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蘇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二 2..1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蘇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二 2..1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教案

資源簡介

2.1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新課程標準 學業質量目標
闡明減數分裂產生染色體數量減半的精細胞或卵細胞 合格 考試 1.基于模型分析,歸納概括精子形成過程中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行為變化。(科學思維) 2.基于模型分析,歸納概括卵細胞形成過程中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行為變化。(科學思維)
等級 考試 1.基于模型分析,比較并歸納概括卵細胞與精子形成的區別。(科學思維) 2.通過對植物細胞減數分裂裝片的觀察,識別減數分裂不同時期染色體的形態、位置和數目,加深對減數分裂過程的理解。(科學探究)
一、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
1.肺炎鏈球菌:
判一判:基于對肺炎鏈球菌的理解進行判斷。
(1)R型活細菌無多糖類莢膜,在培養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 (×)
提示:R型活細菌無多糖類莢膜,在培養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
(2)S型活細菌有多糖類莢膜,在培養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 (√)
(3)S型活細菌無致病性,不會使人和小鼠患病。 (×)
提示:S型活細菌有致病性,會使人和小鼠患肺炎,小鼠并發敗血癥死亡。
(4)R型活細菌有致病性,會使人和小鼠患病。 (×)
提示:R型活細菌無致病性,不會使人和小鼠患病。
2.格里菲斯的實驗:
(1)實驗過程:
(2)實驗推論:被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中可能含有某種轉化因子,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而且這種轉化是可以遺傳的。
3.艾弗里的實驗:
(1)基于對艾弗里實驗過程的理解,填空:
(2)實驗結論:DNA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
 上述實驗中蛋白酶、RNA酶、DNA酶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提示:蛋白酶催化蛋白質水解,RNA酶催化RNA水解,DNA酶催化DNA水解。
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1.實驗材料:T2噬菌體和大腸桿菌。
(1)T2噬菌體的結構及生活方式:
(2)T2噬菌體的繁殖:
①繁殖過程: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
②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后,會在噬菌體DNA的作用下,利用大腸桿菌體內的物質來合成自身的組成成分。
2.實驗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
從元素組成的角度分析標記元素的選擇:
(1)DNA的組成元素:C、H、O、N、P,蛋白質的主要組成元素:C、H、O、N、S。
(2)該實驗中用35S、32P分別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
3.實驗過程:
4.實驗結果分析:
(1)噬菌體侵染細菌時,DNA進入細菌的細胞中,而蛋白質外殼仍留在細胞外。
(2)在噬菌體DNA的指導下,新組裝并釋放出來的子代噬菌體與侵染大腸桿菌的噬菌體完全相同。
5.結論:DNA才是真正的遺傳物質。
教材【積極思維】大腸桿菌裂解釋放出的噬菌體中不能檢測到35S的蛋白質,那么蛋白質外殼來源于哪里
提示:蛋白質外殼是以大腸桿菌的氨基酸為原料合成的。
三、RNA是某些病毒的遺傳物質
1.煙草花葉病毒的實驗:
(1)煙草花葉病毒的結構:
(2)實驗過程:
(3)結論:RNA起著控制性狀的作用,而不是蛋白質,即RNA是煙草花葉病毒的遺傳物質。
2.TMV(煙草花葉病毒)與HRV(車前草病毒)的病毒重建實驗:
(1)實驗過程:
(2)實驗結論:在只含有RNA而不含有DNA的病毒中,遺傳物質是RNA。
病毒中的核酸、核苷酸、五碳糖和堿基分別有多少種 病毒的遺傳物質是否都是RNA
提示:1種、4種、1種和4種。不一定,如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
四、生物與遺傳物質的種類
選一選:基于對生物遺傳物質的理解填空。下列生物中遺傳物質是DNA的有:①③④⑤⑥⑦⑨;遺傳物質為RNA的有:②⑧⑩。
①T2噬菌體 ②煙草花葉病毒 ③藍細菌
④大腸桿菌 ⑤酵母菌 ⑥蝗蟲 ⑦楊樹
⑧SARS病毒 ⑨乙肝病毒 ⑩艾滋病病毒
知識點一 肺炎鏈球菌兩個轉化實驗的比較
1.區別:
體內轉化實驗 體外轉化實驗
科學家 格里菲斯 艾弗里及其同事
細菌 培養 小鼠體內 體外培養基
實驗 構思 用加熱致死的S型細菌注射到小鼠體內作為對照實驗來說明確實發生了轉化 將S型細菌的DNA、RNA、蛋白質分別與R型細菌混合培養,觀察能否使R型細菌發生轉化
觀察 指標 小鼠是否死亡 培養基中菌落類型
實驗 結論 加熱致死的S型細菌體內有轉化因子 轉化因子很可能是DNA
2.聯系:
