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種子萌發的條件》教學設計一、教學設計思想綠色植物對生物圈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綠色植物通過它的生命活動直接或間接地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對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環發揮著重要作用。綠色植物分布廣泛,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十分密切。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植物的生存需要陽光、水、空氣和無機鹽等條件;綠色開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萌發、生長、開花、結果與死亡等階段;綠色開花植物是人類種植栽培的主要對象,課堂中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如“種子萌發條件”的探究活動,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在實驗中收獲成功的快樂。二、教學目標獲得生物學中有關種子萌發的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初步具有生物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嘗試設計探究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學習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學習方法。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培養實事求是的認知態度和勇于探索新知的品質。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并為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基礎。三、學情分析這一小節是在八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生物知識基礎上進行學習,我校的學生來自于農村和城鎮邊緣,生活里多有種植經濟作物的經驗,學生天性比較好動和大膽,加上內容是自己比較熟悉的,上新課時使用觀看實物、圖片、分析資料、討論設計探究方案等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理論和生活知識結合起來,在動手實驗探究時能從多個方面去探究,滿足未知欲和探索欲,收獲新知識。四、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說出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實驗和分析實驗現象,分析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來之不易,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五、教學策略:采取觀察和討論的教學方法六、教學重難點重點:描述種子萌發的條件難點:學習種子萌發需要外界條件的原因。課前準備課件:種子萌發的條件.ppt視頻:種子的萌發過程實驗材料:紗布、餐巾紙、塑料小勺、厚紙片、黑塑料袋、清水、解剖針、碘液、浸泡過的玉米和綠豆種子、錐形瓶、培養皿、解剖刀、標簽紙、冰箱、透明膠帶要求學生們在一周前就要動手準備實驗并在上課時就能分工討論分析公布結果。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工具與資源 活動時長故事引入:種子的力—頭蓋骨閉合得很好,但在頭蓋骨中塞滿種子,控制好溫度和濕度,頭蓋骨被完整分開。那么種子在萌發時到底有什么變化?需要控制怎樣的外界條件呢? 自習課本內容,討論。學生代表上臺,展示自己小組總結出的內容,并提出自己的見解。 視頻:種子的萌發過程 五分鐘讓學生代表上臺分析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教師進行相關的實驗細節點評 小組代表上臺:用實物投影展示種子的各部分結構;展示探究實驗的裝置設計,并分析哪一組種子會萌發。 展示教師提前準備好的相關圖片,分別是實驗種子各時間段的圖片。 十分鐘實驗材料: 十五分鐘如果我們了解了種子萌發的相關知識,那么在生活中我們怎么讓種子發芽呢?小組活動:家庭發綠豆芽的裝置設計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設計好后,讓小組代表上臺選取實驗材料,組裝實驗裝置完成設計活動,并讓學生代表上臺展示。 綠豆種子、紗布、餐巾紙、塑料小勺、厚紙片、黑塑料袋、清水、其他生物儀器表達交流 點評 學生代表總結收獲 五分鐘板書作業: 提出兩組探究實驗:要求各個小組可以選擇一個實驗進行探究種子的萌發的內部條件重新設計一個有關于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的實驗 各小組討論并選擇實驗材料實驗材料:錐形瓶、清水、餐巾紙、培養皿、塑料小勺、解剖刀、綠豆種子、黑塑料袋、冰箱、標簽紙、透明膠帶 課后完成教學反思 本節教材內容中知識方面的要求是突出表現在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安排了多個學生活動,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是一門科學課,而科學課不能是教師“講科學”,學生“學科學”,而應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去“做科學”,教學中應設置問題串,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讓學生清楚在實驗中觀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確每步實驗操作的目的。教學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抓住每個學生的“眼球”和思想,組織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學有所得,是本節教學中最難駕馭的。學生們在小學的常識課堂和日常的生活常識中都已經對種子比較了解,其實這節課就是讓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相互合作,學習有關的生物常識,學生們的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好奇心和自我表現能力都很旺盛,語言表達和交流合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本堂課的實踐探究的難度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來說并不是難題,都能比較好的完成了。PAGE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