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3 人體的物質和能量轉換(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3 人體的物質和能量轉換(含解析)

資源簡介

專題3 人體的物質和能量轉換
【命題重點】人體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以及神經系統都是考查的重點,近幾年的中考卷一般會提供有關生活體驗的情景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為背景,需要學生綜合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方法要點】①掌握人體各大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關注人體在神經系統的協調之下各大系統成為一個統一整體,建構相關的知識網絡是應對學科內小綜合試題的關鍵方法。②掌握人的發育過程及遺傳和變異等。
類型1 與人體代謝相關的多個系統
【例1】在某一時刻測定某一器官的動脈和靜脈的血液內三種物質含量,其相對數值如圖所示,該器官是(  )
A.肺 B.腦 C.腎 D.小腸
【解答】解:A、血液進入肺的應是含氧氣較少含二氧化碳較多的靜脈血,經過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后,離開時是含氧氣較多含二氧化碳較少的動脈血,A符合題意。
B、大腦的活動需要能量,需要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所以說葡萄糖的含量離開時應減少而不是增加,B不符合題意。
C、腎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經該器官后,血液中的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加,葡萄糖減少,尿素減少,C不符合題意;
D、小腸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飯后食物經過消化后,營養物質被吸收進入小腸絨毛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由于小腸的生命活動需要能量,能量是細胞呼吸作用釋放的,細胞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氣,產生了二氧化碳,因而流經小腸的血液中,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多;因而由小腸流出的血液養料豐富,氧氣少的靜脈血,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變式1】已知每克淀粉和脂肪完全氧化分解時產生水的量分別是0.55g和1.05g。現有A、B兩種小型哺乳動物,體重和年齡都相似,將它們分成數量相等的2組,每天每只消耗100g大麥種子(含60%淀粉和40%脂肪),兩者在相同環境下持續實驗10天,數據如下表所示:
物種 失水量(g/只 天) 尿中尿素濃度 (mmol L﹣1)
尿液 糞便 汗液 呼吸
物種A 15 5 50 7 3500
物種B 30 15 65 12 2000
為維持水分代謝平衡,每天應給兩組動物中的每個動物至少各提供多少水分(  )
A.物種A為2g,B為47g B.物種A為4g,B為7g
C.物種A為2g,B為7g D.物種A為12g,B為47g
【解答】解:物種A每天的失水量為15+5+50+7=77(g/只 天),通過自身代謝產生水為100×40%×1.05=42g/只 天,100×60%×0.55=33(g/只 天),故A所需補充的水為77﹣42﹣33=2g/只 天。同理物種B應補充的水為(30+15+65+12)﹣100×60%×0.55﹣100×40%×1.05=47(g/只 天)。故選:A。
【變式2】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工器官應用更加廣泛,人工心肺機就是其中一種,它主要由“電動泵”、“氧合 器”、“熱交換器”三部分構成。如圖為人工心肺機救治病人示意圖,請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電動泵”的功能相當于人的心臟,可以推動血液循環
B.“氧合器”的功能相當于人的肺,可以對血液供氧,排出二氧化碳,完成血液與外界氣體的交換
C.“熱交換器”用于提供熱量,調節體溫。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位于腦干
D.圖中的“流回血液”是靜脈血
【解答】解:A、“電動泵”的功能相當于人的心臟,可以推動血液循環。A正確;
B、人工心肺機可以輔助承擔氣體交換任務,其中氧合器模擬了肺與血液的氣體交換,可以對血液供氧,排出二氧化碳,完成血液與外界氣體的交換,血液流經氧合器后成分的主要變化是:二氧化碳減少,氧氣增多。B正確;
C、“熱交換器”用于提供熱量,調節體溫。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位于腦干;C正確。
D、由于氧合器模擬了肺泡(肺)與血液的氣體交換,吸收了氧氣,排出二氧化碳,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變成了動脈血。D錯誤。故選:D。
【變式3】甲圖、乙圖分別為人體心臟結構示意圖、某組織處局部血管示意圖,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③肺動脈、D為右心房、⑤為靜脈
B.血液途徑D→②→⑤→⑥→⑦→①→A的循環屬于體循環
C.若⑥為小腸毛細血管,則⑦內血液的葡萄糖比與⑤內血液的葡萄糖要少
D.若⑥為肺部毛細血管,則⑦內血液為靜脈血且首次回到甲圖中的心腔C
【解答】解:A、③肺動脈、D為右心房、⑤為靜脈,D應該是左心室,⑤為小動脈,A錯誤;
B、血液途徑D→②→⑤→⑥→⑦→①→A的循環屬于體循環,說法正確,B正確;
C、若⑥為小腸毛細血管,則⑦內血液的葡萄糖比與⑤內血液的葡萄糖要少,⑦是流出小腸的靜脈血,經小腸吸收后⑦內血液的葡萄糖比⑤內的要多,C錯誤;
D、若⑥為肺部毛細血管,則⑦內血液為靜脈血且首次回到甲圖中的心腔C,經肺毛細血管后,氧氣進入血液,⑦內的血液含氧量高,所以血液為動脈血,D錯誤。
故選:B。
類型2 與人代謝等有關的圖像
【例2】下圖甲表示溫度對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圖乙是將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麥芽糖的積累量,隨溫度變化的情況。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①圖甲中T0為淀粉酶的最適溫度
②圖甲中Ta、Tb時淀粉酶催化效率極低的原理不同
③圖乙A點對應的溫度為T0
④圖乙中Tb~Tc麥芽糖積累量相同說明此時酶活性最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答】解:①T0時,淀粉酶的活性最高,所以T0為淀粉酶的最適溫度,故①正確;
②Ta時淀粉酶催化效率極低,原因是低溫降低酶的活性;Tb時淀粉酶催化效率極低,原因是高溫使酶變性活性,可見兩者對酶的影響有本質的區別,故②正確;
③圖乙中A點位于時間段的中間,跟甲圖T0也是中間位置相對應,酶的催化效率最高,麥芽糖含量增量最快,故③正確;
④圖乙中Tb~Tc曲線表明隨著溫度的升高,麥芽糖的積累量不再上升,說明酶已經因高溫而變性失活,故④錯誤。故選:D。
【變式1】如圖的曲線圖表示人午餐后血液中某種成分含量變化的趨勢,該曲線能表示(  )
A.流經大腦時氧氣含量的變化
B.流經肺部時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
C.流經小腸時氨基酸含量的變化
D.流經腎臟時尿素含量的變化
【解答】解:A、大腦神經組織進行生命活動消耗了氧氣,產生了二氧化碳。血液流經大腦的神經組織細胞時,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會擴散到血液,血液中的氧氣擴散到腦部細胞,二氧化碳濃度增高,氧氣濃度減少,此曲線不能表示流經大腦時氧氣含量的變化,A錯誤;
B、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當血液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時,肺泡中的氧氣進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肺泡,因而此曲線可以表示流出的血液中氧氣,B錯誤;
C、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當血液流經小腸時,消化道中的氨基酸等會通過消化道壁進入血液,血液中氨基酸等養料的含量增高,因此此曲線能表示流經小腸時氨基酸含量的變化,C正確;
D、腎臟是尿液形成的場所,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外,其他的如水、無機鹽、尿素、葡萄糖會濾過到腎小囊腔形成原尿;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大部分水、部分無機鹽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不重吸收尿素,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無機鹽和水等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由輸尿管隨排出。因此血液流經腎臟后,血液成分發生明顯的變化是尿素減少,此曲線不能表示,D錯誤。
【變式2】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大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溫度是影響酶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表是某同學設計的實驗方案及觀察到的實驗現象。
編號 唾液(滴) 環境溫度(℃) 時間(min) 2%淀粉(滴) 碘液(滴) 實驗現象
1 5 37 15 5 1 無色
2 5 60 15 5 1 淺藍色
3 5 0 15 5 1 藍色
如圖能恰當表示實驗現象與溫度之間關系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消化酶具有生物活性,其受外部環境(溫度,濕度,酸堿度)影響很大,溫度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的話淀粉酶都可以消化淀粉酶,37℃時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強,如果溫度過高會使得淀粉酶變性失活,就是死了,從而失去作用如果溫度過低會使淀粉酶活性過低失去作用。
故選:D。
【變式3】如圖為甲乙兩人腎單位內流動的液體中葡萄糖含量的變化曲線,其中①②③表示組成腎單位的有關結構。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②為腎小囊,其內液體為原尿
B.③是腎小球,此處進行了重吸收作用
C.④內液體是尿液,甲的胰島素可能分泌不足
D.如甲的尿液中還有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可能是腎小球出現的問題
【解答】解:腎單位由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腎小體由腎小球和包在它外面的腎小囊組成。根據尿液形成的過程中流動的液體中葡萄糖含量的變化曲線,可知其中①是腎小球、②腎小囊、③是腎小管。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都可以經過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內,形成原尿;因此①腎小球內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和②腎小囊內原尿中的葡萄糖含量相同。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無機鹽,被腎小管重新吸收,并且進入包繞在腎小管外面的毛細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因此從③腎小管的末端流出的液體(尿液)與②腎小囊中的液體(原尿)的成分相比較,尿液中葡萄糖含量為0。