(1)體內轉化實驗是體外轉化實驗的基礎,體外轉化實驗則是前者的延伸。
(2)實驗設計都遵循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
特別提醒:肺炎鏈球菌實驗的三點提醒
①加熱會使蛋白質變性失活,這種失活是不可逆的,溫度降低后蛋白質活性也不可恢復;而加熱會使DNA雙鏈解旋,隨溫度的降低,仍可恢復活性。
②轉化的實質是S型細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細菌的DNA中。
③艾弗里的實驗思路實際是將S型肺炎鏈球菌中提純的各種物質分別和R型活細菌混合培養,單獨、直接地觀察它們的作用效果。
【知識拓展】
  區分R型肺炎鏈球菌與S型肺炎鏈球菌的方法
(1)顯微觀察:制作裝片,用光學顯微鏡觀察肺炎鏈球菌是否有莢膜。有莢膜的為S型肺炎鏈球菌,無莢膜的為R型肺炎鏈球菌。
(2)宏觀觀察:培養成菌落,觀察菌落的形態。菌落表面光滑的為S型肺炎鏈球菌,表面粗糙的為R型肺炎鏈球菌。
(3)動物實驗:將菌體注入小動物體內,有致病性的為S型肺炎鏈球菌,無致病性的為R型肺炎鏈球菌。
在肺炎鏈球菌的轉化實驗中,在培養R型細菌的1、2、3、4四支試管中,依次加入從S型活細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質、多糖,經過培養,檢查結果發現試管內仍然有R型細菌的是 (  )
A.3和4         B.1、3和4
C.2、3和4 D.1、2、3和4
【解題思維】解答本題需突破以下兩個關鍵點:
【解析】選D。在2、3、4三支試管內,只有R型細菌,因為沒有S型細菌的DNA,所以都不會發生轉化。1號試管內因為有S型細菌的DNA,所以會使R型細菌發生轉化,但是發生轉化的R型細菌只是一部分,故試管內仍然有R型細菌存在。
【追問】
(1)上述1號試管中含有肺炎鏈球菌的種類及各自的來源是什么
提示:R型和S型。S型細菌的DNA插入R型細菌的DNA上,R型細菌發生轉化形成S型細菌,試管中部分R型細菌發生轉化,仍存在R型細菌。
(2)上題導致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遺傳物質、原料、能量分別由哪方提供
提示:實現轉化時遺傳物質來自S型細菌,原料和能量均來自R型細菌。
【審答誤區】
不能理解什么是轉化,S型細菌的DNA整合到R型細菌中,使R型細菌由無毒變成有毒,即轉化成功。
1.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的部分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S型肺炎鏈球菌的菌落為粗糙的,R型肺炎鏈球菌的菌落是光滑的
B.S型菌的DNA經加熱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存活
C.從病死小鼠中分離得到的肺炎鏈球菌只有S型菌而無R型菌
D.該實驗未證明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
【解析】選D。S型肺炎鏈球菌的菌落為光滑的,R型肺炎鏈球菌的菌落是粗糙的,A錯誤;S型菌的蛋白質經過加熱后已經失活,但其DNA經加熱后沒有失去活性,B錯誤;S型細菌中的DNA能將部分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因此從病死小鼠中分離得到的肺炎鏈球菌有S型菌和R型菌,C錯誤;該實驗證明S型細菌中存在某種轉化因子,能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但不能證明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D正確。
2.“肺炎鏈球菌的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而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得出這一結論的關鍵是 (  )
A.用S型活細菌和加熱殺死后的S型細菌分別對小鼠進行注射,并形成對照
B.用殺死的S型細菌與無毒的R型細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體內,測定小鼠體液中抗體的含量
C.從死亡小鼠體內分離獲得了S型細菌
D.將S型細菌的各種組成物質分離并分別加入各培養基中,培養R型細菌,觀察是否發生轉化
【解析】選D。將S型細菌的各種組成物質分離并分別與R型細菌混合培養后,發現只有加入DNA的培養基中R型細菌發生轉化,出現S型細菌,而加入其他組成物質的培養基中R型細菌(如加入蛋白質)不發生轉化,即不出現S型細菌。
如圖表示肺炎鏈球菌的轉化實驗,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該實驗的設計遵循了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
B.a、d組小鼠死亡是小鼠免疫功能喪失的結果
C.從d組死亡小鼠身上分離得到的S型活細菌是由S型死細菌轉化而成的
D.S型細菌的DNA可使小鼠死亡
【解析】選A。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是生物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圖中的實驗是肺炎鏈球菌的體內轉化實驗。四組實驗的處理方法不同并相互對照,A項正確;a、d兩組小鼠是由于感染了S型活細菌后患敗血癥死亡的,B項錯誤;d組小鼠體內出現的S型活細菌是由R型活細菌轉化而來的,C項錯誤;S型細菌的DNA并不直接使小鼠死亡,而是使R型細菌轉化為有毒的S型細菌,最終使小鼠死亡,D項錯誤。
知識點二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1.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
過程 過程圖示 過程分析
吸附 噬菌體用尾部的尾絲附著在細菌表面
侵入 噬菌體將自身的DNA侵入細菌體內,而蛋白質外殼留在細菌體外
