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明朝的統治【學習目標】1.知道元朝滅亡、明朝建立的相關史實,識記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知道明朝經濟的發展。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響。3.理解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原因和影響,認識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重點難點】重點: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難點:八股取士的消極影響。鞏固基礎一、明朝建立______年, 稱帝,建立 朝,定都 ,他就是明太祖。二、強化皇權1.措施:(1)地方:取消____________,設立“________”。(2)中央:廢除_______制度和 ,六部直接向________負責。(3)軍事:大都督府分為 ,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 。(4)廠衛制度:為監視官民,朱元璋設立________,________時期成立東廠。2.影響:皇權高度集中, 大為加強。三、科舉變化1.變化:(1)題目必須來自“________”“五經”;(2)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3)格式:答卷由八個部分組成,稱為“ ”。2.影響: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 。四、經濟發展1.農業:引進了原產于 的玉米、________、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手工業:_______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________是全國的制瓷中心。3.商業:出現了有名的 ,如山西的 、安徽的 。合作交流1.面對如此遼闊的疆域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強化皇權?(1)中央:朱元璋為進一步集中權力,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2)地方:取消行省,設立“三司”;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鞏固皇室。(3)軍事: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 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這樣皇帝就直接掌握了軍事大權。(4)特務:把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明成祖時期設立東廠。2.漫畫下的君臣禮請回答:君臣禮的變化你能感受到怎樣的君臣關系?這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發展的主要趨勢是什么?君臣關系:臣子是君主的奴仆。主要趨勢:君主專制(皇權)的不斷強化學以致用1.朱元璋稱帝的地點在應天,即今( )A. 北京 B. 西安 C. 南京 D. 洛陽2.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出生平民,后來參加農民起義不斷壯大實力,最終登上皇位,實現了“從布衣到天子”的逆轉。下列與劉邦稱帝最相似的是( )A.附文帝 B.唐高祖 C.宋太祖 D.明太祖3.穿越時空小明來到明朝,他想拜訪明太祖統治后期的政府衙門,那么他不可能如愿的是 ( )A.丞相府里熱鬧非凡 B.錦衣衛的頭子召見了他C.六部長官接見了他 D.拜訪殿閣大學士4.某班同學在學習《明朝的統治》一課時,準備編寫一個關于朱元璋的歷史課本劇,劇本中不應該出現的是( )定都應天府 B.廢除丞相制度 C.設立“三司” D.成立東廠5.如果你是明朝的一位中榜的考生,你不可能( )A. 熟讀四書五經 B. 在考試卷中發揮自己對朝政的見解C. 會寫作規范 D. 成為聽命于皇帝的官吏6.明朝時商品經濟相當活躍,全國性的商貿城市有( ) A.洛陽和長安 B.開封和臨安C.北京和南京 D.北京和洛陽7.某校歷史興趣小組準備開展以“明朝加強專制統治”為主題的探究活動,下列符合主題的有( )①廢丞相,設三司 ②設置廠衛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設三省六部制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8.下列甲、乙、丙圖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央機構設置的主要情況,其中丙圖反映的朝代是( )A. 秦朝 B. 西漢 C. 唐朝 D. 明朝9.秦朝“焚書坑儒”、明清“八股取士”都是為了( )A. 推崇儒家經典 B. 加強思想控制 C. 完善法律體系 D. 防止人民反抗10.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祖訓”,要求以后子孫做皇帝“并不許立承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處以重刑”。朱元璋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思想 B.發展經濟 C.強化皇權 D.鞏固邊疆11.在中國封建社會,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地位,都十分重視培養和選拔人才,并逐步建立起了一系列的選官制度。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漢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舉后直接授官.充分適應了君子賢人任官以“軌德立化”的思想。——摘編自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材料二 魏晉以來,實行盯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官員大都從各地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生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摘編自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材料三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嚴格規定科舉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明朝科舉還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的規定,要求答卷由八部分組成,稱為“八股文”。——摘編自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1)根據材料一,指出漢武帝選官的主要標準是什么。(2)根據所學知識,指出為改變材料二中的弊端,隋朝時啦了什么樣的選官制度?唐太宗又是怎么完善這一制度的?這一制度的創立有什么意義?(3)根據材料三,指出明朝科舉考試發生了什么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對選官造成了什么樣的負面影響。(4)通過上述材料,指出自西漢到明朝選官方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課堂小結】(廠衛特務機構農業、手工業、商業廢丞相和中書省吏 戶禮兵刑工八股取士廢行中書省都指揮使司按察使司布政使司皇帝監察地方中央經濟文化)學以致用1-5:CDADB ; 6-10:CDDBC ;11.(1)標準:品行(答孝廉、品德也可)。(2)制度:科舉制;措施:增加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意義:是中國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田,使有才學的人能夠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3)變化;實行八股取士(答必須考“四書’“五經”,答卷分為死板的八個部分也可。)影響:脫離實際,禁錮思想;選出的人都是皇帝意旨的順從者。(4)方式變化:由推舉到考試選拔的轉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