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7 探索宇宙教科版 六年級下新知講解探索宇宙新知講解自從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 人類就對我們身處的宇宙充滿了好奇和濃厚的興趣。新知講解探索宇宙新知講解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古代勞動人民對宇宙進行著不懈的探索,不僅為許多天象編寫了神話故事,還做了大量的研究,比如中國的張衡,外國的哥白尼、布魯諾等,他們的研究成果為世界天文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至今還保存著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天象記錄。新知講解然而,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也始終伴隨著重重的困難和挑戰。浩渺的宇宙僅憑人類的肉眼是無法看清的。因此研制出各種先進的探測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知道人類是怎樣探索宇宙的嗎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如何幫助人類更好地探索宇宙的 通過多種方法與途徑收集資料,對資料進行梳理和提煉,然后進行下面的討論。新知講解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1.古代人用肉眼觀測天體。在古代,人們就開始觀測和記錄各種天象,比如日升日落、月圓月缺、斗轉星移等,并由此形成了日、月、年等時間概念。為了更好地觀測,專門建立了觀測、記錄和研究天象的場所——天文臺。1河南登封觀星臺,它是由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于1276~1280年主持建造,是設立的二十七個觀測站的其中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新知講解觀星臺包括各種天文儀器:周公測景臺、浮漏、仰儀、景符、日晷等。在古代,觀星臺是一座具有測影、觀星和計時等多種功能的天文臺。除了建立天文臺,古人還設計了精密的天文儀器,比如渾天儀、天體儀(渾象)、水運儀象臺等,用來觀測天象,直觀、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運動規律。1新知講解2.借助望遠鏡等工具觀測。自從1609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創制伽利略望遠鏡以來,人類借助望遠鏡觀察太空,對宇宙的探索有了飛躍性的發展,所觀測的宇宙空間不斷擴大。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徑4.2厘米,長約1. 2米的望遠鏡,它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約30倍。他用這架望遠鏡第一次發現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覆蓋著山脈并有火山口的裂痕。此后又發現了木星的4個衛星、太陽的黑子運動,并作出了太陽在轉動的結論。1新知講解伽利略之后,人們為了擴大望遠鏡的倍數,開始研究加長版的望遠鏡。1673 年,波蘭科學家赫維留造了一架直徑20厘米,長46米的光學(折射)望遠鏡,吊在30米高的桅桿上,要許多人用繩子拉著它起落升降。1新知講解1686年,惠更斯兄弟造了一架 22厘米粗、64米長的折射鏡,沒有鏡筒,物鏡高懸樹梢,目鏡攥在手里,中間連著一根繃直的長繩,以助校正。1新知講解19世紀中葉,天體攝影和分光技術的發明,使天文學家可以進一步深入地研究天體的物理性質、化學組成、運動狀態和演化規律,從而更加深入到問題本質。20世紀50年代,射電望遠鏡開始應用。到了20世紀60年代,人類取得了“天文學四大發現"的成就:微波背景輻射、脈沖星、類星體和星際有機分子。1新知講解1931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央斯基用天線陣接收到了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波。隨后美國人格羅特·雷伯在自家的后院建造了一架口徑9.45米的天線,并在1939年接收到了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波,他根據觀測結果繪制了第一張射電天圖,射電天文學從此誕生。1射電望遠鏡由天線和接收機組成,使天文觀測突破了可見光的界限,擺脫了地球大氣及氣候的影響,幫助人類獲取了更多的宇宙信息。新知講解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簡稱FAST。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于1994年提出構想,并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歷時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2020年1月11日,“中國天眼”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1利用中國貴州南部法地的獨特地形條件建造的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新知講解甚大天線陣甚大天線陣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它是由27臺25米口徑的天線組成的射電望遠鏡陣列。1甚大天線陣中每臺天線重230噸,架設在鐵軌上,可以移動,所有天線呈Y形排列,臂長21千米,組合成的最長基線可達36千米。甚大天線陣隸屬于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于1981年建成。新知講解3.航天時代。隨著航天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字宙的探索進入了航天時代。為了更好地觀測宇宙,人類利用火箭將望遠鏡、人造衛星、空間探測器以及航天員等送到太空。太空望遠鏡中,最為著名的是哈勃空間望遠鏡,它是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主持建造的四座巨型空間天文臺中的第一座 ,也是所有天文觀測項目中規模最大、投資最多、最受公眾矚目的一項。1新知講解它籌建于1978年,設計歷時7年,1989年完成,并于1990年4月25日由航天飛機運載升空。由于避開了大氣的影響,它的分辨率比地面的大型望遠鏡高出幾十倍。1新知講解1人類還在太空建設空間站,航天員可以在空間站進行長時間的太空實驗和科學觀測。