過程 過程圖示 過程分析
增殖 親代噬菌體的DNA利用細菌體內的營養物質為原料,復制子代噬菌體的DNA,并合成子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
成熟 合成的子代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組裝成子代噬菌體
裂解 細菌裂解,釋放出子代噬菌體;釋放的子代噬菌體再去侵染其他細菌
特別提醒:
①T2噬菌體營寄生生活,寄主細胞只能是大腸桿菌。
②噬菌體在大腸桿菌中繁殖后代過程中,DNA由噬菌體提供,合成子代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外殼所需要的原料都是由大腸桿菌提供。
2.噬菌體中放射性元素分析:
放射性 元素 標記生物 檢測物質 檢測結果
32P 噬菌體 子代噬菌 體的核酸 部分含放射性
大腸桿菌 全部含放射性
35S 噬菌體 子代噬菌 體的蛋白質 均無放射性
大腸桿菌 均含放射性
14C、3H 噬菌體 子代噬菌體的核酸 部分含放射性
子代噬菌體蛋白質 均不含放射性
大腸桿菌 子代噬菌體的核酸 全部含放射性
子代噬菌體蛋白質 全部含放射性
特別提醒:
①P是DNA的特有元素,只標記噬菌體的DNA;S是蛋白質的特有元素,只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
②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中均含有C、H、O三種元素,所以不能標記這三種元素,否則無法區分標記的是DNA 還是蛋白質。
3.實驗中放射性正常或異常分布情況及原因:
(1)用含32P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時:
(2)用含35S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時:
特別提醒:
①實驗過程中保溫時間要合理(不能過長或過短),否則上清液中會含有放射性。
②攪拌要充分,否則沉淀物中會含有放射性。
【知識拓展】
  同位素標記法
(1)適用范圍及實驗原理:同位素標記法一般是在需要研究的物質體系中,加入一些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標記原子),用放射性檢測手段來跟蹤其行跡,研究出該系統的變化規律。可用來研究元素在同一生物體內各細胞之間以及細胞內各細胞器之間、各物質之間的運行和變化情況。
(2)常用元素:用于跟蹤技術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是構成細胞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如3H、14C、32P、35S等。
(3)一般流程:明確研究的生命活動→確定密切相關的化合物→選擇恰當的放射性元素→用含放射性元素的物質處理細胞或生物→放射性檢測→得出規律。
如果用3H、14C、32P、35S標記噬菌體后,讓其侵染細菌,在產生的子代噬菌體的組成結構成分中,能夠找到的放射性元素為 (  )
A.可在蛋白質外殼中找到3H、14C、35S
B.可在DNA中找到3H、14C、32P
C.可在蛋白質外殼中找到 14C、32P、35S
D.可在DNA中找到14C、32P、35S
【解題思維】解答本題需要突破兩個關鍵點:
【解析】選B。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中都有C、H、O、N四種元素,蛋白質中特有的元素是S,DNA中特有的元素是P。當用3H、14C、32P、35S標記噬菌體后,3H、14C、35S標記在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上,3H、14C、32P標記在噬菌體的DNA上,由于細菌沒有被標記,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只有其DNA分子進入細菌中,重新合成了子代的蛋白質外殼。故在子代噬菌體的組成成分中,其蛋白質外殼含3H、14C,部分DNA中含3H、14C、32P,B正確。
【審答誤區】常見以下兩種錯誤:
(1)3H、14C標記噬菌體時,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和DNA均被標記,而不是其中一種被標記。
(2)噬菌體侵染細菌過程中,只有DNA進入宿主細胞,利用宿主細胞的原料進行物質合成。
【方法規律】二看法判斷子代放射性的有無
1.如圖所示為赫爾希和蔡斯實驗中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過程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過程⑤釋放的噬菌體都不含有親代的成分
B.培養噬菌體和大腸桿菌可用相同的培養基
C.T2噬菌體和大腸桿菌含有的核酸種類相同
D.T2噬菌體增殖需要大腸桿菌的核糖體參與
【解析】選D。過程⑤釋放的噬菌體中有少數含有親代的DNA,A錯誤;噬菌體是DNA病毒,營寄生生活,故培養噬菌體的培養基中必須有活細胞,而培養大腸桿菌的培養基中不需要活細胞,B錯誤;T2噬菌體含有的核酸是DNA,大腸桿菌含有的核酸是DNA和RNA,C錯誤;T2噬菌體沒有細胞結構,增殖需要大腸桿菌的核糖體參與,合成蛋白質,D正確。
2.赫爾希和蔡斯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證實了DNA是遺傳物質,下列關于該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實驗中可用15N代替32P標記DNA
B.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是大腸桿菌編碼的
C.噬菌體DNA的合成原料來自大腸桿菌
D.實驗證明了大腸桿菌的遺傳物質是DNA
