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種子萌發的過程》教學設計案例一、教材分析1、本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處理思路地位和作用: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包括三個內容:種子的結構、種子萌發所需要的外界條件和種子萌發的過程。這三個知識都很重要,通過對種子結構的學習和種子萌發過程的觀察,明確綠色開花植物的一生皆源于種子,為后面學習綠色開花植物的根、莖、葉提供了很好的契機。處理思路:教參對《種子萌發的過程》安排了一課時,在處理本節課的教學上我根據自己教學的需要也安排了兩課時,在確定教學內容上打亂了教材上知識呈現順序:第一課時是利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對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進行探究實驗的設計,第二課時是觀察種子的結構,(根據《課程標準》要求降低了難度,因為玉米種子的胚小且子葉不容易觀察,只要讓學生認同綠色開花植物的種子都有種皮和胚且胚是種子的重要結構,是新植物的幼體,以探究實驗中遇到的問題來進行探討,因此只設計對豆類種子的觀察),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的實驗探究結果分析和種子萌發的過程。并且在教學時間上也作了相應的調整,把我定的本節課的第一課時 “利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對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進行探究實驗的設計”安排在本冊書的第二章第二節《探索生命的方法》后面提前教學,這樣處理是從以下幾點來考慮的:(1)、“用舊伏新”上。探究種子萌發所需的外界條件是本冊教材在學完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后第一個科學探究實驗,安排在《探索生命的方法》后一課時學習既是對所學知識----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的應用,又為后面學習種子的結構,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的實驗探究結果分析和種子萌發的過程埋下伏筆;(2)、從地理氣候上。我們地處甘肅省西部,進入9月份溫度就較低,種子萌發需要較長的時間,提前學習讓種子萌發有充足的時間。而且可能學生還能觀察到種子萌發長成植物體的全過程,為這節課的知識點的學習作一個鋪墊。在觀察種子結構時,選取四種豆類種子,讓學生觀察是否和書上的大豆種子結構一樣,通過對不同種子的觀察,認同種子的共有結構是種皮和胚,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趣。在授課過程中,對于問題的提出及探究,需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鼓勵學生挑戰問題,自主探究,合作討論,切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2、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生物課程標準》中對這部分知識的要求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實際情況,基于學生在小學自然課中觀察過種子的外形和感受過種子萌發的過程,因此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1)教學重點:1、描述種子的結構2、探究種子萌發所需要的外界條件(2)教學難點: 描述種子萌發的過程3、課前準備:教師準備:準備浸泡的種子和制作課件學生準備:帶上探究種子萌發所需的外界條件實驗的資料二、目標分析結合本節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特點以及學生已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和學生事先對“種子萌發所需的外界條件”探究,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從知識教學、技能訓練、能力培養、經歷過程和情感價值教育等幾個方面,力求使學生從這節課中不僅學到知識,同時還能提高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生物興趣、勇于探究和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質。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一)知識目標1、描述種子的結構2、根據探究實驗分析種子萌發所需要的外界條件和自身條件3、描述種子萌發的過程(二)能力目標1、通過對種子結構的觀察,學會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2、通過分析種子萌發的條件,繼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三)情感態度目標:1、通過分析種子萌發的條件,初步樹立內因和外因辯證統一的觀點2、通過對種子結構和種子萌發的條件的學習,感悟人生的一點道理三、教學方法分析現代生物教學理論認為生物學習不是一種“授予——吸收”的過程,而是學習者主動的探究活動,教師不應被看成“知識的授予者”而應當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因此,知識和具體方法固然是重要的,而在其教學過程中滲透生物思想,發展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更重要。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是以《教育學》、《心理學》為基準,根據這堂課的實際內容,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的。主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經歷知識獲得的過程,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探究新知的勇氣和能力,因此,本節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究法,而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采用討論法,讓學生各抒己見、互相取長補短,達成共識。本節課采用實物觀察和多媒體輔助教學,自制的CAI課件能夠生動清楚地展示種子的結構,種子萌發的過程和種子萌發所需的條件。四、過程分析(一)過程設計本節課的教學安排是圍繞種子的結構、萌發和萌發的條件展開的。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以知識為載體,培養探究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根據上述的知識結構,我將整堂課分成四個環節:1、新課引入:通過一首詩和一幅動畫來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興趣,為新課埋下伏筆。