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體廢物的排出《人體內的廢物排出環境》是蘇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的內容,包括“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和“人體廢物的排出”兩節內容。腎單位的結構既是第一節的重點又是難點,第二節重點難點則是腎的濾過和重吸收作用,即尿夜的進成。這兩節的內容在邏輯上呈現明顯的遞進關系。第一節是本章的基礎內容,第二節有賴于第一節的基礎知識,又是第一節內容的深入。腎單位的構造、尿的形成原理和過程學生缺少相應的感性知識,對于相關內容,實驗室里只有靜態的掛圖,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人經過多年的實踐和認真研究,制作出了“腎單位的結構和尿液的形成演示模型”,現介紹如下:課題名稱:人體廢物的排出實驗教學目標:1、通過腎單位模型的制作,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動手能力。2、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3、在探究中培養學生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批判的科學精神。實驗內容:實驗名稱:制作腎單位結構和尿液的形成演示模型。實驗器材:紅、黃、綠三種不同顏色的毛線、長頸漏斗、膠帶、粗吸管、小氣球等。裝置:實驗材料準備:長頸漏斗來源于實驗室,其它,師生可以利用身邊的材料自備。實驗教學設計思路:教學重點:腎單位的結構。教學難點:腎單位的結構與尿液的形成之間的關系。主要教學策略:教師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為主。實驗類型: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相結合。實驗教學過程:1、課前準備:在前面一節課,師生共同學習了泌尿系統的組成、解剖并觀察了豬腎的結構后,老師通過課件和掛圖,使學生了解腎單位的結構和功能,教師做適當提示,布置學生課后收集材料,制作腎單位的結構模型。可以選擇的材料有:氣球、毛線、塑料繩、醫用點滴管、一次性注射器、膠帶、吸管、紙團等,提倡使用身邊現有、可以替代的各種材料。要求:小組內相互交流、討論設計理念,集思廣益。2、課堂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使用課前準備的材料,制作腎單位結構模型,要求:再次認真鉆研教材,觀察圖示,先構思再制作,確保科學、合理,盡量完美。學生制作過程中,老師巡視,并且參與各小組的制作,及時給予合理的建議。3、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模型,同時講解自己的設計理念。全體同學可以對其它小組的設計,進行提問、質疑、或改進。此環節的設計,主要是通過對腎單位模型的制作加深對此知識點的理解,在主動思考、設計及動手制作過程中輕松突破難點,為后面的學習鋪好路。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體會相互合作的愉悅感受,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樹立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理念,同時通過操作,提高了動手能力。通過自主學習的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思維,培育科學素養。4、學生展示完成后,老師展示自己制作的腎單位模型,學生第一反應是嘻笑老師對材料的選擇,三種不同顏色的鮮艷也很漂亮的毛線,老師順勢提問:這個模型漂亮么?光漂亮,但有沒有特別的作用呢?老師因勢利導,講解自己的設計理念,并且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尿液的形成。5、三種顏色的毛線組成的線束表示入球小動脈,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血液成分,漏斗中間的毛線球表示腎小球,一根紅色的線表示出球小動脈,老師邊展示模型,邊對照課文內容: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液中的其它成分都能透過薄薄的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和腎小囊壁進入腎小囊內,形成腎小囊內液,這就是原尿。這時,學生非常輕易地就可以從模型看出,紅色線所示出球小動脈中血液的成分是“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而進入漏斗柄的綠色和黃色線表示“血液中的其它成分”,即“原尿”。6、表示出球小動脈的紅色毛線纏繞著漏斗柄,表示文中的“出球小動脈分支形成許多毛細血管,環繞在腎小管周圍”。7、在漏斗與粗吸管接頭處,綠色毛線從接頭處出來,與紅色毛線匯合,表示“原尿中含有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如葡萄糖等,在原尿流經腎小管時,會被重新吸收進入毛細血管,這個過程稱為重吸收”。黃色毛線表示的則是重吸收后留在腎小管中的尿液。8、經過這樣一系列的對照課本條文的模型解析,學生對于腎的濾過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就有了一個較為直觀的認識,對于血液、原尿、尿液的三者之間的量的差異和成分的不同,也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再回答文中的提問:(1)成年人一晝夜產生的原尿約為150L,而每天的尿液量僅為1~1.5L。這是為什么?(2)表11-1,蛙的血漿、原尿、尿液成分比較表,表中的數據說明了什么?絕大多數同學,已經是手到擒來,輕而易舉。9、再使用多媒體顯示自己制作的腎的濾過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示意圖,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再次對腎的結構、尿液的形成過程進行整體感知。實驗教學的特色及創新:1、本教具是本人多年教學實踐總結得出,直觀性較強,制作簡單,便于觀察,可以變抽象為形象,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效果比較理想。2、由于取材容易,又少花錢,適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可作為開展課外活動內容;還可培養學生自己制作教具的能力,并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生物課的熱情。3、能夠通過一套教具,材料易得,制作簡易,完全展示腎單位的結構、演示腎的濾過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算是本人的創新吧。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