【解析】選C。N是蛋白質和DNA共有的元素,若用15N代替32P標記噬菌體的DNA,則其蛋白質也會被標記,A錯誤;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是由噬菌體的DNA在大腸桿菌體內編碼的,B錯誤;噬菌體的DNA合成的模板來自噬菌體自身的DNA,而原料來自大腸桿菌,C正確;該實驗證明了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D錯誤。
赫爾希和蔡斯“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操作及結果正確的是 (  )
A.同時用含同位素35S、32P標記的培養基培養細菌,再用此細菌培養噬菌體
B.分別用含同位素35S、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經標記的細菌
C.噬菌體侵染細菌并經保溫、攪拌與離心后,含35S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D.噬菌體侵染細菌并經保溫、攪拌與離心后,含32P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解析】選B。分別(而不能同時)用含同位素35S、32P標記的培養基培養細菌,然后用細菌培養噬菌體,再分別用含同位素35S、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經標記的細菌,A錯誤、B正確;35S標記的是噬菌體的蛋白質,噬菌體在侵染細菌時,蛋白質沒有進入細菌,留在外面,經過攪拌、離心后,35S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C錯誤;32P標記的是噬菌體的DNA,噬菌體在侵染細菌時,DNA進入細菌,并隨著細菌離心到沉淀物中,所以32P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D錯誤。
知識點三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探索“遺傳物質”的思路和方法:
(1)探究思路:設法將各種物質分開,單獨觀察它們的作用。
(2)三種方法:
2.生物的遺傳物質不同:
生物 類型 細胞生物 非細胞生物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DNA病毒 RNA病毒
實例 動物、植物 和真菌等 細菌等 T2噬菌體等 HIV、煙草花葉病毒等
核酸 種類 DNA和 RNA DNA和 RNA DNA RNA
遺傳 物質 DNA DNA DNA RNA
結果 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少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
結論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特別提醒:
①生物體內具有的核酸不一定是遺傳物質,如細胞中的RNA。
②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只有極少數病毒(R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生物親子代之間是通過遺傳物質來傳遞遺傳信息的。下列關于生物遺傳物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
B.藍細菌的遺傳物質主要是DNA
C.既有DNA又有RNA的生物,其遺傳物質是DNA
D.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
【解析】選C。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A錯誤;藍細菌的遺傳物質就是DNA,B錯誤;既有DNA又有RNA的生物,其遺傳物質是DNA,C正確;無論真核生物還是原核生物,只要具有細胞結構,其遺傳物質就是DNA,D錯誤。
【審答誤區】
(1)對于某種特定的生物而言,其遺傳物質只有一種,DNA或RNA,沒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2)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其遺傳物質為DNA,病毒的遺傳物質為DNA或RNA。
【母題追問】
(1)將病毒的遺傳物質徹底水解會得到幾種物質
提示:6種,1種磷酸、4種堿基、1種五碳糖。
(2)將人體細胞的核酸徹底水解會得到幾種物質
提示:8種,1種磷酸、5種堿基、2種五碳糖。
1.科學家從煙草花葉病毒(TMV)中分離出a、b兩個不同品系,它們感染植物產生的病斑形態不同。下列4組實驗結果中,不可能出現的是 (  )
實驗 編號 實驗過程 實驗結果
病斑類型 病斑中分離出的病毒類型
① a型TMV→感染植物 a型 a型
② b型TMV→感染植物 b型 b型
③ 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質+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b型 a型
④ 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質+a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a型 a型
A.實驗①   B.實驗②   C.實驗③   D.實驗④
【解析】選C。a型TMV→感染植物,病斑類型是a型,病斑中分離出的病毒類型是a型,A正確;b型TMV→感染植物,病斑類型是b型,病斑中分離出的病毒類型是b型,B正確;組合病毒的RNA來自b型TMV的RNA,由于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因此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質+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病斑類型是b型,病斑中分離出的病毒類型是b型,C錯誤;組合病毒的RNA來自a型TMV的RNA,由于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因此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質+a型TMV的RNA)→感染植物,病斑類型是a型,病斑中分離出的病毒類型是a型,D正確。
