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運動的完成1、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能夠準確分析骨、關節和肌肉協調配合完成運動的過程。2、能夠舉例說出有哪些系統參與了運動的完成過程。(2)能力目標1、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正確的觀察雞翅,提升觀察能力。2、會制作肘關節模型,并運用模型分析、解決問題。(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1、認同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可以獲得科學的事實和證據,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2、養成安全意識,學會在運動中保護自己,不做危險的運動。2、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能夠準確描述骨、關節、肌肉的連接方式。(2)教學難點1、能夠準確分析骨、關節和肌肉協調配合完成運動的過程。3、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1、制作多媒體課件。2、新鮮雞翅及實驗用具。3、準備關節模型、橡筋、螺絲釘。(2)學生準備預習教材。4、教材分析本節課選自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動物的生活》第一章《動物的運動》的第二節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習了第一節《運動的基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動物運動的基本原理,從而使學生對動物運動的本質獲得更為深入的認識。為后面學習動物的行為等內容打下基礎。運動與生活健康密切聯系,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養成安全意識,學會在運動中保護自己,不做危險的運動。5、學情分析處于八年級上冊的學生正是身體發育的旺盛階段,也是思維較活躍的時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很高,學習和運用知識的欲望也很強,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生理特點,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從而形成正確的生物科學素養。此時的學生非常熱愛運動、喜歡跑、跳,但卻缺乏安全意識,因此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習形成安全意識,知道在運動中保護自己,明確哪些運動是不能在學校做的。6、教學設計思路本課依據“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探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活動。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課堂成為知識產生和建構的場所,是學生“做中學”的樂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科學探究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科學的學習方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本節課以三大板塊組建,“運動的基礎”——通過構建模型和觀察雞翅得出骨、骨骼肌是如何有序的組合在一起的。“運動的產生”——利用制作的模型完成“屈肘”、“伸臂”、“自然下垂”、“垂直提重物”,進而得出運動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具體變化,得出運動產生的過程。“運動的完成”——討論得出需要多個系統的配合。最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產生運動時注意安全的共鳴,在學習和生活中養成隨時具有安全意識的習慣。7、教學方法設問法、實驗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8、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運動的事故 導言:大家還記得這個場景嗎?當時是不是熱血澎湃、非常激動?老師也是激動的徹夜難眠。我我們學校的學生也是如此,于是一開學就在全校舉辦排球賽,比賽相當激烈。大家都十分投入比賽,可是誰想到意外竟然發生了。2位同學在球賽上撞在了一起,失去了行走的能力,于是我們馬上將他們送到最近的醫院進行檢查。從檢查的結果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第一位怎么了?第二位呢?醫學上把這種情況稱為脫臼。醫生給出的結論和建議是:“,短時間內不能參加任何的體育活動,注意休息。”因此他們只能暫時離開課堂,回家養傷。設疑:當骨、關節等結構受傷后我們的運動能力就受到了影響。這些結構的存在與運動有什么關系呢?引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請同學們將教材翻到P70《運動的完成》。(板書:第二節 運動的完成) 骨折、關節錯位 古羅馬教育學家普羅塔克說“學生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與熱點結合,并將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作為教學的內容,點燃學生心中求知的火種。