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導學案【學習目標】1.知道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時間、路線及意義等相關史實;2.知道戚繼光抗倭的史實,正確評價戚繼光的抗倭斗爭;3.認識鄭和遠航是航海史上的壯舉,學習戚繼光的愛國主義精神。【知識框架】【自主學習】1.鄭和下西洋(1)條件:______世紀初,明朝經濟逐步繁榮,國力雄厚。(2)目的:提高______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3)時間:從1405年到______年,鄭和七次下西洋,規模之浩大,在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4)到達地區:鄭和的船隊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______東海岸和______沿岸。(5)影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______與______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2.戚繼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______一些武士和奸商,組成海盜武裝集團,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走私貿易和搶劫,時人稱為“______”。(2)戚繼光抗倭:明朝中期,______嚴重。為了提高軍隊戰斗力,徹底打敗倭寇,戚繼光組建“______”。1561年,在______九戰九捷,平定浙東地區的倭患;此后,又進軍福建、廣東地區,與其他抗倭將領一起抗倭,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3.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16世紀開始,一些歐洲殖民者,相繼來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侵略活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_______________的居住權。【合作探究】1、簡述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并分析成功的原因。歷史意義:(1)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2)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成功原因:根本原因:明朝前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客觀原因:高超的造船水平,先進的航海技術,指南針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識的積累;主觀原因:鄭和的個人能力,其他船員的通力合作等。2、戚繼光取得抗倭勝利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正確認識戚繼光抗倭?勝利原因:①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②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③獲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④戚繼光卓越的領導才能和治軍嚴明。⑤得到沿海一帶廣大愛國軍民的支持。認識: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鞏固練習】1.明成祖時期,七下西洋的是【C】A.蔡倫 B.畢升 C.鄭和 D.鄭成功2.明成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的目的在于【A】A.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 B.推銷商品,賺取錢財C.進行海洋科學考察 D.學習海外各國的先進政治、經濟制度3.下列人物中,曾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促進了我國和亞非各國友好往來的是【A】A.鄭和 B.戚繼光 C.李時珍 D.宋應星4.在今天,印度尼西亞有個港口城市叫“三寶壟”,馬來西亞有座“三寶山”,這些名稱的由來與下列哪些歷史事件有關?【B】A.鄭成功收復臺灣 B.鄭和下西洋C.鎮南關大捷 D.戚繼光抗擊倭寇5、我國沿海地區受倭寇侵擾開始于【B】A、元朝 B、元末明初 C、明朝中期 D、明朝后期6.“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蕩平倭寇,實現“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D】A.岳飛 B.鄭成功 C.鄧世昌 D.戚繼光7.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取得九戰九捷的輝煌戰績是在【C】A.山東 B.福建 C.浙江 D.廣東8.下列關于明朝時期的交往與沖突歷史的陳述中,哪一項是錯誤的【D】A.戚繼光抗倭過程中最著名的戰役是臺州大捷B.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C.歷史上第一批對我國進行侵略活動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D.明朝中期,倭寇開始騷擾我國沿海地區9.“以和為貴”、“和平交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古代對外開放中體現這一優良傳統的是【A】①絲綢之路 ②鑒真東渡 ③鄭和下西洋 ④戚繼光抗倭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0.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明史 鄭和傳》材料二 “皇上……,命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余艘,赍(jī 帶著)幣往賚(lài 賜予)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材料三 史書記載,洪武末年時:“倉廩充積,天下太平”。建文帝時期:“家給人足,外門不闔”。到永樂年間,明王朝統治已臻極盛。材料四 宋元以來,海船制造技術與航海水平大為提高,如羅盤針的發明,氣象測量的進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識也日見豐富。請回答:(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①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宣揚國威)。②追查惠帝的蹤跡。(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七下西洋的原因(條件)有哪些?①物質前提: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②客觀條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術的掌握,指南針的使用,天文、歷史知識的積累等等。③主觀因素:鄭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英勇無畏的氣概;鄭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經驗和組織才能;鄭和熟悉伊斯蘭教和佛教;各船成員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