迄今為止,人類已經開展了200多次深空探測任務,其中月球是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地球以外的天體。新知講解迄今為止,有500多名航天員遨游過太空,在太空中進行科學研究。但同時,也有十多位航天員在發射時以身殉職,為人類的航天事業獻出了生命。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航天員全部喪生。1新知講解“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新知講解永不返航的悲壯旅程致敬偉大的旅行者1號新知講解了解我國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目前,我國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許多舉世矚目的成就?!吧裰邸毕盗休d人飛船、“天宮”空間站、“嫦娥"系列探月衛星、“玉兔"號月球車等都順利實施。根據規劃,我國還將建設新的空間站,深入探測月球和火星。未來,我國航天員還要登月考察。2新知講解1.載人航天工程。2003年10月15日,“神舟”5號實現一個重大突破:楊利偉升空,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能實現獨立自主載人航天的國家,楊利偉是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2005年10月12日,“神舟”6號實現一個突破:多人多天任務,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中停留了5天。2008年9月25日,“神舟"7號載人航天飛船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的首次飛行。2008年9月27日,航天員翟志剛順利出艙,完成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這是中國空間技術發展的一個重大跨越 。2新知講解2.空間實驗室。2011年9月29日,“天宮"1號實現一個重大突破: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曾先后與“神舟”8號、“神舟”9號、“神舟”10號宇宙飛船進行空間交會對接和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2016年9月15日,“天宮”2號實現兩個重大突破:貨運飛船補給和多人長期在軌駐留。2016年10月17日,“神舟”11號實現一個重大突破;多人次長期在空間實驗室生存,其中景海鵬已經是三上太空。2017年4月20日,“天舟"1號實現兩個重大突破:貨運補給和在軌燃料補加。2新知講解3.中國空間站。天宮空間站與天宮實驗室不同,天宮空間站是可供多人尋訪、長期居住和生活的載人航天器。其特點是規模和體積龐大運行時間久。天宮空間站設計壽命為10年,長期駐留3人。主要包括天和核心艙、夢天實驗艙、問天實驗艙、貨運飛船(天舟號)、載人飛船(神舟號)五個模塊。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2021年6月17日,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乘坐“舟”12號載人飛船成功飛天,成為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首批人駐人員。2021年10月3日,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成為中國空間站的第二批人駐人員 ,預計停留6個月。2新知講解建一座中國自己的空間站新知講解多視角回顧神舟十三號首次出艙新知講解4.探月工程。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并命名為“嫦娥工程”。(1)2007年和2010年“嫦娥”1號、“嫦娥”2號探月衛星成功發射并圓滿完成任務。2(2)2013年“嫦娥”3號探測器攜帶“玉免”號月球車成功著陸月球,完成中國首輛月球車的月球首秀。新知講解(3)2019年,“嫦娥”4號月球探測器攜帶“玉兔”2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4)2020年“嫦娥”5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完成了月球鉆取采樣、封裝返回等一系列活動,實現了中國首次月球無人采樣返回。2新知講解5.火星探測。2016年1月11日,中國正式批復首次火星探測任務。2020年4 月24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1號,后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22020年7月23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搭載“天問”1號探測器發射升空。2021年5月22日,中國首輛火星車“祝融號”安全駛離著陸平臺,到達火星表面,開始巡視探測。新知講解從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中,我們知道了什么 人類在探索宇宙的歷程中,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逐漸獲得了更多的宇宙信息,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有了深刻的變化。比如,2世紀時,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說統治了西方對宇宙的認識長達1000多年。直到16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才提出了新的宇宙體系理論一日心說。隨著觀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提升,人們發現太陽只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恒星,而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也有無數個。隨著航天技術的進步,人類利用火箭將望遠鏡、人造衛星空間探測器以及航天員等送到太空。人類在探索宇宙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努力甚至犧牲,展現了科學家對待未知世界勇于探索、不斷創新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同時,對宇宙的認識也不斷深化。