膿性感染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局部炎癥;(2)組織損傷;(3)疾性或瘤及白血病;(4)其它:原髓纖維化,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尿中毒,酸中毒,燒傷等。
減少見于:(1)某些感染:細菌感染,病毒感染(患流感,風疹,麻疹);(2)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3)脾功能亢進;(4)理化因素:嚴重性受損,X線,某些藥物等。
5.白細胞分類(DC):正常值:中性桿狀核粒細胞:1%~5%;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70%;嗜酸性粒細胞:0.5%~5%;嗜堿性粒細胞:0~1%;淋巴細胞:20%~40%;單核細胞:3%~8%。
(1)中性粒細胞:游走性,吞噬作用。
增高見于:急性感染和化膿性感染,組織損傷,急性腫瘤,各種中毒。
減少見于:某些傳染?。ɑ剂鞲校?,某些血液病,化療或放療后等。
(2)嗜酸性粒細胞:與變態反應有關,具有吞噬抗原抗體復合體的作用。
增多見于:變態反應性疾病(患支氣管心喘,藥物過敏,尋麻疹,過敏性紫癜等),寄生蟲病,某些血液病。
減少見于:應用某些激素,傷寒,副傷寒患者。
(3)嗜堿性粒細胞:參與特殊的免疫反應。
增多見于:白血病,某些癌。
(4)淋巴細胞:產生和運載抗體,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
增多見于:某些病毒或細胞所致的傳染病,白血病。
減少見于:應用某些激素,接觸放射線,細胞免疫缺陷病。
(5)單核細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
增多見于:某些感染,某些血液病。
6.血小板計數:
增多見于:(1)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白血病等;(2)手術后,急性失血后,創傷,骨折:(3)某些惡性腫瘤,感染,缺氧。
減少見于:(1)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2)脾功能亢進,放射病,癌;(3)某些傳染病或感染;(4)某些藥物過敏。
8 / 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枝江市| 手机| 腾冲县| 龙里县| 天峻县| 敦煌市| 大庆市| 兖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布尔津县| 长阳| 邵阳市| 张家界市| 太保市| 兴业县| 双鸭山市| 济南市| 甘孜县| 保定市| 游戏| 沂水县| 宜丰县| 县级市| 正镶白旗| 清新县| 留坝县| 礼泉县| 靖远县| 阿拉善左旗| 溆浦县| 宁波市| 临安市| 南丰县| 河津市| 宾川县| 公安县| 阜康市| 新宾| 绥滨县| 亳州市| 星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