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案序號 6 年級 八 課時 2課時主備人 主備時間 執教人課題 15.1人體內物質的排出 第2課時教學 目標 1、知識目標: 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說出腎的結構特點;描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過程。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腎的結構和特點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收集、處理資料的能力;通過有關腎的資料分析,培養學生初步具有一定的信息分析和綜合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腎的結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了解腎的功能與保護,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懂得更加珍愛生命。教學 重難點 重點:腎臟的結構和尿液的形成。 難點:腎單位的結構,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教具 多媒體 相關資料教法 合作探究 啟發引導學法 交流展示 合作探究教學過程師生活動 備注一、導入 回憶腎單位結構。設疑:腎單位的結構特點決定了它具有怎樣的功能呢? 二、尿液形成的過程 師:展示腎單位結構簡圖:腎單位兩個毛細血管必然發生物質的交換,稱之為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形成原尿)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互動探究】 尿液形成過程中各種物質的變化 師:展示分析資料 資料一:腎單位中兩次物質交換后形成液體成分檢測以及腎單位示意圖 單位:g / 100ml 成分水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尿素血漿907.000.100.720.03原尿990.000.100.720.03尿液950.000.001.502.00資料二:人每天形成大約150L的原尿,而排出的尿液只有大約1.5L 。 (血漿) (尿液) (原尿) 根據表中列舉的各種物質濃度變化,分析其在腎小體與毛細血管中的交換情況 師:總結 1、腎小球的 作用 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小分子物質進入腎小囊,形成 。 2、腎小管的 作用 原尿中的全部 、大部分的 和部分無機鹽被腎小管重新吸收,而剩下的水、無機鹽、尿素形成 。 【矯正反饋】 某人感到身體不適,且尿液泛紅。到醫院檢查。醫生要他檢查尿液。以下是檢查結果的幾項指標 為了讓這個病人了解這張化驗單各項數據的含義,醫生向他介紹了正常人的指標,如下表 : 紅細胞蛋白質葡萄糖尿素尿酸無機鹽檢測值+301.02.00.0511.0正常值一002.00.0511.01.與正常人比較,這個病人尿液中的哪些指標不正常 2.請你推測這個病人腎臟哪些結構出現了問題 三、尿液的排出 學生 自學課本內容,描述尿液形成后排出的過程 教師 設疑: 1、尿液的形成是不間斷的,而尿液的排出卻是間歇的,為什么? 2、經常憋尿有什么壞處? 3、你知道哪些泌尿系統疾病?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我們的泌尿系統? 四、汗液的排出 【小組互學】結合P24圖,了解皮膚結構、汗腺結構以及排汗的過程,完成討論題。 皮質中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所以呈現紅色。 排尿的意義: 排出廢物 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 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教后記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