1新知講解在太空探索中,我國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火箭發源地,目前我國的航天技術在世界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比如,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順利發射,載人飛船“神舟”5號和“神舟”6號圓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我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7號成功發射,宇航員在太空首次出艙活動。中國第一個目標 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1號成功發射,“神舟”8號順利升空,隨后在太空與“天宮”1號成功對接兩次,“嫦娥”系列探月衛星“玉兔”號月球車等項目順利實施,“天問”1號火星探測器順利發射等,未來我國宇航員還將登月考察。2新知講解結合實際,我們可以參加哪些天文類的實踐活動 參加學校的天文社團活動、留意近期會出現的天文現象、附近的天文臺信息等。也可以與父母在晴朗的夜晚,找合適的地點觀察星空,結合星座圖,尋找天上的星座或者去當地的天文館(少年宮),借助那里的天文望遠鏡觀測星空。3課堂練習判斷題。1.“中國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 )2.宇宙是運動變化著的,組成宇宙的天體也是運動變化著的。( )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探索宇宙的方式也不斷進步,人類對宇宙的了解也不斷加深。( )4.伽利略發明了哈勃太空望遠鏡。( )5.日、月、年等時間概念是在近代才開始形成的。( )6.在太空建立空間站,出現在人類探索宇宙的第二個階段。( )7.空間站可以自由往返于太空和地面。( )8.對于航天員來說,只要進入太空,就絕對安全了。( )√×√√××××課堂練習選擇題(1)人類使用望遠鏡、運載火箭、各種航天器去探索宇宙,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的制作人是( )。A.法國科學家卡蒂婭·喀夫特 B.英國科學家弗萊明C.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 D.英國科學家胡克(2)目前我國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的許多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包括( )。A.“神舟”系列載人飛船 B.“天宮”空間站C.“嫦娥”系列探月衛星 D.航天員登月考察(3)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 )。A.加加林 B.阿姆斯特朗 C.楊利偉 D.劉洋DCA課堂總結探索宇宙本課通過豐富的資料展示了人類在探索宇宙方面重要的科技成果,如各種望遠鏡和航天器等,了解人類在探索宇宙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努力甚至犧牲。感受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于宇宙的認識會越來越多。板書設計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科版六下第三單元第7課《探索宇宙》教學設計課題 探索宇宙 單元 三 學科 科學 年級 六學習目標 1.我國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許多舉世矚目的成就。2.人類通過改進技術和工具,不斷地認識和探索的宇宙。3.通過多途徑收集資料,對資料進行梳理和提煉。4.從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中,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5.意識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于宇宙的認識會越來越多。重點 了解人類如何通過改進技術和工具,不斷認識和探索宇宙的過程。難點 通過多途徑收集與宇宙有關的資料,進行梳理和提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自從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 人類就對我們身處的宇宙充滿了好奇和濃厚的興趣。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古代勞動人民對宇宙進行著不懈的探索,不僅為許多天象編寫了神話故事,還做了大量的研究,比如中國的張衡,外國的哥白尼、布魯諾等,他們的研究成果為世界天文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至今還保存著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天象記錄。然而,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也始終伴隨著重重的困難和挑戰。浩渺的宇宙僅憑人類的肉眼是無法看清的。因此研制出各種先進的探測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知道人類是怎樣探索宇宙的嗎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如何幫助人類更好地探索宇宙的 通過多種方法與途徑收集資料,對資料進行梳理和提煉,然后進行下面的討論。 學生自由分享?;卮饐栴}。 激發學生對此話題的積極討論,營造課堂學習的良好氛圍。講授新課 探索: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1.古代人用肉眼觀測天體。在古代,人們就開始觀測和記錄各種天象,比如日升日落、月圓月缺、斗轉星移等,并由此形成了日、月、年等時間概念。為了更好地觀測,專門建立了觀測、記錄和研究天象的場所——天文臺。河南登封觀星臺,它是由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于1276~1280年主持建造,是設立的二十七個觀測站的其中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觀星臺包括各種天文儀器:周公測景臺、浮漏、仰儀、景符、日晷等。在古代,觀星臺是一座具有測影、觀星和計時等多種功能的天文臺。 除了建立天文臺,古人還設計了精密的天文儀器,比如渾天儀、天體儀(渾象)、水運儀象臺等,用來觀測天象,直觀、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運動規律。