A、②為腎小囊,其內液體為原尿。故不符合題意;
B、③是腎小管,此處進行了重吸收作用,葡萄糖被全部重吸收因此葡萄糖含量為0.故符合題意;
C、④內液體是尿液,甲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因此甲的胰島素可能分泌不足。故不符合題意;
D、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都可以經過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內,形成原尿,如甲的尿液中還有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可能是腎小球出現的問題。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B。
【變式4】分析圖①~④分析,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圖①表示血液流經肺泡時氧氣含量變化
B.圖②表示菜豆種子萌發及幼苗長成植物體過程中,有機物含量的變化
C.圖③B點顯示此時某綠色植物沒有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D.圖④曲線A→B段表示肺完成一次呼氣過程
【解答】解:A、血液流經肺泡中的毛細血管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擴散進入肺泡中,肺泡中的氧擴散進入血液,血液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血液中的氧含量增多。因此 圖①表示血液流經肺泡時氧氣含量變化,A正確。
B、種子萌發時,將儲藏在子葉或胚乳內的營養物質逐步分解,所以種子萌發時,有機物的含量逐漸減少,幼苗長成植物體后,通過光合作用制作有機物,所以有機物的含量又逐步增加,并且達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B錯誤;
C、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圖③縱坐標表示二氧化碳吸收的相對值,則B點表示此時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通過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C錯誤;
D、曲線發生AB段變化時,肺內氣壓小于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是吸氣過程,此時呼吸肌收縮,肋骨上升,膈頂下降,導致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徑都增大。曲線發生BC段變化時,肺內氣壓高于外界大氣壓,肺內氣體排出,是呼氣過程,此時呼吸肌舒張,肋骨由于重力作用而下垂,膈頂上升,導致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徑都減小。因此圖②曲線A→B段表示肺完成一次吸氣過程,D錯誤。
故選:A。
【變式5】圖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響的曲線,圖乙表示在最適溫度下,pH=b時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產生的麥芽糖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若圖乙描述的反應過程中,在保證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變某一初始條件,則圖乙中e點(產生麥芽糖最大量)或d點(產生麥芽糖最大量時的最短時間)的位置可能會發生移動。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
A.pH=a時,e點下移 B.淀粉量增加時,e點上移
C.溫度升高時,d點右移 D.酶的量減少時,d點右移
【解答】解:A、pH為a時,酶的活性較低,酶促反應速率較慢,e點不變,d點右移,A錯誤。
B、淀粉量增加時,產生的麥芽糖量增加,e點上移,B正確。
C、當溫度升高時,酶促反應速率變慢,d點右移,產物量不變,e點不變,C正確。
D、酶的量減少時,產生的麥芽糖量減少,e點下移,d點右移,D正確;
故選:A。
【針對訓練】
類型2 與人代謝等有關的圖像
1.如圖的曲線圖表示人午餐后血液中某種成分含量變化的趨勢,該曲線能表示(  )
A.流經大腦時氧氣含量的變化
B.流經肺部時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
C.流經小腸時氨基酸含量的變化
D.流經腎臟時尿素含量的變化
【解答】解:A、大腦神經組織進行生命活動消耗了氧氣,產生了二氧化碳。血液流經大腦的神經組織細胞時,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會擴散到血液,血液中的氧氣擴散到腦部細胞,二氧化碳濃度增高,氧氣濃度減少,此曲線不能表示流經大腦時氧氣含量的變化,A錯誤;
B、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當血液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時,肺泡中的氧氣進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肺泡,因而此曲線可以表示流出的血液中氧氣,B錯誤;
C、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當血液流經小腸時,消化道中的氨基酸等會通過消化道壁進入血液,血液中氨基酸等養料的含量增高,因此此曲線能表示流經小腸時氨基酸含量的變化,C正確;
D、腎臟是尿液形成的場所,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外,其他的如水、無機鹽、尿素、葡萄糖會濾過到腎小囊腔形成原尿;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大部分水、部分無機鹽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不重吸收尿素,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無機鹽和水等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由輸尿管隨排出。因此血液流經腎臟后,血液成分發生明顯的變化是尿素減少,此曲線不能表示,D錯誤。
故選:C。
2.如圖所示的曲線表示健康人體血液中某種物質含量的變化情況,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血液流經肺部時氧氣的含量變化
B.血液流經小腸時葡萄糖的含量變化
C.血液流經腦部時二氧化碳的含量變化
D.人從平原進入高原后體內白細胞數量變化
【解答】解:A、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當血液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時,肺泡中的氧氣向肺毛細血管中擴散,因而流出的血液氧氣含量增多,A正確;
B、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當血液流經小腸時,消化道中的水、無機鹽、葡萄糖、氨基酸、維生素、甘油和脂肪酸會通過消化道壁進入血液,血液中葡萄糖等養料的含量增高,B正確;
C、血液流經腦部時消耗了氧氣,產生了二氧化碳,腦中的二氧化碳會擴散到血液,血液由動脈血變為靜脈血,C正確;
D、從平原到高原,由于空氣中的氧氣稀薄,人體會做相應的調節,紅細胞會增多,便于與更多的氧氣結合,白細胞不變,D錯誤。
故選:D。
3.如圖為血液循環過程中某物質含量的變化情況,若I代表肺泡處的毛細血管,Ⅲ代表組織細胞間的毛細血管,則該物質最可能是(  )
A.氧氣 B.二氧化碳 C.養料 D.尿素
【解答】解:血液流經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時肺泡中的氧擴散進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擴散進入肺泡,通過肺泡內的氣體交換,血液中的氧含量增多,二氧化碳逐漸減少;當血液流經全身的毛細血管的時,由于組織細胞中氧的濃度比血液中氧濃度低。血紅蛋白與氧迅速分離擴散進入組織細胞,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擴散進入血液,通過組織的氣體交換,血液由動脈血變為靜脈血,因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氧含量減少。綜上所述B、C、D選項錯誤,只有A選項正確。
故選:A。
4.圖甲表示溫度對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圖乙是將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麥芽糖積累量隨溫度變化的情況。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To 表示淀粉酶催化反應的最適溫度
B.圖甲中 Ta、Tb 時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對酶活性的影響有本質的區別
C.圖乙中 Tb 到 Tc 的曲線表明隨溫度的升高,麥芽糖含量不再上升,表明酶的活性已達到最大
D.圖乙中A點對應的溫度為T0,因為麥芽糖含量增量最快
【解答】解:A、酶的催化需要適宜的溫度,在最適溫度時,酶的催化效率最高,甲圖中T0表示淀粉酶催化反應的最適溫度,A正確。
B、酶的催化需要適宜的溫度,圖甲中,Ta、Tb時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對酶活性的影響有本質的區別:Ta 溫度低酶的活性被抑制, Tb溫度高使酶永久性失活。B正確。
C、圖乙中Tb至Tc的曲線表明隨溫度的升高,麥芽糖量不再上升,說明淀粉已完全分解而不能說明酶的活性最大,C錯誤。
D、圖乙中A點位于時間段的中間,跟甲圖T0也是中間位置相對應,酶的催化效率最高,麥芽糖含量增量最快。D正確。
故選:C。
5.如圖所示為人體血液流經血管a、b、c時,血液含氧量與血壓的變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血管a中的血壓來自心臟的左心室
B.血管b是人體各部分組織細胞周圍的毛細血管
C.血管a是主動脈,血管c是體靜脈
D.血液從血管a流向c時,氧氣與血紅蛋白的結合率增加
【解答】解:血液循環途徑如圖所示:
A、a肺動脈中的血液來自心臟的右心室,錯誤;
B、經過b后,血液中的氧氣增加,因此b是肺部的毛細血管網,錯誤;
C、a是肺動脈,c是肺靜脈。錯誤;
D、血液從a肺動脈流向c肺靜脈時,氧氣與血紅蛋白的結合率增加,正確。
故選:D。
6.如圖中甲曲線表示在最適溫度下,某種酶加快反應速率與反應物濃度之間的關系。其余兩條曲線分別表示該酶加快反應速率隨pH或溫度變化趨勢。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在A點適當提高溫度或在B點適當增加酶的濃度,反應速率都將增大
B.圖中E點代表該酶的最適pH,H點代表該酶的最適溫度
C.研究淀粉酶或過氧化氫酶參與的酶促反應,均可得到如圖曲線
D.短期保存該酶,適宜條件對應于圖中的D、H兩點
【解答】解:A.A點所在曲線是最適溫度下,無論提高還是降低溫度都只會使酶反應速率下降;B點是最適溫度下酶的反應速率達到飽和的點,增加酶濃度不能使反應速率增大。A錯誤;
B.圖中丙線最后反應速率為零,由此可判斷其代表的是PH值的變化,所以乙線代表溫度變化,圖中H點代表該酶的最適pH,E點代表該酶的最適溫度。B錯誤;
C.過氧化氫酶參與的酶促反應,溫度升高也可使得過氧化氫分解。C錯誤;
D.短期保存酶,應該選擇酶活性較低的點,D點合適。D正確。
故選:D。
