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消化和吸收第3課時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①理解吸收的概念。②概述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重點)③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說出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重難點)2.能力目標①使用圖片和資料分析,提高觀察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②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提高合作能力、探究學習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①初步形成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點。②根據自身特點,養成健康的生活、珍愛生命的良好習慣。教學方法及學情分析:本節內容主要介紹營養物質的吸收。通過圖表,讓學生知道人體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不同,不同部位吸收的物質不同,明確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分組實驗時讓學生提前把步驟方法看明白,然后小組同學分工合作。在完成實驗任務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探討,得出小腸的結構與其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盡量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以及與他人交流合作,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做的時間,表現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這節課主要采用新課程問題教學法、實驗探究法,讓學生在提問、設想、參與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獲取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降低學習難度,達成教學目標。課前準備:教師:教師課前搜集多種動物生活的圖片和資料制成多媒體課件;準備實驗用具:豬的新鮮小腸和大腸、鑷子、解剖剪、培養皿、放大鏡、清水等。學生:完成課前助學的自主學習等預習工作。教學過程:教學環節及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復習提問(3分鐘) 1. 在食物的六大營養成分中,能直接吸收的有哪些?需消化才能吸收的是哪些?2. 淀粉、脂肪、蛋白質在消化道內被消化的最終產物分別是什么? 3. 消化的主要場所是哪? 學生回憶、獨立思考、給出準確、規范的答案。 通過提問的方式把重要的知識點進行落實。創設情景激發興趣(2分鐘) 【過渡】這些營養物質是怎樣進入人體的呢? 展示圖片:美與健康是很多人,特別是女士夢寐以求的,有些人光吃不長肉,而有些人喝涼水也長肉,造成這兩種現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二節消化和吸收。(板書課題: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可能有的人吸收的好,有些人吸收不好。 通過引申,進一步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為學習新知打下基礎。自主學習(6分鐘) 【過渡】水、無機鹽、維生素以及被消化后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營養物質,在消化道的哪些部位能被吸收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P13圖3.1—10營養物質的吸收部位示意圖,完成下列填空。【自主學習】營養物質的吸收1.吸收的概念:營養物質通過 進入 的過程。2.消化道各段吸收的營養物質:(1)人體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 的, 、 、 基本沒有吸收功能。(2)胃:吸收少量的水 、和酒精。(3)小腸:吸收 、葡萄糖、 、 、甘油、脂肪酸、水。大腸:吸收少量 、無機鹽和部分 。3.營養物質吸收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學生自主學習后,教師指導學生小組內互相交流,明確答案,對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牛刀小試:1986年,上海某女士因切除全部小腸,成為“無腸女”。她每天完全依靠靜脈滴注200毫升營養液生活,不僅身體健康,而且生下一個女兒,創造了奇跡。你認為她滴注的營養液的成分有那些?請說明理由。 學生根據課文P13圖3.1—10找出相應的答案。自主學習后,小組內交流后匯報:1.消化道壁、循環系統2.(1)不同、口腔、咽、食道(2)無機鹽(3)無機鹽、氨基酸、維生素水、維生素3.小腸學生討論后回答:營養液的成分有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無機鹽、維生素等。 通過自學,培養學生的閱讀、歸納總結能力,初步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學以致用,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運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理由:這些營養成分是人體所必須的。而吸收這些營養成分的主要場所是小腸,她沒有小腸,只能靠靜脈滴注這些營養成分。