2.借助望遠鏡等工具觀測。自從1609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創制伽利略望遠鏡以來,人類借助望遠鏡觀察太空,對宇宙的探索有了飛躍性的發展,所觀測的宇宙空間不斷擴大。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徑4.2厘米,長約1. 2米的望遠鏡,它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約30倍。他用這架望遠鏡第一次發現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覆蓋著山脈并有火山口的裂痕。此后又發現了木星的4個衛星、太陽的黑子運動,并作出了太陽在轉動的結論。伽利略之后,人們為了擴大望遠鏡的倍數,開始研究加長版的望遠鏡。1673 年,波蘭科學家赫維留造了一架直徑20厘米,長46米的光學(折射)望遠鏡,吊在30米高的桅桿上,要許多人用繩子拉著它起落升降。1686年,惠更斯兄弟造了一架 22厘米粗、64米長的折射鏡,沒有鏡筒,物鏡高懸樹梢,目鏡攥在手里,中間連著一根繃直的長繩,以助校正。19世紀中葉,天體攝影和分光技術的發明,使天文學家可以進一步深入地研究天體的物理性質、化學組成、運動狀態和演化規律,從而更加深入到問題本質。20世紀50年代,射電望遠鏡開始應用。到了20世紀60年代,人類取得了“天文學四大發現"的成就:微波背景輻射、脈沖星、類星體和星際有機分子。1931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央斯基用天線陣接收到了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波。隨后美國人格羅特·雷伯在自家的后院建造了一架口徑9.45米的天線,并在1939年接收到了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波,他根據觀測結果繪制了第一張射電天圖,射電天文學從此誕生。射電望遠鏡由天線和接收機組成,使天文觀測突破了可見光的界限,擺脫了地球大氣及氣候的影響,幫助人類獲取了更多的宇宙信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簡稱FAST。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于1994年提出構想,并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歷時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2020年1月11日,“中國天眼”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利用中國貴州南部法地的獨特地形條件建造的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3.航天時代。隨著航天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字宙的探索進入了航天時代。為了更好地觀測宇宙,人類利用火箭將望遠鏡、人造衛星、空間探測器以及航天員等送到太空。太空望遠鏡中,最為著名的是哈勃空間望遠鏡,它是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主持建造的四座巨型空間天文臺中的第一座 ,也是所有天文觀測項目中規模最大、投資最多、最受公眾矚目的一項。它籌建于1978年,設計歷時7年,1989年完成,并于1990年4月25日由航天飛機運載升空。由于避開了大氣的影響,它的分辨率比地面的大型望遠鏡高出幾十倍。人類還在太空建設空間站,航天員可以在空間站進行長時間的太空實驗和科學觀測。迄今為止,人類已經開展了200多次深空探測任務,其中月球是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地球以外的天體。迄今為止,有500多名航天員遨游過太空,在太空中進行科學研究。但同時,也有十多位航天員在發射時以身殉職,為人類的航天事業獻出了生命。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航天員全部喪生。了解我國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目前,我國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許多舉世矚目的成就。“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天宮”空間站、“嫦娥"系列探月衛星、“玉兔"號月球車等都順利實施。根據規劃,我國還將建設新的空間站,深入探測月球和火星。未來,我國航天員還要登月考察。1.載人航天工程。2003年10月15日,“神舟”5號實現一個重大突破:楊利偉升空,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能實現獨立自主載人航天的國家,楊利偉是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2005年10月12日,“神舟”6號實現一個突破:多人多天任務,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中停留了5天。2008年9月25日,“神舟"7號載人航天飛船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的首次飛行。2008年9月27日,航天員翟志剛順利出艙,完成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這是中國空間技術發展的一個重大跨越 。2.空間實驗室。2011年9月29日,“天宮"1號實現一個重大突破: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曾先后與“神舟”8號、“神舟”9號、“神舟”10號宇宙飛船進行空間交會對接和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2016年9月15日,“天宮”2號實現兩個重大突破:貨運飛船補給和多人長期在軌駐留。2016年10月17日,“神舟”11號實現一個重大突破;多人次長期在空間實驗室生存,其中景海鵬已經是三上太空。2017年4月20日,“天舟"1號實現兩個重大突破:貨運補給和在軌燃料補加。3.中國空間站。天宮空間站與天宮實驗室不同,天宮空間站是可供多人尋訪、長期居住和生活的載人航天器。其特點是規模和體積龐大運行時間久。天宮空間站設計壽命為10年,長期駐留3人。主要包括天和核心艙、夢天實驗艙、問天實驗艙、貨運飛船(天舟號)、載人飛船(神舟號)五個模塊。