2.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煙草的遺傳物質中含有4種堿基
B.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部分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 RNA
C.肺炎鏈球菌利用人體細胞的核糖體合成蛋白質
D.RNA病毒的遺傳物質均能在宿主細胞中反轉錄生成DNA
【解析】選A。煙草的遺傳物質是DNA,含有A、T、C、G 4種堿基,A正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B錯誤;肺炎鏈球菌是原核生物,自身細胞中含有核糖體,可合成蛋白質,C錯誤;只有具有逆轉錄酶的RNA病毒才能在宿主細胞中反轉錄生成DNA,D錯誤。
如圖是某種高等植物的病原體的遺傳過程實驗,實驗表明這種病原體 (  )
A.寄生于細胞內,通過RNA遺傳
B.寄生于細胞間,通過蛋白質遺傳
C.寄生于細胞內,通過蛋白質遺傳
D.寄生于細胞間,通過RNA遺傳
【解析】選A。從題圖可看出,將RNA接種在葉片上,葉片出現了病斑,而將蛋白質外殼接種到葉片上,葉片上沒有病斑,所以該病原體是通過RNA遺傳的。病毒都是寄生在活細胞內的,利用細胞提供的物質進行相關代謝。
1.【實驗情境】赫爾希和蔡斯研究了T2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在侵染大腸桿菌過程中的功能,攪拌離心后的實驗數據如圖所示,請分析:
(1)圖中被侵染的大腸桿菌的存活率基本保持在100%,本組數據的意義是什么 (科學探究)
提示:作為對照組,以證明大腸桿菌未裂解。
(2)攪拌時間足夠長,細胞外的32P含量也有約30%,原因可能是什么 (科學探究)
提示:有部分標記的噬菌體還沒有侵染大腸桿菌。
2.【生活情境】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疫情對全球多個國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目前已知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為正鏈單鏈RNA。假設在宿主細胞內不發生堿基之間的相互轉換,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方法,以體外培養的宿主細胞等為材料,設計實驗以驗證其遺傳物質。簡要寫出實驗思路,預期實驗結果及結論。(要求:實驗包含可相互印證的甲、乙兩個組)(科學探究)
提示:①思路:甲組:將宿主細胞培養在含有放射性標記的尿嘧啶的培養基中,之后接種新病毒。培養一段時間后收集病毒檢測其放射性。乙組:將宿主細胞培養在含有放射性標記的胸腺嘧啶的培養基中,之后接種新病毒。培養一段時間后收集病毒并檢測其放射性。②預期實驗結果及結論:甲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組無放射性。結論:新型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為RNA。
1.遺傳物質是親代與子代之間傳遞遺傳信息的物質,下列關于探索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實驗中,敘述正確的是____________。
①格里菲斯實驗證明DNA可以改變生物體的遺傳性狀
②艾弗里實驗證明從S型肺炎鏈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③赫爾希和蔡斯的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④赫爾希和蔡斯的實驗中細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體都帶有32P標記
⑤酵母菌的遺傳物質分布在染色體和葉綠體中
⑥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分別用含32P、35S的培養基培養大腸桿菌來獲得被標記的噬菌體
⑦新型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解析】選⑥⑦。格里菲斯實驗只證明了轉化因子的存在,沒有證明轉化因子是DNA,①錯誤;艾弗里實驗證明了DNA是轉化因子,從S型肺炎鏈球菌中提取的DNA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才導致小鼠死亡,②錯誤;赫爾希和蔡斯的實驗僅證明了DNA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由于蛋白質未進入宿主細胞,不能說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③錯誤;赫爾希和蔡斯的實驗中細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體中僅有少部分帶有32P標記,④錯誤;酵母菌的遺傳物質是DNA,分布在染色體和線粒體中,酵母菌無葉綠體,⑤錯誤;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分別用含32P、35S的培養基培養大腸桿菌來獲得被標記的噬菌體,⑥正確;新型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⑦正確。