7.血紅蛋白與氧能進行可逆性結合,但不同的生物在含氧量不同的環境中,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其血紅蛋白與氧結合的特性發生了變化。如圖是對4種具有代表性的水生動物體的氧合血紅蛋白進行測定后繪制的曲線。你認為哪種曲線所代表的生物在被有機物污染的水域中生存能力最強?(  )
A.a B.b C.c D.d
【解答】解:根據圖中曲線分析可知,曲線a代表性的水生動物體中血紅蛋白與氧結合能力最強,則該曲線所代表的生物在被有機物污染的水域中生存能力最強,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8.如圖所示,為小明在跑步和休息時肺容量的記錄,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空氣經過鼻的過濾、溫暖和濕潤后,依次經過咽、喉、支氣管、氣管達到肺
B.曲線A所示狀態呼吸頻率大于曲線B,曲線B所示狀態呼吸深度大于曲線A
C.肺容量可以有規律變化是因為肺泡是由肌肉構成,可以收縮和舒張
D.曲線B所示狀態時的肋間外肌和膈肌收縮和舒張的幅度大于曲線A所示狀態
【解答】解:A、空氣經過鼻的過濾、溫暖和濕潤后,依次經過咽、喉、氣管、支氣到達到肺,A錯誤;
B、據分析可見:曲線B呼吸頻率較高,呼吸深度較大,曲線A呼吸頻率較低,呼吸深度較小,B錯誤;
C、肺容量有規律變化主要原因是呼吸運動造成的,與呼吸肌的收縮舒張有關,C錯誤;
D、據分析可見:曲線B呼吸深度較大,曲線A呼吸深度較小,D正確。
故選:D。
9.圖甲為人體組織細胞的生命活動與部分系統的關系圖,其中①~⑤表示生理活動過程或物質,圖乙是進入和離開D系統中的某個器官的血液內四種物質相對含量的柱形圖,說法正確的是(  )
A.圖甲中①表示消化的過程,該過程主要在消化道的小腸內進行
B.②表示氧氣,通過呼吸作用完成了B系統內的肺泡和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
C.通過C系統內的血液和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血液由靜脈血變為了動脈血
D.根據圖乙可以推測“D系統中的某個器官”應為泌尿系統中的腎臟
【解答】解:A、圖甲中,①表示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A錯誤;
B、②表示氧氣,B系統內肺泡和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是通過氣體擴散完成的。B錯誤;
C、圖中當C系統內的血液和組織細胞之間完成氣體交換之后,血液中氧氣含量減少,血液由含氧量多的動脈血變為含氧量少的靜脈血。C錯誤;
D、圖乙中血液經過D系統中某器官后,尿素含量明顯降低,可推測出該器官應為腎臟。D正確。
故選:D。
10.人體必須從外界環境中攝取各種現成的營養物質來維持生命。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小腸內與其吸收功能相適應的小腸的結構特點是   。
①小腸是消化系統中最長的一段
②小腸內表面有環狀皺襞,皺襞上有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
③胰腺、肝臟分泌的消化液會進入小腸
④小腸絨毛壁厚度接近小腸毛細血管壁厚度
(2)從人體消化道中獲得A、B、C三種酶,已知A、B、C三種酶的最適pH值分別為2.0、9.0、7.0,在適宜條件下,將三種酶液分別與淀粉混合,結果匯總如圖甲;將三種酶液分別 與蛋清混合,結果匯總如圖乙;將三種酶液分別與多肽混合,結果匯總如圖丙。
根據實驗結果推測,A、C酶分別由   分泌。
【解答】解:(1)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小腸與消化和吸收相適應的結構特點是:小腸粘膜有皺襞,其表面有很多絨毛,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積,膜上皮細胞游離面有微絨毛突起,增大吸收面積,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和運輸。可見①②④正確。
(2)①分析甲圖可知,C可以使淀粉水解,C為淀粉酶,分析乙圖可知,A酶使蛋白質水解,A是蛋白酶,A、B、C是從人體消化道中獲得三種酶,且C三種酶的最適pH值分別為2.0、9.0、7.0,因此A、B、C三種酶分別為胃蛋白酶、腸肽酶、唾液淀粉酶。②胃腺分泌胃蛋白酶,唾液腺分泌唾液淀粉酶。
故答案為:
(1)①②④
(2)胃腺;唾液腺
類型1 與人體代謝相關的多個系統
1.一些重癥肺炎患者需要使用體外膜肺氧合(ECMO)設備進行急救,其工作過程如圖所示。血液一般由患者股靜脈(下肢靜脈之一)引出到體外,通過氧合器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經過氣體交換的血液,在動力泵的推動下回到患者頸靜脈。在此過程中(  )
A.氧合器模擬了肺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
B.氧合器中氧氣從濃度低處擴散到濃度高處
C.流經ECMO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加
D.人體在ECMO中完成了呼吸作用
【解答】解:A、體外膜肺氧合(ECMO)設備工作的原理是:血液一般由患者股靜脈(下肢靜脈之一)引出到體外,通過氧合器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經過氣體交換的血液,在動力泵的推動下回到患者頸靜脈,可見氧合器模擬了肺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A正確;
B、氧合器中氧氣從濃度高處擴散到濃度低處,B錯誤;
C、通過氧合器(ECMO)吸氧,排出二氧化碳,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降低,靜脈血轉化為動脈血,C錯誤;
D、人體在ECMO中完成了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不是呼吸作用,D錯誤。
故選:A。
2.人工肺(ECMO)是一種模擬人體心臟和肺的機器,可以對心肺疾病患者進行體外輔助呼吸,人工肺中血液和氣體雖然不直接接觸,卻能通過隔離膜(半透膜)進行氣體交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隔離膜模擬的是單層細胞構成的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
B.血液和氣體通過隔離膜進行氣體交換是依靠呼吸作用
C.血液流經人工肺后,動脈血變成靜脈血
D.人工肺在進行氣體交換時,還能過濾血液中的尿素
【解答】解:A、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均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肺泡和血液進行氣體交換。病人通過半透膜進行氣體交換,說明半透膜模擬的是單層細胞構成的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A正確;
B、血液和氣體通過半透膜進行氣體交換是依靠氣體的擴散作用,B錯誤;
C、血液流經膜肺后,氧氣進入血液,二氧化碳通過半透膜擴散出去,所以靜脈血變成動脈血,C錯誤;
D、膜肺只是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完成氣體交換,不能過濾血液中的尿素,D錯誤。
故選:A。
3.如圖為人體某部位的血管結構和血流方向示意圖,a、b、c表示血管。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若該結構位于肺部,則c內氧合血紅蛋白的含量明顯比a內少
B.若c血管受到損傷,為防止流血太多,應在傷口的遠心端結扎
C.若該結構位于腎臟,則c內氧合血紅蛋白和含氮廢物含量都比a少
D.若該結構位于小腸,則c內營養物質到達右心室的途徑是:c→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
【解答】解:A、若b表示肺部毛細血管,則a是肺動脈,內流靜脈血,c是肺靜脈,內流動脈血,則c內氧合血紅蛋白的含量明顯比a內多,A錯誤;
B、c為靜脈血管,靜脈的血液流動的方向是由靜脈流回心臟。因此,大靜脈受傷出血時,正確的急救方法是采用指壓法(或止血帶)遠心端按壓或綁扎止血,B正確;
C、若該結構位于腎臟,則c腎靜脈內含靜脈血,氧合血紅蛋白少,含氮廢物明顯減少,C正確;
D、若b為小腸絨毛處的毛細血管,由小腸吸收的營養物質運輸的途徑:小腸絨毛處的毛細血管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D正確。
故選:A。
4.如圖為人體某處的血管及血流情況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①若c處尿素濃度降低,則b為腎小管周圍的毛細血管
②若c處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則b可能為消化道壁的毛細血管
③若c處氧含量增加,則b為組織內的毛細血管
④若c處含氧量降低,則b為肺泡外的毛細血管
⑤若c處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則b為肺泡外的毛細血管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答】解:①血液通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等廢物隨尿液排出,因此從腎靜脈流出的血液中,尿素等廢物減少;因此若c處尿素濃度降低,則b為腎小管周圍的毛細血管。①正確;
②血液流經消化道壁的毛細血管后,血液中的營養物質(葡萄糖)會明顯增加,②正確;
③血液流經肺部毛細血管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氣進入血液,這樣,血液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③錯誤;
④當血液流經身體各部分的組織細胞周圍的毛細血管時,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將運來的營養物質和氧氣供給細胞利用,將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帶走;這樣,血液就由含氧豐富的動脈血變成了含氧較少、含二氧化碳較多的靜脈血。④錯誤;
⑤血液流經肺部毛細血管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氣進入血液,這樣,血液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若c處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則b為肺泡外的毛細血管,⑤正確。
故選:B。
5.如圖所示①、②、③、④、⑤表示與人體新陳代謝直接相關的生理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過程①形成的原尿,經過過程②后形成尿液
B.經過過程③,血液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
C.過程④的氣體交換依靠擴散作用來完成
D.淀粉類物質經過過程⑤,以葡萄糖形式進入血液
【解答】解:A、尿的形成主要包括兩個連續的生理過程:①腎小球的過濾作用和②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質都可以過濾到腎小囊的腔內,形成原尿。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無機鹽被腎小管壁的上皮細胞重吸收進入包繞在腎小管外面的毛細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沒有被重吸收的物質如一部分水、無機鹽和尿素等則形成了尿液,A正確;
B、③表示組織內氣體交換,當血液流經全身的毛細血管的時,由于組織細胞中氧的濃度比血液中氧濃度低,血紅蛋白與氧迅速分離擴散進入組織細胞,組織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擴散進入血液。因此通過組織的氣體交換,血液由動脈血變為靜脈血,B錯誤;
C、④表示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依靠氣體的擴散作用來完成,C正確;