合作探究(16分鐘) 【過渡】人體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幾乎所有的營養物質都在小腸內被吸收。小腸有哪些特點與它這種強大的吸收功能相適應呢 下面我們繼續探究小腸的結構特點。【探究實驗】觀察小腸的結構目的要求:識別小腸壁的結構特點。材料器具:豬的新鮮小腸、大腸;鑷子,解剖剪,培養皿,放大鏡;清水。方法步驟:1.剪取2-3厘米小腸,沖洗干凈。2.用解剖剪把小腸縱剖,放入盛有清水的培養皿中。3.先用肉眼觀察小腸壁的內表面,再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注意識別小腸壁內表面一層毛絨狀的結構。4.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大腸內表面,比較大腸與小腸的不同。(提示:縱切開小腸、大腸后要沖洗干凈,防止有食物殘渣影響實驗。)實驗完畢后匯報:1.你用肉眼和放大鏡分別觀察到了什么結構?(點撥:每一個突起就是一個小腸絨毛。)2. 皺襞和小腸絨毛的存在,對于小腸吸收功能有什么意義?難點點撥:用兩張紙,制作小腸內表面折疊紙模型,展開內表面,比較一下它們的表面積有什么不同?(介紹:環形皺襞和小腸絨毛的存在,使小腸的吸收面積大大增加,可達200平方米以上。)3.小腸有哪些特點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 學生檢查自己的材料用具后,根據老師的提示按照方法步驟操作小組思考、交流后匯報:1.用肉眼可以看到小腸內壁上有很多環形皺襞;用放大鏡觀察可以看到小腸內表面皺襞上有許多絨毛狀的突起。2.環形皺襞和小腸絨毛增大了小腸吸收營養物質的面積。學生動手制作模型,并比較面積的變化。3.小腸適于吸收的的特點: 通過實驗,讓學生直觀認識小腸的內部結構,加深印象,并引起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制作小腸結構模型,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化,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展示圖片:教師補充并總結小腸適于吸收營養物質的特點:長: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段,長6米左右。大:小腸內表面有許多環形的皺襞,皺襞表面有許多絨毛狀的突起—小腸絨毛,這大大增大了小腸吸收營養物質的表面積。薄:小腸絨毛中有毛細血管,小腸絨毛壁、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分別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些特點有利于吸收營養物質。教師強調: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場所,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為長、大、薄。4.小腸和大腸有哪些不同點?教師補充:如下表:項目長度起始端結構特點功能小腸約6米開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腸小腸黏膜的表面有許多環形皺襞,皺襞上有許多小腸絨毛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大腸約1.5米起始部分為盲腸,上面連著闌尾較粗大,只有皺襞,沒有絨毛狀突起蠕動,將食物殘渣推向肛門 小腸壁的內表面有大量的環形皺襞和小腸絨毛,使小腸的吸收面積大大增加。小腸絨毛的壁,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絨毛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4.小腸細,有小腸絨毛,大腸較粗大,只有皺襞,無絨毛。 在學生感知小腸壁結構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總結、補充,將小腸結構與吸收功能相聯系,使知識系統起來,真正理解吸收的含義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規律。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健康的身體。溫馨提示:大腸能吸收少量的水,因此若糞便在體內滯留時間過長,會使糞便因大腸吸水過多而變的干燥,引起便秘。因此,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另外,多食用含纖維素豐富的芹菜、韭菜、玉米、甘薯等能促進腸胃的蠕動和排空食物,排便就會通暢,并且可減少患大腸癌的機會。知識拓展遷移應用(8分鐘) 【過渡】細胞的生活離不開物質和能量,通過吸收,從小腸進入人體內的各種營養物質被運輸到全身各處后,對細胞各有什么用處?PPT展示:葡萄糖:大部分在細胞內氧化分解,釋放能量供人體各種生命活動;多余部分,儲存備用。氨基酸:重新合成各種蛋白質,作為人體生長發育、組織更新的原料。甘油和脂肪酸:吸收到人體后合成脂肪。水:參與人體各項生理活動。無機鹽:構成人體組織、維持人體組織液的平衡。維生素: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遷移應用:1.腸、胃炎病人為什么消瘦?點撥:腸道疾病會影響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胃腸功能好的人,即使吃的食物不多,由于吸收功能好,也容易發胖。2.喝酒為什么傷胃?知識整合:列表比較消化道個器官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情況:消化吸收口腔淀粉咽食道胃蛋白質少量的水、無機鹽小腸淀粉 麥芽糖 蛋白質 脂肪幾乎所有的營養物質大腸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知識小結:消化系統器官多,咽和食道且不說;口腔旁有唾液腺,初步消化淀粉變;胃的功能不算小,食物胃液相混合;若論消化和吸收,小腸才是主場所; 1.因為腸胃是負責消化吸收的,患腸、胃炎的病人,食物的消化、吸收不能正常進行,身體就會因缺乏營養而逐漸消瘦。2.胃能吸收酒精。