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三政治期末復習改革開放,我國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第一,百姓生活方面物質生活迅速改善,衣食住行發生深刻變化。政治生活穩步推進。化生活豐富多彩第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表現在: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科技、教育、體育、衛生事業成績大。國防建設成就重大。祖國統一潮流勢不可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例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基本方針是“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三個鏡頭反映了新農村建設的哪一方面成果?新農村的物質生活成果、文化生活成果、政治生活成果。會議制度及研究的工作對實現小康目標分別有何作用?答:我國現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科學技術水平、國民文化素質還不夠高;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談談你對“中國強大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已不再是初級階段了”這一觀點的看法?答:這個觀點是片面的,認為中國強大了有一定道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重大成就,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較快,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正在逐步走向富強,認為中國的社會主義不再是初級階段,是錯誤的,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現階段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科學技術水平國民文化素質還不夠高,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這些說明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以說這個觀點是片面的。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的最基本國情。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什么?以經濟建設為核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的內容是什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的意義?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充分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才能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和矛盾,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們要改革開放堅持不動搖。為什么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是興國立國強國的重大法寶,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人民群眾的幸福線,所以,我們要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做到思想上堅信不移,做到行動上堅定不移。近些年,我國的科技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國從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繼續堅持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那些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包括謙讓、分享、助人、奉獻等。憲法規定我國的國家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國的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最高權力)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是由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民主選舉產生的。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他的領導和執政地位是由其性質和宗旨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理想和最高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行動指南,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此外,除了中國共產黨還有八個民主黨派,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他們與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新中國成立六十年,我國徹底改變了貧窮落后和挨打的形象,不斷走向富強,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展望未來,我國將二零二零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從所有制的角度來看,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國有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國,國有經濟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技術設備,積聚著我國最先進的生產力,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為什么要積極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積極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它有利于繁榮城鄉經濟,增加財政收入,有利于擴大社會就業,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在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意義重大,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在五千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奮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小學生應該弘揚和培育哪些民族精神?傳統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博愛精神、自強不息精神、團結友愛熱愛和平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堅貞剛毅精神、革命精神;新時期的民族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鐵人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我們該如何對待中華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尊重文化多樣性,要繼承和發展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應該很好的珍愛、繼承傳統文化精華,古為今用,將其融入現代生活之中,使其在世界舞臺發出自己的聲音,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每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得到充分發展和展示,整個世界才會更加豐富。要學會借鑒各國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善于從其他國家和民族中汲取營養,發展自己。認同與尊重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包容與欣賞文化的差異,在開放的文化語境、多樣的文化溝通與交流中,領路多姿多彩的文化之美。我國人口現狀特點: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農村人口多,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別比失衡。實行計劃生育:實行計劃生育是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制定的基本國策,也是我國在目前條件下解決人口問題的唯一正確的選擇。控制人口增長,從本質上講是發展問題,比如:吃飯,就業,教育,資源,環境問題都與人口有直接關系。國家鼓勵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經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原因是多年來開發利用不盡合理、科學,造成資源的巨大損失和浪費。反映了我國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原因來自人口的壓力,構成了對我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威脅,長期以來,人們只注重經濟而忽視生態,甚至以損害環境這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繁榮。怎樣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基本國策;實行計劃生育,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加強資源和環境法規、資源和環境知識的教育,提高公民保護資源和環境的意識。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活動中,我們青少年可以做些什么?自覺遵紀守法,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為創造美好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守護好我們共有的家園。地球一小時活動的現實意義有利于增強人民的節約意識,緩解能源緊張,減輕環境壓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有利于貫徹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國家應采取哪些措施?面對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我國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低碳技術,努力建設與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商業體系和消費模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活動,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加強技術創新,淘汰落后產能,加強人民的環保教育。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核電建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做節能減排的踐行者?作為公民,我們要積極參加各種節約宣傳活動,向他人宣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做節約的踐行者、做環保的踐行者,節約糧食,隨手關掉水龍頭,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和一次性用品,通過科技小發明、小制作促進節約資源,提醒家長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少開車或不開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力已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因素。沒有自主創新,沒有核心技術,我們就要受發達國家的技術制約,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就不強,只有加強民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增強科技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后勁,我國才能從制造大國發展成為制造強國。中學生因該怎樣做?目前我國總體經濟實力還不夠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作為中學生,我感覺自己身上的責任重大,我們要注重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科學態度,從現在做起努力學習,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創新型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貢獻。社會正義是指一個社會要有是非標準,扶持社會正義,譴責歪風邪氣,打擊邪惡勢力。堅持正義并不是要求每個公民主動與歹徒直接搏斗。1、一個和諧健全的社會應該分工明確,維護正義的職責首先應該由相應的國家機構來履行。2、社會生活需要人們主持和伸張正義,主持和伸張正義需要全體公民自覺培養和樹立正義感。3、堅持社會公正還需要營造一種不斷激勵人們追求、探索社會公正社會環境華人文化氛圍。作為中學生我們:要在生活、學習中重視確立正義的觀念,具有正義感。同時,自覺遵守正義的法律法規,通過我們的行為逐步營造出正義的文化氛圍和社會秩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