D、⑤表示營養物質的吸收,淀粉的消化從口腔開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夠將部分淀粉分解為麥芽糖,當淀粉和麥芽糖進入小腸后,在小腸內被徹底消化為葡萄糖,以葡萄糖形式進入血液,D正確。
故選:B。
6.小科去醫院看病,被確診為流行性感冒,需要口服藥物和靜脈注射進行治療。下列結合如圖進行的分析,正確的是(  )
A.B系統為呼吸系統,該系統的主要器官是肺
B.靜脈注射的藥物最先到達心臟的左心房
C.口服藥物的膠囊主要成分為淀粉,在A系統的胃內被最終分解為葡萄糖
D.圖中排泄途徑共有4條,分別為③⑤⑥⑦
【解答】解:A、B系統為呼吸系統,呼吸系統的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兩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A正確;
B、靜脈注射的藥物最先經上下腔靜脈到達心臟的右心房,B錯誤;
C、胃不能消化淀粉,淀粉的消化從口腔開始,口腔的唾液淀粉酶將淀粉轉化成麥芽糖,在小腸內徹底消化成葡萄糖,所以口服藥物的膠囊主要成分為淀粉,在A消化系統的小腸內被最終分解為葡萄糖,C錯誤;
D、人體細胞代謝活動產生的廢物,如二氧化碳、水、無機鹽、尿素等,它們屬于代謝終產物,它們排出體外過程稱為排泄,其途徑主要有三條:呼吸系統呼出氣體、泌尿系統排出尿液、皮膚排出汗液。呼吸系統呼出的氣體,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膚產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無機鹽和尿素;大部分的水、無機鹽和尿素通過泌尿系統以尿的形式排出體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徑。人體內食物殘渣叫做糞便,排出體外的過程叫排遺,即圖中排泄途徑共有3條,分別為③⑤⑥,⑦不屬于排泄,屬于排遺,D錯誤。
故選:A。
7.下面是某醫院提供的幾個樣本的原尿和尿液的化驗數據,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注:表中“﹣”表示很少或無,“+”表示較多,“++”表示很多)
葡萄糖 蛋白質 無機鹽 尿素 尿酸 紅細胞 白細胞
樣本甲 1.6 2.0 0.0 ﹣ ﹣
樣本乙 0.2 0.72 0.5 0.002 ﹣ ﹣
樣本丙 ++ 1.6 1.5 0.02 ++ ++
A.樣本甲表示為原尿
B.若樣本乙為尿液,該病人胰島素分泌過少
C.樣本丙表示腎小管重吸收作用有障礙
D.代謝廢物尿素是蛋白質的消化產物
【解答】解:A、分析表中數據可知:樣本甲不含葡萄糖和蛋白質是尿液。A錯誤;
B、若樣本乙為尿液,據表中數據可見:尿中有葡萄糖,原因是胰島素分泌過少,B正確;
C、分析表中數據可知:樣本丙中含蛋白質和血細胞,當腎小球發炎時,腎小球的通透性增大,本不能濾過到腎小囊腔的血細胞、蛋白質會進入腎小囊腔中,這些物質不能被腎小管重吸收,會在尿液中會出現。可見該患者腎小球濾過作用有障礙,C錯誤;
D、氨基酸是蛋白質消化的最終物質,代謝廢物尿素是蛋白質分解后的物質,D錯誤。
故選:B。
8.下列流程圖表示連續發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動,其中不正確的是(  )
A.尿液的形成:血液→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腎盂→尿液
B.植物體內有機物的運輸:葉片→葉柄中的篩管→木質部中的篩管→根中的篩管
C.肺循環的路線:右心室→肺動脈→肺毛細血管網→肺靜脈→左心房
D.反射過程:外界刺激→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解答】解:A、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都可以經過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內,形成原尿;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無機鹽,被腎小管重新吸收,并且進入包繞在腎小管外面的毛細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廢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無機鹽等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即尿素分子排出體外的主要過程是:血液→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尿液。A正確;
B、篩管的主要功能是運輸有機物質。植物體內有機物的運輸:葉片→葉柄中的篩管→韌皮部中的篩管→根中的篩管,B錯誤;
C、肺循環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動脈,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的循環;即: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網→肺靜脈→左心房;C正確;
D、反射弧由五部分組成,即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神經沖動沿反射弧傳導的途徑是:神經沖動→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D正確。
故選:B。
9.他在國內外享有“雜交水稻之父”的盛譽,他創造了世界大面積水稻畝產最高紀錄,他帶領的科研團隊研發的耐鹽堿水稻(海水稻)在高鹽濃度條件下,也能有很高的產量。
(1)文中的“他”是如圖中的  D 。
(2)普通水稻不適合在鹽堿地生長,因其根毛細胞中細胞液濃度  小于或< 鹽堿地土壤溶液濃度,引起細胞失水。
(3)水稻是我們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米飯消化產物進入循環系統后,首先到達圖甲所示心臟四個腔的  C (填字母)。之后隨血液送往各組織細胞,在組織細胞中參與代謝提供能量,同時產生二氧化碳。圖乙表示肺泡和血液的氣體交換,其中①②③④分別表示動脈、靜脈、支氣管,肺泡,請選擇圖乙中序號按順序表示出二氧化碳從血管經肺部排出體外需經歷的路徑  ①④③ 。
【解答】解:(1)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這是中國創造的一個世界奇跡。奇跡的背后,是無數為此耕耘奉獻的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和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就是其中的代表。故選:D。
(2)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吸水。多數水稻不能在鹽堿地生長,是由于水稻根毛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小于或<鹽堿地的土壤溶液濃度,導致水稻細胞出現失水,影響植物的生長。
(3)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淀粉首先在口腔內被初步消化成麥芽糖,然后在小腸內被腸液和胰液徹底消化成葡萄糖,被人體小腸吸收進入循環系統中的下腔靜脈,在進入心臟的C右心房。
人體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的過程是:毛細血管→小靜脈→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①肺動脈→肺部的毛細血管→④肺泡→③支氣管→氣管→體外。
故答案為:(1)D(2)小于或<(3)C;①④③(順序有錯不給分)
10.根據心臟局部結構與主動脈彈性作用示意圖和各類血管結構示意圖回答問題:
(1)由圖甲可知,左心室收縮時,① 房室瓣 (填結構名稱)關閉,②動脈瓣打開,血液的流動途徑是左心室→ 主動脈 →各級動脈→毛細血管,與組織細胞進行 物質交換 。
(2)由圖甲可知,左心室舒張時,②動脈瓣關閉,但血液還在連續流動,是因為血管A中暫時儲存著部分血液,此時血管A彈性回縮,使暫存的血液繼續流向組織細胞。由血管A的功能可推斷它的結構及所含成分,圖乙中表示血管A的是 ③ (選填相應的序號)。
【解答】解:(1)體循環的路線為:左心室→主動脈→全身各級動脈→全身各處毛細血管→全身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血液的變化:血液流經身體各部分組織細胞周圍的毛細血管時,把氧氣輸送給細胞,把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帶走,血液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由圖甲可知,左心室收縮時,①房室瓣關閉,②動脈瓣打開;左心室舒張時,①房室瓣打開,②動脈瓣關閉。
(2)把心臟中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的血管是動脈,因此血管A是主動脈;據圖乙可見:③管壁最厚,彈性纖維的相對值較高,表示主動脈。主動脈的關閉彈性回縮使暫存的血液繼續流向組織細胞,保證了血液的連續流動。
故答案為:(1)房室瓣;主動脈;物質交換;(2)③
11.酶的發現,許多科學家曾經做過一系列實驗:
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科學家發現胃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質分解,說明酶催化作用具有   ;
(2)畢希納實驗證實了   ;
(3)下列關于酶發現過程的描述正確的是   。
A、酶只能在細胞內起作用
B、酶有催化作用,大多數酶是蛋白質
C、科學的發現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
【解答】解:(1)“科學家發現胃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質分解”,說明酶催化作用具有專一性;
(2)“畢希納從死亡的酵母細胞中提取出一種物質,也能催化發酵”,因此了畢希納實驗證實了酶是無生命的化學物質;
(3)A、“畢希納從死亡的酵母細胞中提取出一種物質,也能催化發酵”,表明酶在細胞外也能起作用,而不是酶只能在細胞內起作用,錯誤;
B、酶有催化作用,大多數酶是蛋白質,正確;
C、科學的發現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正確。
因此關于酶發現過程的描述正確的是酶有催化作用,大多數酶是蛋白質、科學的發現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故選BC
故答案為:(1)專一性(2)酶是無生命的化學物質(3)BC
12.如圖是發生在人體內的一些生理活動示意圖,A﹣C為富含毛細血管的器官,a﹣f為各種血管,①、②為相關氣體,③為相關液體。請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血管b是連通器官A與心臟的血管,里面流的是   血。
(2)B是人體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它是   。
(3)C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與血管e相比,血管f血液中的代謝廢物   的含量明顯減少。
【解答】解:(1)血液系統途徑如下:
圖中A表示肺,a是肺動脈、b是肺靜脈,血管b是連通器官A與心臟的血管,里面流的是含氧氣豐富的動脈血;
(2)B是人體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它是小腸;它的內表面具有皺裂和小腸絨毛,擴大了營養物質的吸收面積。
(3)腎單位是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腎臟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將全部的葡萄糖、部分無機鹽和大部分的水被重吸收送人血液循環,所以與血管e相比,血管f血液中的代謝廢物尿素的含量明顯減少。
故答案為:(1)動脈;(2)小腸;(3)尿素。