歸納總結消化道各個器官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情況快速記憶,背會后舉手 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知道營養物質的來龍去脈及對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學以致用解釋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掌握一些健康小常識。通過表格使學生清晰地對消化道各器官對不同物質的消化和吸收情況進行整體把握加深理解。通過順口溜,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完成課堂學習。若問特點有哪些,務必記“長”“大”“薄”。當堂訓練鞏固達標(5分鐘) 為了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達到對基礎知識鞏固、提高的目的,本次練習設置了A、B兩個層次的練習。A類為基礎題,B類為靈活應用綜合拓展題。 學生獨立自主完成,課堂上及時互糾。 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板書設計:第二節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的吸收:1、吸收的概念:營養物質通過 進入 的過程。胃:吸收少量的 和 。2、吸收的部位 _____主要的吸收器官,能吸收 。大腸:吸收少量的 、 和 。有大量的 和 。3、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 小腸絨毛的壁由 構成。絨毛中有豐富的 。教學反思: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吸收的概念、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及吸收的主要部位,認識小腸的結構,掌握小腸與相適應的結構特點。關于吸收的概念和小腸與吸收有關的結構特點,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采用了圖形展示、學生實驗,化抽象為直觀,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對小腸結構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上,再通過教師講解、引導、補充,將小腸的結構與吸收過程有機的聯系起來,使知識系統化,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例如,在講解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情況時,通過一個形象的板圖,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記憶消化道不同部位吸收能力不同,吸收的營養物質不同;并通過比較,得出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分組實驗時,要求學生規范操作,在獨立完成的同時,進行小組內、或小組間的合作交流,目的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增強團結合作意識,形成嚴謹求實的科學素養。在學生對小腸結構有了較直觀的認識基礎上,教師適時引導、分析,使學生較透徹的理解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及小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特點。不同的課堂設計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不同的效果,課堂效率也會有明顯差別。本節課的通過教師對課堂的合理安排,圖形展示、學生實驗、小組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不斷引導學生思考,使問題層層深入,水到渠成,自然通過學生自己思維將難點化解,深刻的理解有關吸收的概念、吸收的過程及小腸與其吸收相適應的結構特點的抽象知識。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既掌握了有關知識,又發展了思維能力、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附:達標練習A類:1.營養物質的吸收是指( )A.人體攝入食物的過程B.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分解為簡單的、溶于水的物質的過程C.營養物質進入小腸腔的過程D.營養物質通過胃、腸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2.下列器官中不具有吸收功能的是( )A.食道 B.胃 C.小腸 D.大腸3.小腸是人體營養物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在小腸的下列結構中,與營養物質的吸收功能無直接關系的是( )A.小腸很長,有5—6米B.小腸內表面有許多環形的皺襞C.皺襞表面有許多絨毛狀突起D.小腸內有腸液、胰液和膽汁等多種消化液B類:4.填表:消化道 吸收的營養成分胃 少量 和小腸 、 和 、 、 、 和大腸 少量的 、 和部分5..下圖是人體消化道某部位的結構圖,請據圖回答:(1)你能說出這是消化道的哪個部位嗎 (2)在這個部位中有幾種消化液 分別是什么?(3)皺襞與絨毛有什么作用 (4)這個部位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案:1 D 2 A 3 D4.水、無機鹽;水、無機鹽、維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無機鹽、維生素5.(1)小腸。(2)三種,小腸內有腸液、胰液和膽汁。(3)小腸內表面有許多環形的皺襞,皺襞表面有許多絨毛狀的突起—小腸絨毛,這大大增大了小腸吸收營養物質的表面積。(4)消化和吸收。功能部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