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光合作用的場所》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節實驗選自冀少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三節光合作用的場所。學生在學習光合作用的產物和原料的基礎上,《光合作用的場所》一節主要是針對葉片的結構和葉綠體的功能、分布等安排的活動,實質是探索光合作用的場所。教材在分析葉片適合光合作用的特點后直接給出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對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及條件進行的總結概述,引導學生形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二、教學目標1.概述葉片的結構。2.解釋葉片的結構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特點。3.學會制作葉片的臨時切片。4.通過實驗觀察和小組合作交流,認同葉片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三、學情分析及對策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學生學得的第一個復雜的概念。因此通過實驗分析探究它的產物和原料及條件,場所,從具體到形象,總結概念,學生更易理解。而且學生已對綠色植物根莖葉三個器官的基本知識上,對葉的功能進行進一步探討,從而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識,了解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本節課主要通過嘗試制作葉的臨時裝片和資料分析獲得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整體難度偏大,時間比較緊張。在兩個探究竟中,可首先讓學生進行資料分析,通過好氧菌的分布狀況找到產生氧氣的部位,進而找到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綠體。在去觀察葉片的結構,更好的理解葉片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地方。《光合作用的場所》一節課主要是針對葉片的結構和葉綠體的功能、分布等安排的活動,實質是探索光合作用的另一條件。這節課在“知識鏈”中總結出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實質和意義,所以這一課時是對本章知識的完善、總結和概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對知識的前后聯系和融會貫通。教材并沒有首先給出光合作用的概念,而是在小學知識的基礎上對光合作用的產物、原料及條件,以實驗、資料分析等形式進行探究,所以光合作用的一組探索性實驗能否成功,是教學中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關鍵。教材對學生活動的安排,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只有通過實驗、分析等活動才能得出一定的結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理解并很好地把握住這一點,才能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并達到預期的目的。五、教學重點及難點教學重點:植物光合作用的實質,葉片的結構與功能。 教學難點:實驗探究葉片的結構。六、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境導入,明確目標幻燈片展示公園蓮花圖,以身邊事,引發思考,葉片在植物生長中有什么重要作用?明確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在葉片中進行。 這個環節旨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習知識,引出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在葉片中進行。設疑導學,開展觀察實驗指導學生觀看制作葉的橫切臨時切片的實驗過程,以及講解注意事項。 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積極做筆記。 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以及觀察能力。展示葉片橫切結構示意圖,提1.葉片是由哪幾部分組成?2.葉片有哪些適應光合作用 的特點? 學生小組討論、發言 將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走出教材,走進生活。體現了“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師生共同探究 葉片的三部分結構及功能和葉片適應光合作用的特點。(通過觀察葉片橫切結構示意圖,以及一系列問題串系統的探究表皮葉肉葉脈的結構特點)小組分析討論葉片的結構以及總結葉片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將知識系統化,并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引導小組總結葉片的結構及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結構特點。并嘗試寫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請小組代表黑板展示公式。 小組討論,并嘗試寫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小組代表走向講臺展示公式。 注重課堂的生成性問題,啟發他們自主探究。提高自我觀察概括能力。七、板書設計光合作用的場所一 表皮:無色透明,有角質層 葉片 葉肉: 柵欄組織 海綿組織 葉脈: 導管:水、無機鹽 篩管:有機物二、二氧化碳+水 淀粉(儲存能量)+氧氣八、課后反思本課基本上都是按照設計的思路進行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通過本節的教學,同學們有了很大的收獲,掌握了許多新知識,能夠解釋許多生物學現象。學生上課課堂氣氛活躍,積極參與討論當中,積極回答問題。令我記憶深刻的是再探究完葉片葉脈的結構后,學生主動提出導管和篩管的的區別,這也是我要重點講解總結的,以及最后提到為何人們去公園采摘蓮葉會影響到藕的產量時,學生積極回答,首尾呼應。但通過教學,我也有一些反思:首先在同學們的小組合作學習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說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的時候怎樣選好合作學習的切入點,在哪個環節適合點撥提示小組討論討論內容。怎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都是我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