13.醫院通常會對疑似糖尿病患者進行糖耐量測試,用以了解胰島β細胞功能和機體對血糖的調節能力。耐糖測試是診斷糖尿病的確診試驗,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中。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是指給人口服無水葡萄糖,然后測其血糖變化,觀察病人耐受葡萄糖的能力,是目前公認的診斷糖尿病的標準。
(1)如圖甲所示,攝入的葡萄糖被吸收后,先到達心臟的部位G,名稱是   。
(2)圖乙表示血液流經某器官或組織時某物質的變化情況。下列有關表述正確的是   。
A.若該器官為小腸,曲線可表示葡萄糖含量的變化
B.若該器官為肺,曲線可表示氧氣含量的變化
C.若該組織為骨骼肌,曲線可表示氧氣含量的變化
【解答】解:(1)葡萄糖在小腸處被吸收進入血液,通過體循環:組織內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心臟),最先進入心臟的(G)右心房;
(2)由于小腸是人體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血液流經人體小腸時,葡萄糖含量增多。血液流經肺時,氧氣含量增多,二氧化碳的含量減少。血液流經人體骨骼肌時,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氧氣含量減少。
故答案為:(1)右心房;(2)AB。
14.如圖為人體部分生理過程示意圖,其中A、B、C表示物質,①、②表示生理過程。請回答。
(1)食物所含七大類營養成分中,不經過過程①直接進行過程②的這類有機物是 。
(2)圖中甲細胞的主要功能是   。當其數目偏少時,會引起心慌、氣短、臉色蒼白等癥狀,醫生建議吃富含   的食物進行治療。
(3)如果某人早餐只喝了一杯原味純牛奶,小腸吸收來的C被運至腦部利用,并將腦部產生的廢物送至腎臟排出,在整個過程中,血液經過心臟   次。
【解答】解:(1)食物所含七大類營養成分中,不經過消化直接進行吸收的這類有機物是維生素。
(2)圖中甲細胞的主要功能是 運輸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當其數目偏少時,會引起心慌、氣短、臉色蒼白等癥狀,醫生建議吃富含 鐵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進行治療。
(3)純牛奶中蛋白質最先在消化系統中的胃內初步消化,進入小腸在腸液和胰液的作用下徹底消化成氨基酸,氨基酸在小腸才被人體吸收;小腸吸收來的氨基酸被運送至腦部利用,并將腦部產生的含氮廢物送至腎臟排出,在整個過程中血液經過心臟4次,具體是小腸→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腦動脈→腦部毛細血管→腦靜脈→上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腎動脈→腎單位→輸尿管→膀胱→尿道→體外。
故答案為:(1)維生素;(2)運輸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鐵和蛋白質豐富;(3)4。
15.如圖表示人體的某些生理活動的過程圖解,請分析回答:
樣本一 樣本二 樣本三 樣本四
O2 50 80 30 100
CO2 40 50 70 30
(1)食物消化的終產物中,   是人體最重要的供能物質,完成①生理過程的主要器官   。
(2)圖中②過程是   。當人吸氣時,肺的容積將增大,膈肌處于   狀態。
(3)實驗人員測定人體內某部位中O2和CO2含量,結果如表所示:據此可判斷出“樣本三”應該是   (選填“肺泡氣”、“動脈血”、“組織細胞”)。
(4)通過③過程形成的液體與血漿相比,在成分上的區別是③過程形成的液體不含有   。
【解答】解:(1)淀粉的消化從口腔開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夠將部分淀粉分解為麥芽糖,當淀粉和麥芽糖進入小腸后,由于小腸中的胰液和腸液中含有消化糖類的酶,因此,淀粉等糖類物質在小腸內被徹底消化為葡萄糖,它是人體主要的供能物質;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叫做吸收,所以①表示的生理過程叫吸收,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場所。
(2)②表示肺泡與外界的氣體交換,是通過呼吸運動實現的。包括吸氣過程和呼氣過程,吸氣時,肋間肌收縮時,肋骨向上向外運動,使胸廓的前后徑和左右徑都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都增大這樣胸廓的容積就增大,肺也隨著擴張,肺內的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外界空氣通過呼吸道進入肺,完成吸氣的過程。
(3)組織細胞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因此組織細胞中氧氣含量最少,二氧化碳含量最多,即三是組織細胞。
(4)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在形成原尿時,由于腎小球的過濾作用,大分子的蛋白質、血細胞沒有被濾過,其他小分子物質過濾到腎小囊腔里形成原尿。原尿在經過腎小管時,經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把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無機鹽等被腎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水和無機鹽、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可見正常人的尿液與血漿相比,尿液不含大分子蛋白質和葡萄糖。
故答案為:(1)葡萄糖;小腸(2)肺泡與外界的氣體交換;收縮
(3)組織細胞(4)葡萄糖、蛋白質;
16.請根據血液循環示意圖回答:
(1)血液循環流動是在由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封閉的管道中進行的,②③④⑤組成的循環路線叫  。
(2)圖中①的結構名稱是   ,它與肺部毛細血管網之間發生的生理過程叫   。
(3)假若某人意外受傷,左手手指傷口感染,醫生在其右手靜脈注射青霉素,請問青霉素到達傷口處至少應該經過心臟   次。
【解答】解:(1)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流經全身的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后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環,叫做體循環;因此圖示中②③④⑤組成的循環路線是體循環。
(2)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叫做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圖示中,①的結構名稱是肺泡,它與肺部毛細血管網之間發生的生理過程即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因此是肺泡內的氣體交換。
(3)在右手靜脈處注射青霉素后,青霉素隨血液流動的途徑是:上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左手手指傷口處毛細血管;因此青霉素到達傷口處兩次經過了心臟。
故答案為:(1)體循環。(2)肺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3)兩
17.如圖為人體組織細胞與部分系統的關系圖,①~④表示生理活動過程或物質,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經消化后的營養物質和一些不需消化的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管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叫做吸收。圖中   (填序號)生理活動過程表示吸收。
(2)淀粉最終消化分解為葡萄糖進入血液后最先到達心臟四個腔中的   。
(3)圖中④表示血液進入腎臟的過程,正常人的原尿中有葡萄糖,但通過腎臟中的
    的重吸收,最終形成的尿液中沒有葡萄糖。
【解答】解:(1)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最終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小腸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各種營養物質在小腸等處被吸收后,隨著內壁血管中的血液運往全身。圖中①是指營養物質經消化系統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的過程,所以①過程表示吸收過程。
(2)人體內的血液循環路線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兩條路線,淀粉消化后的最終產物葡萄糖,首先從小腸處進入小腸處的毛細血管,然后經腸靜脈、下腔靜脈進入心臟的右心房。(3)尿液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兩個連續的生理過程:腎小球的過濾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正常人的原尿中有葡萄糖,但通過腎臟中的腎小管的重吸收,最終形成的尿液中沒有葡萄糖。
故答案為:(1)①;(2)右心房;(3)腎小管
18.請結合圖甲中人體部分生理活動示意圖(①~⑦表示生理過程,Ⅰ、Ⅱ表示血液類型)和圖乙中隔肌的不同運動狀態示意圖,分析回答有關問題。
(1)圖甲中營養物質經過程①和②進入A系統,其中完成過程②的主要器官是   。
(2)圖甲中發生過程③時,膈肌應是圖乙中的  (填“A”或“B”)狀態。
(3)圖甲①~⑦中表示排泄途徑的是   (填圖中序號);Ⅰ的血液類型是   (填“動脈血”或“靜脈血”)。
(4)A系統中紅細胞單行通過的血管是   ;I與Ⅱ的血液成分相比明顯減少的是   。
(5)人體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兩個過程,它們都是通過   實現的。
【解答】解:(1)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圖甲中營養物質經過①和②進入A系統,其中完成過程②的主要器官是小腸。
(2)圖中的③和④是肺泡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通過呼吸運動完成,③是呼氣過程,④是吸氣過程,呼氣時呼吸肌舒張,胸廓回縮肺內氣壓升高,高于外界大氣壓,氣體排出,其中的呼吸肌膈肌舒張,頂端上升,如乙圖的狀態A。
(3)人體內物質分解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叫做排泄;排泄的途徑主要有三條: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氣體的形式通過呼吸系統排出;⑤一部分水和少量的無機鹽、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膚排出;⑥絕大部分水、無機鹽、尿素等廢物以尿的形式通過泌尿系統排出。在尿的形成過程中,經過濾過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后,血液內的含氮物質排出體外,血液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再進入血液循環。
(4)A表示血液循環系統,其中毛細血管數量大,分布廣,血管的內徑小,僅有8﹣﹣10微米,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管內血流速度最慢。這些特點有利于血液與組織細胞充分地進行物物交換。腎臟是形成尿的器官,血液流經腎臟后尿素、尿酸等含氮廢物會明顯減少。
(5)人體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兩個過程,氣體交換都是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實現的。