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2021年6月17日,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乘坐“舟”12號載人飛船成功飛天,成為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首批人駐人員。2021年10月3日,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成為中國空間站的第二批人駐人員 ,預計停留6個月。4.探月工程。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并命名為“嫦娥工程”。(1)2007年和2010年“嫦娥”1號、“嫦娥”2號探月衛星成功發射并圓滿完成任務。(2)2013年“嫦娥”3號探測器攜帶“玉免”號月球車成功著陸月球,完成中國首輛月球車的月球首秀。(3)2019年,“嫦娥”4號月球探測器攜帶“玉兔”2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4)2020年“嫦娥”5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完成了月球鉆取采樣、封裝返回等一系列活動,實現了中國首次月球無人采樣返回。5.火星探測。2016年1月11日,中國正式批復首次火星探測任務。2020年4 月24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1號,后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2020年7月23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搭載“天問”1號探測器發射升空。2021年5月22日,中國首輛火星車“祝融號”安全駛離著陸平臺,到達火星表面,開始巡視探測。研討:從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中,我們知道了什么 人類在探索宇宙的歷程中,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逐漸獲得了更多的宇宙信息,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有了深刻的變化。比如,2世紀時,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說統治了西方對宇宙的認識長達1000多年。直到16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才提出了新的宇宙體系理論一日心說。隨著觀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提升,人們發現太陽只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恒星,而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也有無數個。隨著航天技術的進步,人類利用火箭將望遠鏡、人造衛星空間探測器以及航天員等送到太空。人類在探索宇宙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努力甚至犧牲,展現了科學家對待未知世界勇于探索、不斷創新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同時,對宇宙的認識也不斷深化。在太空探索中,我國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火箭發源地,目前我國的航天技術在世界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比如,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順利發射,載人飛船“神舟”5號和“神舟”6號圓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我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7號成功發射,宇航員在太空首次出艙活動。中國第一個目標 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1號成功發射,“神舟”8號順利升空,隨后在太空與“天宮”1號成功對接兩次,“嫦娥”系列探月衛星“玉兔”號月球車等項目順利實施,“天問”1號火星探測器順利發射等,未來我國宇航員還將登月考察。結合實際,我們可以參加哪些天文類的實踐活動 參加學校的天文社團活動、留意近期會出現的天文現象、附近的天文臺信息等。也可以與父母在晴朗的夜晚,找合適的地點觀察星空,結合星座圖,尋找天上的星座或者去當地的天文館(少年宮),借助那里的天文望遠鏡觀測星空。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對資料進行梳理和提煉。學生梳理資料,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了解我國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學生將提煉的關鍵信息記錄下來,進行分享交流。學生歸納總結提煉的關鍵信息。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研討分享。學生研討:我國在太空探索中取得了哪些成就?學生進行分享交流。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對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過程的思考,建立時間軸,認識到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宇宙空間探索是密不可分的,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究的精神。此環節采用分享交流的方式,創造輕松活躍的良好環境,讓學生思維發生碰撞,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課堂小結 本課通過豐富的資料展示了人類在探索宇宙方面重要的科技成果,如各種望遠鏡和航天器等,了解人類在探索宇宙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努力甚至犧牲。感受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于宇宙的認識會越來越多。板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科版六下第三單元第7課《探索宇宙》(一課一練)教科版 含答案基礎練習1.