2.肺炎鏈球菌的轉化實驗中,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轉化因子是 (  )
A.S型細菌的DNA B.R型細菌的DNA
C.莢膜 D.S型細菌的RNA
【解析】選A。S型細菌的DNA能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因此S型細菌的DNA是轉化因子,A正確,B錯誤;S型細菌的莢膜、RNA等物質不能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因此S型細菌的莢膜、RNA等物質不是轉化因子,C、D錯誤。
3.為驗證DNA是遺傳物質,某同學利用R型和S型肺炎鏈球菌做了如下實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組別 接種菌株 添加物質 菌落生長情況
① R型 S型活菌DNA
② S型活菌DNA(經DNA酶處理)
③ 無菌水
A.①為實驗組,實驗結果是一定有S型菌落出現
B.②為對照組,實驗結果是一定有R型菌落出現
C.實驗進行的全過程一定要采用懸浮培養方法
D.結果說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解析】選B。①為實驗組,因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實驗結果中不一定有S型菌落出現,A錯誤;②為對照組,實驗結果是一定有R型菌落出現,B正確;實驗進行的過程中應該在固體培養基上培養,C錯誤;該實驗中沒有涉及蛋白質的實驗組,因此該實驗能說明DNA是遺傳物質,但不能說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D錯誤。
4.用32P標記噬菌體的DNA,用35S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用這種噬菌體去侵染大腸桿菌,則在新形成的噬菌體中 (  )
A.不可能檢測到32P
B.可能檢測到35S
C.可能檢測到32P和35S
D.大部分檢測不到32P
【解析】選D。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只有DNA進入細菌作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體的合成,而且合成子代噬菌體所需的原料均來自細菌,因此子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均不含有35S。根據DNA半保留復制特點,子代噬菌體的DNA含有少量的32P和大量的31P。
5.在對照實驗中,控制自變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減法原理”。下列實驗中,采用“加法原理”的是 (  )
A.驗證過氧化氫酶可加快過氧化氫分解
B.驗證Mg是植物的必需元素
C.驗證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
D.艾弗里的肺炎鏈球菌的轉化實驗
【解析】選A。驗證過氧化氫酶可加快過氧化氫分解,應進行有無過氧化氫酶的對照實驗,采用了“加法原理”,故A正確;驗證Mg是植物的必需元素,應在常態條件下,除去Mg元素,采用了“減法原理”,故B錯誤;驗證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應在常態條件下,除去光照條件,采用了“減法原理”,故C錯誤;艾弗里的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每組實驗都去除一種物質,采用了“減法原理”,故D錯誤。
6.(2017·全國卷Ⅱ)在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過程中,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發揮了重要作用。下列與該噬菌體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T2噬菌體也可以在肺炎鏈球菌中復制和增殖
B.T2噬菌體病毒顆粒內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質
C.培養基中的32P經宿主攝取后可出現在T2噬菌體的核酸中
D.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與T2噬菌體的核酸類型和增殖過程相同
【解析】選C。本題主要考查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及病毒的特點。T2噬菌體是一種專門寄生在大腸桿菌細胞內的病毒,A錯誤;T2噬菌體缺乏獨立代謝的能力,只能在宿主細胞內進行代謝,B錯誤;T2噬菌體侵入宿主細胞后,利用宿主細胞的核苷酸合成自身的核酸,培養基中32P經宿主攝取后,可以出現在T2噬菌體的核酸中,C正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遺傳物質是RNA,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D錯誤。
7.(教材“應用題”改編)赫爾希和蔡斯用35S或32P標記的T2噬菌體分別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圖中被32P標記的基團是 (  )
A.1 B.2 C.3 D.4
【解析】選B。S是蛋白質的特有元素,DNA 分子中含有P,蛋白質中幾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別標記DNA和蛋白質,直接單獨去觀察它們的作用。P元素存在于核苷酸的磷酸基團2上,故被32P標記的基團是2,B正確。
8.如表為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請根據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編號 實驗過程和操作 結果