故答案為:(1)小腸;(2)A;(3)③⑤⑥;靜脈血;(4)毛細血管;尿素、尿酸等含氮廢物;
(5)氣體的擴散作用。
19.輸血是對失血過多患者的最有效的急救措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全球會有1174億單位的捐獻血液,但卻遠不能滿足需求。血液資源的應用時,以輸同型血為主。小明想要模擬血液以及模擬血清凝集反應,選擇以下化學試劑(反應產生沉淀模擬血液凝集反應)進行探究:
血 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型血 CuCl2 Na2SO4
B型血 Ba(NO)2 NaOH
AB型血 /
O型血 /
(1)根據小組的實驗設置,O型血可用上述 氫氧化鈉、硫酸鈉 來模擬。
(2)近些年,科學家致力于研發“人造血液”,科學家用全氟碳奈烷和全氟碳三丙胺的混合物做原料,經乳化制得一種氟化碳化合物,在兔子身上實驗成功,且不用考慮配型問題,請推測“人造血液”具有這種特點的原因是 不含凝集素 。
(3)科學家在使用“氟碳人造血液”進行科學實驗過程中發現,實驗體在創傷失血、一氧化碳中毒等情況下能起到較好的效果,但也出現創口不易止血,機體免疫力下降等問題。通過上述信息分析,“氟碳人造血液”與真血比較,缺少了哪些血細胞具有的功能? 白細胞殺菌作用和血小板凝血作用 
(4)科學家表示“人造血液”離臨床運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血液的來源還是以獻血為主。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提倡18﹣55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小明覺得獻血后,血液量減少,一定會影響身體健康,你認為這樣的想法正確嗎? 錯誤 為什么? 血漿和血細胞可以在短時間內通過自身的調節作用恢復到正常水平 
【解答】解:(1)根據小組的實驗設置,通過化學反應發生的沉淀代表凝集反應,可推知:CuCl2模擬的是A凝集原,Ba(NO)2模擬的是B凝集原,Na2SO4模擬抗A凝集素,NaOH模擬抗B凝集素,因此O型血不含凝集原,但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因此可用上述硫酸鈉(Na2SO4)、氫氧化鈉(NaOH)來模擬。
(2)A型血的人的血管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AB型人的血清中兩種凝集素都沒有;O型人的血清中則兩種凝集素全有。推測“人造血液”不用考慮配型問題,因為人造血液不含凝集素。
(3)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構成,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白細胞會穿過毛細血管壁,吞噬病菌,對人體有防御和保護作用;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止血的作用;紅細胞具有運輸氧和部分二氧化碳。實驗體在創傷失血、一氧化碳中毒等情況下能起到較好的效果,但也出現創口不易止血,機體免疫力下降等問題。通過上述信息分析,“氟碳人造血液”與真血比較,缺少了白細胞殺菌作用和血小板凝血作用。
(4)輸血以輸同型血為原則,正常適量獻血不會影響身體健康,而且還有利于提高自身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我國實行義務獻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獻血200﹣400毫升是不會影響健康的。因此,小明的想法不正確,因為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每次獻血200﹣400毫升,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反而還有利于提高自身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
故答案為:(1)氫氧化鈉、硫酸鈉;(2)不含凝集素;(3)白細胞殺菌作用和血小板凝血作用;
(4)錯誤;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每次獻血200﹣400毫升,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反而還有利于提高自身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因此,健康成年人適量獻血不會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
20.某中學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實驗時,設計了如表所示的實驗方案:
試管編號 1 2 3 4 5
饅頭碎屑或塊 適量碎屑 適量碎屑 適量饅頭塊 適量碎屑 適量碎屑
唾液有無 2ml唾液 A 2ml唾液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攪拌 攪拌 攪拌 B 攪拌 攪拌
溫度 37 0 100
水浴時間 10分鐘
加入碘液 2滴
現象
請完成下列問題:
(1)為了探究“唾液對饅頭有消化作用”,選用1號和2號兩支試管作對照試驗,在2號試管的A處應加入   .
(2)為了探究“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對饅頭有消化作用”,選用1號和3號兩支試管進行對照試驗,那么B處的處理方法是   ;1號試管中加入碘液后溶液不變藍,原因是   .
(3)如果選用1、4、5號試管進行實驗,所探究的問題是   .
(4)如果1號試管的實驗現象未達到預期效果而呈現藍色,可能的原因是   .(至少寫出兩條)
【解答】解:(1)為了探究“唾液對饅頭有消化作用”,選用1號和2號兩支試管作對照試驗,其變量為是否有唾液;1試管中有2ml唾液,為保證變量的唯一性,2試管中要加入2ml清水.
(2)1試管加入的是饅頭碎屑,且與唾液充分混合;這一過程模擬的是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作用;3試管加入的是饅頭塊,且B處不進行攪拌,饅頭塊中的淀粉只有少部分能被唾液淀粉酶消化,加入碘液后變藍.1號試管中的淀粉由于與唾液充分混合,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全部變成了麥芽糖,遇碘不變藍.
(3)如果選用1、4、5號試管進行實驗,所探究的問題是:溫度對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有影響嗎?
(4)1號試管的實驗現象未達到預期效果、呈現淺藍色,說明試管內的淀粉沒有被徹底分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水浴時間不夠長,淀粉沒有被完全消化;攪拌不充分,淀粉與唾液淀粉酶的接觸面積小也可能導致淀粉沒有被徹底分解;唾液的量太少也可能導致淀粉的消化不充分.
故答案為:(1)2mL清水
(2)不攪拌 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或唾液)完全分解了
(3)溫度對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有影響嗎?(或溫度對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有影響嗎?)
(4)饅頭塊太大,水浴時間不夠長,水溫太高或太低,沒有充分攪拌,唾液太少等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專題3 人體的物質和能量轉換
【命題重點】人體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以及神經系統都是考查的重點,近幾年的中考卷一般會提供有關生活體驗的情景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為背景,需要學生綜合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方法要點】①掌握人體各大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關注人體在神經系統的協調之下各大系統成為一個統一整體,建構相關的知識網絡是應對學科內小綜合試題的關鍵方法。②掌握人的發育過程及遺傳和變異等。
類型1 與人體代謝相關的多個系統
【例1】在某一時刻測定某一器官的動脈和靜脈的血液內三種物質含量,其相對數值如圖所示,該器官是(  )
A.肺 B.腦 C.腎 D.小腸
【變式1】已知每克淀粉和脂肪完全氧化分解時產生水的量分別是0.55g和1.05g。現有A、B兩種小型哺乳動物,體重和年齡都相似,將它們分成數量相等的2組,每天每只消耗100g大麥種子(含60%淀粉和40%脂肪),兩者在相同環境下持續實驗10天,數據如下表所示:
物種 失水量(g/只 天) 尿中尿素濃度 (mmol L﹣1)
尿液 糞便 汗液 呼吸
物種A 15 5 50 7 3500
物種B 30 15 65 12 2000
為維持水分代謝平衡,每天應給兩組動物中的每個動物至少各提供多少水分(  )
A.物種A為2g,B為47g B.物種A為4g,B為7g
C.物種A為2g,B為7g D.物種A為12g,B為47g
【變式2】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工器官應用更加廣泛,人工心肺機就是其中一種,它主要由“電動泵”、“氧合 器”、“熱交換器”三部分構成。如圖為人工心肺機救治病人示意圖,請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電動泵”的功能相當于人的心臟,可以推動血液循環
B.“氧合器”相當于人的肺,可以對血液供氧,排出二氧化碳,完成血液與外界氣體的交換
C.“熱交換器”用于提供熱量,調節體溫。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位于腦干
D.圖中的“流回血液”是靜脈血
【變式3】甲圖、乙圖分別為人體心臟結構示意圖、某組織處局部血管示意圖,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③肺動脈、D為右心房、⑤為靜脈
B.血液途徑D→②→⑤→⑥→⑦→①→A的循環屬于體循環
C.若⑥為小腸毛細血管,則⑦內血液的葡萄糖比與⑤內血液的葡萄糖要少
D.若⑥為肺部毛細血管,則⑦內血液為靜脈血且首次回到甲圖中的心腔C
類型2 與人代謝等有關的圖像
【例2】下圖甲表示溫度對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圖乙是將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麥芽糖的積累量,隨溫度變化的情況。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①圖甲中T0為淀粉酶的最適溫度
②圖甲中Ta、Tb時淀粉酶催化效率極低的原理不同
③圖乙A點對應的溫度為T0
④圖乙中Tb~Tc麥芽糖積累量相同說明此時酶活性最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變式1】如圖的曲線圖表示人午餐后血液中某種成分含量變化的趨勢,該曲線能表示(  )
A.流經大腦時氧氣含量的變化
B.流經肺部時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
C.流經小腸時氨基酸含量的變化
D.流經腎臟時尿素含量的變化
【變式2】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大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溫度是影響酶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表是某同學設計的實驗方案及觀察到的實驗現象。
編號 唾液(滴) 環境溫度(℃) 時間(min) 2%淀粉(滴) 碘液(滴) 實驗現象
1 5 37 15 5 1 無色
2 5 60 15 5 1 淺藍色
3 5 0 15 5 1 藍色
如圖能恰當表示實驗現象與溫度之間關系的是(  )