選擇題。(1)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探索宇宙的工具也越來越先進,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是( )。A.中國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B.美國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C.澳大利亞望遠鏡致密陣列D.美國的綠岸射電望遠鏡(2)人類使用望遠鏡、運載火箭、各種航天器去探索宇宙,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的制作人是( )。A.法國科學家卡蒂婭·喀夫特 B.英國科學家弗萊明C.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 D.英國科學家胡克(3)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時間順序正確的是( )。A.古人觀月→人類首次登月→望遠鏡的發明→天向計劃B.古人觀月→天問計劃→人類首次登月→望遠鏡的發明C.古人觀月→望遠鏡的發明→人類首次登月→天向計劃D.古人觀月→天問計劃→望遠鏡的發明→人類首次登月(4)目前我國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的許多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包括( )。A.“神舟”系列載人飛船 B.“天宮”空間站C.“嫦娥”系列探月衛星 D.航天員登月考察(5)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 )。A.加加林 B.阿姆斯特朗C.楊利偉 D.劉洋2.填空題。(1)天文臺是____________、記錄和研究____________的場所。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是____________。(2)2019年1月3日,____________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全人類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3)迄今為止,人類已經開展了____________多次深空探測任務,其中____________是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地球以外的天體。(4)為了更好地觀測宇宙,人類利用____________將望遠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航天員等送到太空,人類還在太空建設____________。(5)自古以來,人們就不斷地改進觀察工具去探索和認識月球,1969年7月,美國的____________載人飛船成功地在月球上著陸,人類探索的腳印終于印在月球的表面。3.閱讀資料,回答下列問題。從1609年,伽利略制作出第一架光學望遠鏡到射電望遠鏡誕生的三百多年里,光學望遠鏡一直是天文觀測的重要工具。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被譽為“中國天眼”。FAST的最大特點是索網結構可隨天體的移動自動變化,帶動索網上的反射面板產生變化。“天眼”能夠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2017年10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宣布,FAST經過一年緊張調試,探測到數十個優質脈沖星候選體,目前已通過系統認證的脈沖星達6顆,對脈沖星的觀察、研究,對揭示宇宙誕生和演變的奧秘具有重要意義。(1)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最靈敏的______________,被譽為“中國天眼”。(2)FAST的最大特點是索網結構可隨天體的移動自動變化,帶動索網上的______________產生變化。(3)光年是______________的單位。(4)下列關于“中國天眼”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天眼”是我國首次發現脈沖星的天文望遠鏡B.“中國天眼”看到遙遠的太空的任何地方C.“中國天眼”能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D.“中國天眼”已探測到數十個優質脈沖星候選體,部分脈沖星已經得到系統認證培優訓練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且距離較近,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成功著陸在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南部,實現中國航天歷史性的突破。(1)火星是太陽系中的一顆____________(填“行星”或“恒星”)。(2)“祝融號”進入火星大氣后減速下降時,相對于火星表面是____________的。(填“運動”或“靜止”)(3)火星和地球相似,但是與月球不同,因此月球探測器和火星探測器的著落方式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4)2013年12月發射的嫦娥三號探測器的任務是要實現月球著陸,進行探測和巡視等工作,它不僅在月球表面上實現了____________,并且還在月球上釋放了我國首輛月球車——“____________”號。參考答案1.(1)A (2)C (3)C (4)D (5)A2.(1)觀測 天象 登封觀星臺 (2)嫦娥四號 (3)200 月球 (4)火箭 人造衛星空間探測器 空間站 (5)阿波羅11號3.(1)射電望遠鏡 (2)反射面板 (3)衡量天體間距離 (4)B4.(1)行星 (2)運動 (3)不同 (4)軟著陸 玉兔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7:探索宇宙.mp4 “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mp4 《探索宇宙》教材解讀.mp4 多視角回顧神舟十三號首次出艙.mp4 建一座中國自己的空間站.mp4 探索宇宙.mp4 教科版六下第三單元第7課《探索宇宙》教案.doc 教科版六下第三單元第7課《探索宇宙》課件.pptx 教科版六下第三單元第7課《探索宇宙》(一課一練)教科版 含答案.doc 永不返航的悲壯旅程致敬偉大的旅行者1號.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