2、展示當堂目標:讓學生明確自己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有的放矢。3、新課展開: 新課是在學生解剖多種豆類種子的活動中展開的,學生的學習激情也在此時產生,這不僅是讓學生感覺到新穎有趣,更是要培養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主動探索和仔細觀察的能力。而大多知識點的形成(如種子的結構、種子的萌發過程和條件等)都是以“觀察和求知興趣”為主線,學生討論為解決方式,精講點撥為階段小結,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課堂小結的設計在落實本節課知識要求的基礎上,注重挖掘知識的內涵和本質,注重思想方法的提煉,讓學生從較高的層次上認識本節課。設計首先讓學生自己總結,不僅總結這節課的基本知識點,并且鼓勵引導學生總結出這節課用到的,自己掌握的方法、收獲或心得體會,也借以培養學生歸納總結及語言組織能力。(二)教學過程1.創設實例情境,激趣導課用課件上的一首小詩來導入綠色開花植物的一生:“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首詩在贊美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同時,也是對綠色開花植物一生的真實寫照,冬去春來,植物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到枯萎,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它們在完成自己生命歷程的同時,也對其它生物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的地球因為有了植物而顯得更加清爽宜人,更加豐富多彩。從這節課開始起我們就漸漸感受綠色開花植物的一生(課件顯示標題:第五章:綠色植物的一生)(設計思路:這個引例以課件的形式展示學生熟悉的古詩,很自然地導入本單元的標題,引發興趣。)綠色開花植物是由六大器官構成的,(提問學生:哪六大器官?學生齊聲回答),那我們先來感受它的哪一個器官呢?請大家看下面的錄相(播放種子萌發過程錄相),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種子的萌發,(課件出示標題:第一節:種子的萌發)(設計思路:通過展示種子萌發過程錄相,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趣。)2、用課件展示當堂學習目標(用課件展示教學目標,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3、新課展開(一)、認識種子(課前發放浸泡好的四種豆類種子)(設計思路:通過對不同種子的觀察,認同種子的共有結構是種皮和胚,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趣。)1、指導學生觀察:小組由外到內觀察:對照課本圖5-1,辨認種子的結構(教師巡回指導)2、師生交流出示種子結構課件,讓學生歸納說出:A、種子的各部分結構名稱。認同這些種子的結構和大豆種子的結構相同。B、大豆種子的子葉肥厚,為什么?C、子葉、胚芽、胚根和胚軸組成叫什么?教師小結:1、大豆種子是由兩大部分組成:種皮和胚,主要結構是胚,胚是新植物的幼體2、是不是所有植物的種子都和大豆種子的結構一樣呢?3、出示玉米種子結構課件,對照課件認識玉米種子的結構4、教師引導學生小結:玉米種子和這些豆類種子相同點和不同點(填表)5、所有綠色開花植物的種子和大豆種子的結構基本相同;都有種皮和胚,且胚是新植物的幼體。一粒種子要想萌發首先必須有完整的和有生命力的胚。這是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課件出示)(設計思路:不設計觀察玉米種子,是根據課標要求降低了難度,因為玉米種子的胚小且子葉不容易觀察,只要讓學生認同綠色開花植物的種子都有種皮和胚且胚是種子的重要結構,是新植物的幼體)導言:如果這顆種子具有了完整的和有生命力的胚,是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能萌發呢?導入到第二個目標的學習(二)、種子萌發所需要的外界條件1、各組派代表介紹本組的實驗方案、記錄過程和得出的結論2、教師引導學生評價各組方案中的精彩之處和不足之處3、引導學生分析:提供種子萌發所需的外界條件而種子不萌發的原因,從而建立外因和內因的辨證關系。4、最后用課件展示結論:種子萌發所需的外界條件是充足的水份,適宜的溫度和空氣(教學設計:通過課前分組設計實驗并進行探究、課上展示等活動開拓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挖掘知識的內涵從而建立種子萌發外因和內因的辨證關系)導言:種子具有完整生命力的胚,在適宜的外界條件下就能萌發成一株新的植物體,導入到第三個目標的學習(三)、種子萌發的過程1、讓學生大膽猜測植物的根莖葉分別是由種子的什么結構發育來的?2、出示大豆種子萌發過程的課件,看看你的猜測對不對?(教學設計:讓學生先猜測再去看錄相,做到有的放矢,借助錄相把教材中抽象內容形象化,并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歸納能力,使教材難點內容變得簡單化)(課件出示小結)(四)、引導學生小結1、讓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新的認識 你有什么體會 (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各抒己見,互相取長補短)2、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共同小結(課件展示知識結構圖)(1)、種子共有的結構:種皮和胚,胚是種子的重要結構,是新植物的幼體。(2)、種子萌發必需滿足的自身條件和所需的外界條件。(3)、種子萌發的過程:胚根、胚軸、胚芽和子葉在種子萌發時各起的作用。(4)、把學生比喻成種子,讓學生悟出做人的道理。(教學設計:通過對知識的小結加深學生對本節知識的鞏固,把學生比喻成種子達到育人的道理)教學感悟: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古詩、錄相、觀察實物等環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引入一首古詩和錄相,激發興趣,為新課埋下伏筆。2、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蘇教版靈活性的優勢,根據地域條件的不同對教學進行合適的調整,既是對所學知識----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的鞏固,又為這節課學習種子的結構,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的實驗探究結果分析和種子萌發的過程埋下伏筆,教學中始終以學生在探究實驗中遇到的探究問題為主線層層學習,在學生已有的問題上進行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在教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教學生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結束新課時教師不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