A組 含35S噬菌體+大腸桿菌攪拌、離心→檢測放射性 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下層沉淀中的放射性很低
B組 含32P噬菌體+大腸桿菌攪拌、離心→檢測放射性 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低,下層沉淀中的放射性很高
(1)從理論上分析,A組的下層沉淀和B組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應該為零,原因是 __。
(2)由于實驗數據和理論數據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請對實驗過程進行分析:
①在A組實驗的沉淀中檢測到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 __。
②在B組實驗中,32P標記的噬菌體和大腸桿菌混合培養時間過長,會使上清液中放射性含量______,其可能的原因是__。
③實驗中如果保溫時間過短,32P標記的噬菌體______(填“能”或“不能”)全部侵染到大腸桿菌的體內,這______(填“是”或“不是”)誤差的來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代噬菌體合成其蛋白質外殼的場所是________。
【解析】(1)由于親代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腸桿菌內,而含35S的蛋白質外殼在大腸桿菌外面,所以理論上分析,A組的下層沉淀和B組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應該為零。
(2)①在A組實驗的沉淀中檢測到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攪拌不充分,沒有將吸附在大腸桿菌外的35S標記的噬菌體外殼與其完全分離。②在B組實驗中,若32P標記的噬菌體和大腸桿菌混合培養時間過長,部分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后釋放出來,經離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會使上清液中放射性含量升高。③在實驗中,如果保溫時間過短,則32P標記的噬菌體將不能全部侵染到大腸桿菌的體內,這部分沒有侵入大腸桿菌的噬菌體經離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會使上清液出現放射性,所以這是誤差的來源。
(3)子代噬菌體合成其蛋白質外殼的場所是大腸桿菌細胞內的核糖體。
答案:(1)噬菌體將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腸桿菌內,含35S的蛋白質外殼在大腸桿菌外面
(2)①攪拌不充分,沒有將吸附在大腸桿菌外的35S標記的噬菌體外殼與其完全分離
②升高 部分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后釋放出來,經離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③不能 是 沒有侵入大腸桿菌的噬菌體經離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現了放射性
(3)大腸桿菌細胞內的核糖體
某科學家做“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時用同位素32P和35S作了如下標記:
噬菌體成分 細菌成分
核苷酸 標記32P 31P
氨基酸 32S 標記35S
若實驗所得結果是子代噬菌體與親代噬菌體的外形以及侵染細菌的特征相同,請分析:
(1)子代噬菌體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2)子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實驗證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子代噬菌體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31P和32P,原因是以親代噬菌體的DNA(含32P)為模板,合成子鏈(含31P)。(2)子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35S,原因是親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含32S)沒進入細菌,細菌提供原料(含35S)合成子代噬菌體蛋白質外殼。(3)此實驗以親代噬菌體的DNA為模板,利用細菌體內的化學成分進行DNA的復制和蛋白質的合成,進而組裝復制出很多個一模一樣的子代噬菌體,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答案:(1)31P和32P 以親代噬菌體的DNA(含32P)為模板,合成子鏈(含31P)
(2)35S 親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含32S)沒進入細菌,細菌提供原料(含35S)合成子代噬菌體蛋白質外殼 (3)DNA是遺傳物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蒗| 延长县| 舞钢市| 双辽市| 克拉玛依市| 黄平县| 彭泽县| 谷城县| 吴川市| 大田县| 昌都县| 江城| 五指山市| 沂水县| 东乡| 米脂县| 仙游县| 永州市| 彰化市| 繁峙县| 商洛市| 康乐县| 积石山| 江油市| 酒泉市| 台北县| 额尔古纳市| 渝中区| 茶陵县| 如东县| 景宁| 芒康县| 南平市| 社会| 汝南县| 和静县| 呼玛县| 北海市| 牙克石市| 合江县| 荣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