A. B.
C. D.
【變式3】如圖為甲乙兩人腎單位內流動的液體中葡萄糖含量的變化曲線,其中①②③表示組成腎單位的有關結構。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②為腎小囊,其內液體為原尿
B.③是腎小球,此處進行了重吸收作用
C.④內液體是尿液,甲的胰島素可能分泌不足
D.如甲的尿液中還有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可能是腎小球出現的問題
【變式4】分析圖①~④分析,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圖①表示血液流經肺泡時氧氣含量變化
B.圖②表示菜豆種子萌發及幼苗長成植物體過程中,有機物含量的變化
C.圖③B點顯示此時某綠色植物沒有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D.圖④曲線A→B段表示肺完成一次呼氣過程
【變式5】圖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響的曲線,圖乙表示在最適溫度下,pH=b時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產生的麥芽糖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若圖乙描述的反應過程中,在保證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變某一初始條件,則圖乙中e點(產生麥芽糖最大量)或d點(產生麥芽糖最大量時的最短時間)的位置可能會發生移動。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
A.pH=a時,e點下移 B.淀粉量增加時,e點上移
C.溫度升高時,d點右移 D.酶的量減少時,d點右移
【針對訓練】
類型2 與人代謝等有關的圖像
1.如圖所示的曲線表示健康人體血液中某種物質含量的變化情況,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血液流經肺部時氧氣的含量變化
B.血液流經小腸時葡萄糖的含量變化
C.血液流經腦部時二氧化碳的含量變化
D.人從平原進入高原后體內白細胞數量變化
2.如圖為血液循環過程中某物質含量的變化情況,若I代表肺泡處的毛細血管,Ⅲ代表組織細胞間的毛細血管,則該物質最可能是(  )
A.氧氣 B.二氧化碳 C.養料 D.尿素
3.圖甲表示溫度對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圖乙是將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麥芽糖積累量隨溫度變化的情況。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To 表示淀粉酶催化反應的最適溫度
B.圖甲中 Ta、Tb 時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對酶活性的影響有本質的區別
C.圖乙中 Tb 到 Tc 的曲線表明隨溫度的升高,麥芽糖含量不再上升,表明酶的活性已達到最大
D.圖乙中A點對應的溫度為T0,因為麥芽糖含量增量最快
4.如圖所示為人體血液流經血管a、b、c時,血液含氧量與血壓的變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血管a中的血壓來自心臟的左心室
B.血管b是人體各部分組織細胞周圍的毛細血管
C.血管a是主動脈,血管c是體靜脈
D.血液從血管a流向c時,氧氣與血紅蛋白的結合率增加
5.如圖中甲曲線表示在最適溫度下,某種酶加快反應速率與反應物濃度之間的關系。其余兩條曲線分別表示該酶加快反應速率隨pH或溫度變化趨勢。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在A點適當提高溫度或在B點適當增加酶的濃度,反應速率都將增大
B.圖中E點代表該酶的最適pH,H點代表該酶的最適溫度
C.研究淀粉酶或過氧化氫酶參與的酶促反應,均可得到如圖曲線
D.短期保存該酶,適宜條件對應于圖中的D、H兩點
6.血紅蛋白與氧能進行可逆性結合,但不同的生物在含氧量不同的環境中,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其血紅蛋白與氧結合的特性發生了變化。如圖是對4種具有代表性的水生動物體的氧合血紅蛋白進行測定后繪制的曲線。你認為哪種曲線所代表的生物在被有機物污染的水域中生存能力最強?(  )
a
B.b
C.c
D.d
7.如圖所示,為小明在跑步和休息時肺容量的記錄,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空氣經過鼻的過濾、溫暖和濕潤后,依次經過咽、喉、支氣管、氣管達到肺
B.曲線A所示狀態呼吸頻率大于曲線B,曲線B所示狀態呼吸深度大于曲線A
C.肺容量可以有規律變化是因為肺泡是由肌肉構成,可以收縮和舒張
D.曲線B所示狀態時的肋間外肌和膈肌收縮和舒張的幅度大于曲線A所示狀態
8.圖甲為人體組織細胞的生命活動與部分系統的關系圖,其中①~⑤表示生理活動過程或物質,圖乙是進入和離開D系統中的某個器官的血液內四種物質相對含量的柱形圖,說法正確的是(  )
A.圖甲中①表示消化的過程,該過程主要在消化道的小腸內進行
B.②表示氧氣,通過呼吸作用完成了B系統內的肺泡和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
C.通過C系統內的血液和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血液由靜脈血變為了動脈血
D.根據圖乙可以推測“D系統中的某個器官”應為泌尿系統中的腎臟
9.人體必須從外界環境中攝取各種現成的營養物質來維持生命。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小腸內與其吸收功能相適應的小腸的結構特點是   。
①小腸是消化系統中最長的一段
②小腸內表面有環狀皺襞,皺襞上有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
③胰腺、肝臟分泌的消化液會進入小腸
④小腸絨毛壁厚度接近小腸毛細血管壁厚度
(2)從人體消化道中獲得A、B、C三種酶,已知A、B、C三種酶的最適pH值分別為2.0、9.0、7.0,在適宜條件下,將三種酶液分別與淀粉混合,結果匯總如圖甲;將三種酶液分別 與蛋清混合,結果匯總如圖乙;將三種酶液分別與多肽混合,結果匯總如圖丙。
根據實驗結果推測,A、C酶分別由   分泌。
類型1 與人體代謝相關的多個系統
1.一些重癥肺炎患者需要使用體外膜肺氧合(ECMO)設備進行急救,其工作過程如圖所示。血液一般由患者股靜脈(下肢靜脈之一)引出到體外,通過氧合器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經過氣體交換的血液,在動力泵的推動下回到患者頸靜脈。在此過程中(  )
A.氧合器模擬了肺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
B.氧合器中氧氣從濃度低處擴散到濃度高處
C.流經ECMO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加
D.人體在ECMO中完成了呼吸作用
2.人工肺(ECMO)是一種模擬人體心臟和肺的機器,可以對心肺疾病患者進行體外輔助呼吸,人工肺中血液和氣體雖然不直接接觸,卻能通過隔離膜(半透膜)進行氣體交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隔離膜模擬的是單層細胞構成的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
B.血液和氣體通過隔離膜進行氣體交換是依靠呼吸作用
C.血液流經人工肺后,動脈血變成靜脈血
D.人工肺在進行氣體交換時,還能過濾血液中的尿素
3.如圖為人體某部位的血管結構和血流方向示意圖,a、b、c表示血管。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若該結構位于肺部,則c內氧合血紅蛋白的含量明顯比a內少
B.若c血管受到損傷,為防止流血太多,應在傷口的遠心端結扎
C.若該結構位于腎臟,則c內氧合血紅蛋白和含氮廢物含量都比a少
D.若該結構位于小腸,則c內營養物質到達右心室的途徑是:c→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
4.如圖為人體某處的血管及血流情況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①若c處尿素濃度降低,則b為腎小管周圍的毛細血管
②若c處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則b可能為消化道壁的毛細血管
③若c處氧含量增加,則b為組織內的毛細血管
④若c處含氧量降低,則b為肺泡外的毛細血管
⑤若c處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則b為肺泡外的毛細血管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如圖所示①、②、③、④、⑤表示與人體新陳代謝直接相關的生理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過程①形成的原尿,經過過程②后形成尿液
B.經過過程③,血液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
C.過程④的氣體交換依靠擴散作用來完成
D.淀粉類物質經過過程⑤,以葡萄糖形式進入血液
6.小科去醫院看病,被確診為流行性感冒,需要口服藥物和靜脈注射進行治療。下列結合如圖進行的分析,正確的是(  )
A.B系統為呼吸系統,該系統的主要器官是肺
B.靜脈注射的藥物最先到達心臟的左心房
C.口服藥物的膠囊主要成分為淀粉,在A系統的胃內被最終分解為葡萄糖
D.圖中排泄途徑共有4條,分別為③⑤⑥⑦
7.下面是某醫院提供的幾個樣本的原尿和尿液的化驗數據,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注:表中“﹣”表示很少或無,“+”表示較多,“++”表示很多)
葡萄糖 蛋白質 無機鹽 尿素 尿酸 紅細胞 白細胞
樣本甲 1.6 2.0 0.0 ﹣ ﹣
樣本乙 0.2 0.72 0.5 0.002 ﹣ ﹣
樣本丙 ++ 1.6 1.5 0.02 ++ ++
A.樣本甲表示為原尿
B.若樣本乙為尿液,該病人胰島素分泌過少