運動的基礎 過渡:大家還記得運動的基礎是什么嗎?大聲說出來。制作模型:在你們桌上,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三種材料,你們覺得他們分別代表什么結構呢?接下來請把這三個結構連接在一起,讓他們像我們的手臂一樣動起來。(巡視學生組裝模型,并找出有代表性的幾位同學)展示模型:我們請剛剛老師點到的幾位同學上來展示一下你們的模型。請讓你們的模型動起來。(提醒:骨能夠提供動力嗎?這三個結構中能夠提供動力的是誰?所以應該拉動肌肉。)我們發現有X個組是不能運動的,所以是錯誤的。剩下的這幾位同學的模型畫成簡圖分別是:(畫圖)過渡:實際情況到底是哪一種呢?由于雞翅的結構與人手臂結構類似,所以我們一起來觀察雞翅。演示實驗:這是什么?這個呢?(分別指骨、關節、肌肉)在這塊骨上連接了幾塊肌肉? 回答:骨、關節、肌肉思考回答連接模型展示模型:牽引肌肉,讓模型動起來。觀察回答觀察回答 讓學生自行構建骨、關節、骨骼肌的連接方式。在實際操作和觀察中去糾錯,加深知識的印象。初二的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但對于陌生的雞翅,學生獨立觀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本實驗安排為演示實驗。實驗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在觀察雞翅,還觀察了教師是如何操作實驗的。所以學生不僅可以更加清楚的觀察結構,還能夠從教師標準的操作中學習到解剖實驗的正確操作方法。通過整個演示實驗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嚴謹認真的實驗態度。(板書:2塊)這兩塊分別是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注意觀察他們是怎么長的。黑板上這幾種情況,哪一種是符合事實的?模型糾錯:接下來請同學們迅速的將你們的模型正確連接,剛才連接正確的同學去檢查指導一下。在兩位小老師的幫助下,每位同學都正確的連接了模型。讓我們送給他們掌聲。 觀察后思考回答模型糾錯運動的產生 過渡:現在大家知道手臂的結構了嗎?當手臂動起來的時候,骨、關節和肌肉是如何協調配合的呢?實驗:將你們的模型舉起來,牽引肌肉,完成屈肘的動作。①、你是怎么完成這個動作的?②、小組內討論:完成屈肘的過程中,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是如何變化的?接下來伸直手臂,在這個過程中,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動一動你們的模型。(觀察學生操作模型)他們兩者是怎樣變化的?那手臂處于自然下垂或者垂直地面提重物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又是怎樣變化的呢?請小組內討論。①、誰愿意來說說自然下垂時,這兩組肌肉是怎么變化的?②、垂直地面提重物時呢?總結: 通過這4種情況的觀察,我們發骨骼肌肉會牽引骨饒著關節運動。(板書:二、運動的產生。骨骼肌收縮牽引骨繞關節運動。) 利用模型完成實驗。1、小組討論得出: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操作模型,思考得出:伸臂時,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收縮。小組討論得出自然下垂和垂直地面提重物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變化情況。 陶行知說“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通過制作骨骼肌牽拉骨運動的肘關節模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操作的能力。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學生在研究生命現象的過程中理解“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運動的完成 設疑:運動的完成僅僅依靠運動系統就能完成嗎?那還有哪些系統參與了呢?小組內討論一下。哪些小組已經得出答案了?來跟我們分享一下。其實還有內分泌系統的參與,它通過調節激素的多少來調節運動。過渡:我們做起來很簡單的一個動作,身體都需要調動多個系統來配合完成。(板書:三、運動的完成。多個系統配合) 小組討論說出有哪些系統參與運動并說明是如何參與的。 奧蘇泊爾對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做了重要的區分,認為有意義學習需要三個條件,而概念圖對于滿足這些條件有獨到的優勢。運動的安全 設疑:1、假如你現在坐著哆啦A夢的時光機回到了排球比賽前,為了避免這兩位同學受傷,你會提醒他們注意些什么呢?可是我們沒有時光機,所以一定要在運動中保護好自己。尤其同學們現在都處于一個特別有活力、愛跑、愛動的年齡,所以,在校園的其他地方也要注意安全。你認為在這些地方可能會出現哪些安全問題?你就應該怎么做?結語:同學們 從現在起,讓我們做一名安全小衛士。在運動和生活中保護好自己;在發現別人有不安全的行為時,及時制止。愿同學們擁有一個安全和諧的校園生活! 思考回答回答 “教育是就是當你忘記一切所學到的東西之后所剩下的東西”,也許過不了多久,學生會忘記運動是如何完成的,但他還會記得心中要隨時裝著“安全”二字。將生物課堂與學校德育工作相結合,不斷的滲透校園安全的重要性。9、板書設計第2節 運動的完成1、運動的基礎骨關節骨骼肌:兩組2、運動的產生骨骼肌收縮 骨繞關節運動3、運動的完成多個系統配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