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物質運輸的載體第1課時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①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和分析,說出血液的組成成分和功能。(重點)②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嘗試描述紅細胞和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形態結構。(難點)2.能力目標觀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永久涂片,培養觀察能力,提高使用顯微鏡的技能,體驗生活離不開科學。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學習,充分認識生命的物質性及生物與自然的統一性,增強熱愛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采用“激趣—質疑—探究”的教學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通過討論形式進行,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能力,利用多媒體,結合演示實驗,引導學生感性認識血液的成分,理解血液為什么是流動的組織,接著小組利用顯微鏡觀察人血永久涂片,在顯微鏡下真實的觀察血細胞的形態結構,嘗試描述三種血細胞的特點。課前準備:1、備好課;制作課件;顯微鏡;人血的永久涂片。2、探究實驗的材料器具:實驗用10mL注射器、1mL5%檸檬酸鈉溶液、試管、量筒、新鮮雞血10mL。3、要求學生分好實驗小組;網上搜集關于血液的知識,形成對血液的初步認識。教學過程:一、激情導入: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大氣中的氧被人體吸收后,怎樣才能運輸到全身各處?組織細胞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又怎樣運離細胞?(血液)觀看視頻:流動的血液 其實,上面這些物質都是由血液來運輸的,而血液就像是流過田野的溪水,灌溉了兩旁的田地,給它們帶來了養料并將廢物帶走,而這些田地就像是我們體內的細胞。現在讓我們來了解血液,這個流動的組織吧!提問質疑:1、血液是呈什么狀態?(液態) 2、那為什么我們平時吃的豬血、雞血不是液態的呢?(凝固)3、血液對人體有何作用?生1:血液是紅色的液體。生2:血流出體外就干了。生3:生病了就要抽血化驗。設計意圖:觀看人體內流動的血液,激起學生澎湃的熱情,感受到血液是我們生命的河流。過渡: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板書:第一節 物質運輸的載體—血液二、合作探究、知識建構實驗觀察:觀察血液的分層現象1.指導閱讀課文,本實驗的目的要求是什么?材料用具有哪些?方法步驟如何?2.教師演示實驗:(1)取兩支相同的試管,分別編號為甲、乙。(2)在甲試管內加入少量質量分數為5%的檸檬酸鈉溶液,乙試管中不加任何物質。(3)用注射器從雞體內分別抽取10ml血液,分別注入甲、乙試管中,輕輕搖動幾次。靜置一段時間后,觀察現象。3.組織學生小組討論:(1)想一想,為什么甲試管中要加入檸檬酸鈉溶液?(2)靜置一段時間后,你觀察到甲、乙試管中分別出現了什么現象?(3)仔細觀察甲試管,分成了幾層?顏色如何?所占的體積如何?(4)你認為血液可能有幾部分組成?探究總結:1、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物質,它們的質量不一樣,所以,含有抗凝劑的血液離心或靜止一段時間后,就會逐漸分成上下兩層以及中間一薄層白色物質。 2、血液是由上層的淡黃色半透明液體,下層深紅色部分以及中間的很薄的一層白色物質組成的。紅細胞和所含的血紅蛋白在下層深紅色的物質里,白細胞和血小板在中間很薄的一層白色物質里。3、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細胞,這些細胞與血漿共同構成血液,完成物質運輸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種組織,屬于結締組織。血液可以流動因此稱做“流動的組織”。相關鏈接: 血清新鮮的血液不加抗凝劑,血液就會凝固成血塊。血塊周圍析出的淡黃色透明液體為血清。血清成分復雜,含有各種血漿蛋白、脂肪、葡萄糖、維生素、無機鹽、激素等。設計意圖:此處設計了血液的凝固和分層現象實驗,目的是使學生認識正常情況下從體內流出血液會凝固,這一點恰與生活經驗一致,而血液的分層現象是因為加入了檸檬酸鈉的緣故。請同學們進一步觀察,課件展示血漿成分示意圖,請同學們根據血漿的成分說出血漿可能具有的功能。1.性質:血漿是一種溶有多種物質的液體,略呈淡黃色。2.成分:含水分約90%血漿中還含有以下物質: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等。總結:①血漿有運輸營養物質的功能,因為血漿中含有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等物質,這些物質人體所需的物質。②血漿有運輸廢物的功能,因為血漿中含有尿素等成分。(尿素由教師補充指出)③血漿有運載血細胞的功能,因為它的主要成分是水。知識遷移: 搶救大面積燒傷病人時,是輸鮮血還是血漿?點撥: 燒傷病人血液中的水分大量滲出,血液的濃度上升,粘度變大。所以在搶救時,應給病人輸血漿,如輸鮮血,血液粘度大,心臟負擔大,反而威脅生命。過渡:你有過作血常規化驗的經歷嗎?