C.樣本丙表示腎小管重吸收作用有障礙
D.代謝廢物尿素是蛋白質的消化產物
8.下列流程圖表示連續發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動,其中不正確的是(  )
A.尿液的形成:血液→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腎盂→尿液
B.植物體內有機物的運輸:葉片→葉柄中的篩管→木質部中的篩管→根中的篩管
C.肺循環的路線:右心室→肺動脈→肺毛細血管網→肺靜脈→左心房
D.反射過程:外界刺激→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9.他在國內外享有“雜交水稻之父”的盛譽,他創造了世界大面積水稻畝產最高紀錄,他帶領的科研團隊研發的耐鹽堿水稻(海水稻)在高鹽濃度條件下,也能有很高的產量。
(1)文中的“他”是如圖中的   。
(2)普通水稻不適合在鹽堿地生長,因其根毛細胞中細胞液濃度     鹽堿地土壤溶液濃度,引起細胞失水。
(3)水稻是我們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米飯消化產物進入循環系統后,首先到達圖甲所示心臟四個腔的   (填字母)。之后隨血液送往各組織細胞,在組織細胞中參與代謝提供能量,同時產生二氧化碳。圖乙表示肺泡和血液的氣體交換,其中①②③④分別表示動脈、靜脈、支氣管,肺泡,請選擇圖乙中序號按順序表示出二氧化碳從血管經肺部排出體外需經歷的路徑   。
10.根據心臟局部結構與主動脈彈性作用示意圖和各類血管結構示意圖回答問題:
(1)由圖甲可知,左心室收縮時,①    (填結構名稱)關閉,②動脈瓣打開,血液的流動途徑是左心室→    →各級動脈→毛細血管,與組織細胞進行    。
(2)由圖甲可知,左心室舒張時,②動脈瓣關閉,但血液還在連續流動,是因為血管A中暫時儲存著部分血液,此時血管A彈性回縮,使暫存的血液繼續流向組織細胞。由血管A的功能可推斷它的結構及所含成分,圖乙中表示血管A的是  (選填相應的序號)。
11.酶的發現,許多科學家曾經做過一系列實驗:
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科學家發現胃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質分解,說明酶催化作用具有   ;
(2)畢希納實驗證實了   ;
(3)下列關于酶發現過程的描述正確的是   。
A、酶只能在細胞內起作用
B、酶有催化作用,大多數酶是蛋白質
C、科學的發現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
12.如圖是發生在人體內的一些生理活動示意圖,A﹣C為富含毛細血管的器官,a﹣f為各種血管,①、②為相關氣體,③為相關液體。請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血管b是連通器官A與心臟的血管,里面流的是   血。
(2)B是人體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它是   。
(3)C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與血管e相比,血管f血液中的代謝廢物   的含量明顯減少。
13.醫院通常會對疑似糖尿病患者進行糖耐量測試,用以了解胰島β細胞功能和機體對血糖的調節能力。耐糖測試是診斷糖尿病的確診試驗,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中。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是指給人口服無水葡萄糖,然后測其血糖變化,觀察病人耐受葡萄糖的能力,是目前公認的診斷糖尿病的標準。
(1)如圖甲所示,攝入的葡萄糖被吸收后,先到達心臟的部位G,名稱是   。
(2)圖乙表示血液流經某器官或組織時某物質的變化情況。下列有關表述正確的是   。
A.若該器官為小腸,曲線可表示葡萄糖含量的變化
B.若該器官為肺,曲線可表示氧氣含量的變化
C.若該組織為骨骼肌,曲線可表示氧氣含量的變化
14.如圖為人體部分生理過程示意圖,其中A、B、C表示物質,①、②表示生理過程。請回答。
(1)食物所含七大類營養成分中,不經過過程①直接進行過程②的這類有機物是 。
(2)圖中甲細胞的主要功能是   。當其數目偏少時,會引起心慌、氣短、臉色蒼白等癥狀,醫生建議吃富含   的食物進行治療。
(3)如果某人早餐只喝了一杯原味純牛奶,小腸吸收來的C被運至腦部利用,并將腦部產生的廢物送至腎臟排出,在整個過程中,血液經過心臟   次。
15.如圖表示人體的某些生理活動的過程圖解,請分析回答:
樣本一 樣本二 樣本三 樣本四
O2 50 80 30 100
CO2 40 50 70 30
(1)食物消化的終產物中,   是人體最重要的供能物質,完成①生理過程的主要器官   。
(2)圖中②過程是   。當人吸氣時,肺的容積將增大,膈肌處于   狀態。
(3)實驗人員測定人體內某部位中O2和CO2含量,結果如表所示:據此可判斷出“樣本三”應該是   (選填“肺泡氣”、“動脈血”、“組織細胞”)。
(4)通過③過程形成的液體與血漿相比,在成分上的區別是③過程形成的液體不含有   。
16.請根據血液循環示意圖回答:
(1)血液循環流動是在由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封閉的管道中進行的,②③④⑤組成的循環路線叫  。
(2)圖中①的結構名稱是   ,它與肺部毛細血管網之間發生的生理過程叫   。
(3)假若某人意外受傷,左手手指傷口感染,醫生在其右手靜脈注射青霉素,請問青霉素到達傷口處至少應該經過心臟   次。
17.如圖為人體組織細胞與部分系統的關系圖,①~④表示生理活動過程或物質,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經消化后的營養物質和一些不需消化的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管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叫做吸收。圖中   (填序號)生理活動過程表示吸收。
(2)淀粉最終消化分解為葡萄糖進入血液后最先到達心臟四個腔中的   。
(3)圖中④表示血液進入腎臟的過程,正常人的原尿中有葡萄糖,但通過腎臟中的
    的重吸收,最終形成的尿液中沒有葡萄糖。
18.請結合圖甲中人體部分生理活動示意圖(①~⑦表示生理過程,Ⅰ、Ⅱ表示血液類型)和圖乙中隔肌的不同運動狀態示意圖,分析回答有關問題。
(1)圖甲中營養物質經過程①和②進入A系統,其中完成過程②的主要器官是   。
(2)圖甲中發生過程③時,膈肌應是圖乙中的  (填“A”或“B”)狀態。
(3)圖甲①~⑦中表示排泄途徑的是   (填圖中序號);Ⅰ的血液類型是   (填“動脈血”或“靜脈血”)。
(4)A系統中紅細胞單行通過的血管是   ;I與Ⅱ的血液成分相比明顯減少的是   。
(5)人體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兩個過程,它們都是通過   實現的。
19.輸血是對失血過多患者的最有效的急救措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全球會有1174億單位的捐獻血液,但卻遠不能滿足需求。血液資源的應用時,以輸同型血為主。小明想要模擬血液以及模擬血清凝集反應,選擇以下化學試劑(反應產生沉淀模擬血液凝集反應)進行探究:
血 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型血 CuCl2 Na2SO4
B型血 Ba(NO)2 NaOH
AB型血 /
O型血 /
(1)根據小組的實驗設置,O型血可用上述      來模擬。
(2)近些年,科學家致力于研發“人造血液”,科學家用全氟碳奈烷和全氟碳三丙胺的混合物做原料,經乳化制得一種氟化碳化合物,在兔子身上實驗成功,且不用考慮配型問題,請推測“人造血液”具有這種特點的原因是    。
(3)科學家在使用“氟碳人造血液”進行科學實驗過程中發現,實驗體在創傷失血、一氧化碳中毒等情況下能起到較好的效果,但也出現創口不易止血,機體免疫力下降等問題。通過上述信息分析,“氟碳人造血液”與真血比較,缺少了哪些血細胞具有的功能?      
(4)科學家表示“人造血液”離臨床運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血液的來源還是以獻血為主。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提倡18﹣55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小明覺得獻血后,血液量減少,一定會影響身體健康,你認為這樣的想法正確嗎?  為什么?        
20.某中學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實驗時,設計了如表所示的實驗方案:
試管編號 1 2 3 4 5
饅頭碎屑或塊 適量碎屑 適量碎屑 適量饅頭塊 適量碎屑 適量碎屑
唾液有無 2ml唾液 A 2ml唾液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攪拌 攪拌 攪拌 B 攪拌 攪拌
溫度 37 0 100
水浴時間 10分鐘
加入碘液 2滴
現象
請完成下列問題:
(1)為了探究“唾液對饅頭有消化作用”,選用1號和2號兩支試管作對照試驗,在2號試管的A處應加入   .
(2)為了探究“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對饅頭有消化作用”,選用1號和3號兩支試管進行對照試驗,那么B處的處理方法是   ;1號試管中加入碘液后溶液不變藍,原因是   .
(3)如果選用1、4、5號試管進行實驗,所探究的問題是   .
(4)如果1號試管的實驗現象未達到預期效果而呈現藍色,可能的原因是   .(至少寫出兩條)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扎县| 上思县| 黑河市| 霍城县| 垫江县| 中卫市| 陈巴尔虎旗| 玛沁县| 连南| 常山县| 海林市| 新晃| 永城市| 元朗区| 福鼎市| 渝北区| 务川| 武邑县| 双峰县| 黑水县| 清原| 盐池县| 大连市| 常熟市| 修文县| 扶沟县| 焦作市| 诸暨市| 桐乡市| 勐海县| 明溪县| 阿拉善右旗| 清新县| 丰镇市| 深圳市| 开远市| 彰化县| 岳普湖县| 醴陵市| 株洲县| 离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