檢驗科的醫生從我們身體上抽取一滴血,放在載玻片上制成血涂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你知道檢驗科的醫生在顯微鏡下看到了什么呢? 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實驗材料:人血的永久涂片,顯微鏡 實驗步驟:把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并對照彩圖,認識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比較它們的形態和數量。學生思考討論:1、血涂片中數量最多的是哪種細胞?最少的是哪一種?它有哪些形態特點? 2、如何區分紅細胞和白細胞?3、為什么看不見血小板和白細胞?4、為什么紅細胞中間呈白色? 5、為什么觀察到的白細胞是紫顏色的。教師點撥:紅細胞呈兩面凹的圓餅狀,四周較厚,中央較薄。白細胞是紫顏色的。(那是染色后的細胞核)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紅細胞數目最多,白細胞數量最少。好題快遞:如圖,將新鮮的血液分別放入A,B,C.D四支試管中.其中A,B試管中不增加任何物質,C,D試管中加入抗凝劑,靜置24小時后,其中正確的圖示是( )A. B. C. D.分析:此題考查血液的組成和功能.主要是能夠區分加入抗凝劑的血液和沒加抗凝劑的血液的不同.解答:將新鮮的血液放入抗凝劑后靜置一段時間血液會出現分層現象,最上面的血漿,下面的是血細胞.C、D試管中加入抗凝劑,應該分層,上面的是血漿,下面的是血細胞;A,B試管中不增加任何物質,不分層,周圍滲出的是血清。故選:D總結與過渡:從實驗中我們得知,三種血細胞的形態、結構和數量都有所不同的,那么三種血細胞對人體各有什么功能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請同學們課下預習,下面我們進行達標檢測,每位同學獨立完成。三、達標測試:1.血漿的主要成分是_____,還有一些_________________。血漿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2.血細胞分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種,顯微鏡中數目最多的血細胞是 ,最少的血細胞是 , 是血液中最小的血細胞,形狀 且無 。3.血液凝固和加入檸檬酸鈉的血液靜置后,都出現淡黃色液體,它們依次是( )A.血清、血漿 B.組織液、血清 C.血漿、血清 D.組織液、血漿 4.血漿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 ) A.水 B.蛋白質 C.無機鹽 D.葡萄糖 5.在盛有新鮮血液的試管中加入少量檸檬酸鈉,靜止一段時間后,上層呈淡黃色半透明的液體是( ) A.紅細胞 B.血清 C.血小板 D.血漿6.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時,可以看見的是( )A.紅細胞和血小板B.白細胞和血小板C.血小板D.紅細胞和白細胞7.如圖是觀察人血涂片,據圖回答: ⑴有止血、加速凝血作用的是[ ]_______。 ⑵視野中數目最多的是[ ]_______。視野中個體最大的是[ ]________。⑶有輸送氧氣作用的是[ ]_________。⑷[1]和[2]在結構上的區別是__________。 參考答案:1.水 蛋白質、葡萄糖和無機鹽等,養料和廢物2.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不規則、細胞核3.A 4.A 5.D6.D7.⑴[B]血小板 ⑵[C]紅細胞 [A]白細胞 ⑶[C]紅細胞 ⑷有無細胞核板書設計: 第三章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物質運輸的載體教學反思:亮點:(1)本節課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演示實驗準備充分及顯微鏡的觀察,多媒體課件都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獲取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可說是本節課的一個閃亮點。(2)在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環節中,我采用的是以實驗為主線的“引導--探究式”教學法,但大部分的學生都不會根據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功能特點來辨別和認知,因此沒有達到探究實驗的目的。基于教學設備有限,我只能用顯微鏡的指針分別把紅細胞和白細胞顯示出來,讓學生輪流來觀察,但時間又有限,因此效果也不大好,最后只能通過多媒體輔助辨認。不足之處:通過這節課讓我了解到學生對探究實驗掌握情況不大理想,即使教師作了指導,但學生還是無法用現有的知識進行推測,日后要加強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教師備課要非常仔細,把一些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必須考慮周到。如使用顯微鏡時只能一個人觀察,很難有共鳴,因此盡可能使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如教師使用帶有攝相頭的顯微鏡),但面對有限的教學條件,更應多思考,使用其他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