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21世紀教育網精品教學課件青 冢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匈奴鷹形金冠飾從以上材料中可以獲得匈奴的哪些生產生活信息?匈奴的興起(匈奴)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 ——《史記》刺猬金飾匈奴人生活想象圖匈奴族概況:生活在蒙古草原生產:畜牧業為主;冶鑄業有所發展(金屬飾品、鐵器)生活:游牧民族(逐水草遷徙,機動性強)戰國時期匈奴的興起秦朝匈奴的興起mò dú冒 頓秦漢之際匈奴族杰出的首領匈奴的興起3、冒頓統一蒙古草原對匈奴族的發展有何影響 2、冒頓為什么能統一蒙古草原 1、你認為冒頓最大的貢獻是什么 冒頓鳴鏑射馬圖思考并回答:匈奴首領單于的金頭飾匈奴族的生產迅速發展匈奴的興起“清晨,我們騎著馬從定居點出發去放牧。我們最主要的產業是冶鑄業,我們的武器都是些鋒利的青銅器。我們不會農耕,漢朝人為我們生產, 明天我們將去掠奪更多的財富。”匈奴的興起西漢的疆域漢朝與匈奴的和戰閱讀課本P78-79的內容,小組討論并完成下列的表格時期 漢與匈奴的關系(漢對匈采取的政策) 史實西漢初期漢武帝時期漢元帝時期東漢時期時期 漢與匈奴的關系 史實西漢初期漢武帝時期漢元帝時期東漢時期(1)漢武帝時期與西漢初年相比,對匈奴的政策有了什么變化?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國力強盛是關鍵!和和派竇固、竇憲反擊北匈奴戰呼韓邪單于入朝請求和親,王昭君自請前往派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戰和親;送給匈奴大量谷物和紡織品,開放邊境市場,進行貿易西漢和匈奴戰爭示意圖公元前127年,派衛青率四萬大軍出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漢武帝時大破匈奴衛青開啟了漢對匈戰爭的新篇章,七戰七捷。用兵敢于深入 ,作戰常奮勇爭先。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北擊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霍去病一生四次領兵出擊匈奴,均大獲全勝而回,殲滅匈奴11萬多人,降服匈奴4萬余眾,開河西、酒泉之地.受封冠軍侯,與衛青被稱為帝國雙璧,并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去世時年僅24歲。西漢和匈奴戰爭示意圖漠北戰役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大敗,無力再與西漢對抗漢武帝時大破匈奴漢元帝時昭君出塞時間人物公元前1世紀中期呼韓邪(yé)單于漢元帝王昭君自主學習漢元帝賞給昭君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并親自送出長安十余里。王昭君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 。到匈奴后,王昭君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漢元帝認為這次政治聯姻可使“邊陲長無兵革之事”,特意把年號改為“竟寧”,意即邊境安寧之意。(昭君和親后)“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亡(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史記》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漢書》昭君出塞意義:使邊境安定,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西漢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單于和親”瓦當昭君出塞有何意義?時期 漢與匈奴的關系 史實西漢初期 和 和親;送給匈奴大量谷物和紡織品,開放邊境市場,進行貿易漢武帝時期 戰 派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元帝時期 和 呼韓邪單于入朝請求和親,王昭君自請前往東漢時期 戰 派竇固、竇憲反擊北匈奴(2)西漢初期的“和親”與漢元帝時的“和親”有何不同?(提示: 可以從當時的國力對比、目的(主動和被動)、所起的效果幾方面考慮)漢初和親與漢元帝和親的比較漢初和親 昭君出塞國力對比主動或被動、目的性質、效果漢弱匈強漢強匈弱漢主動、被迫“和親”;希望能阻止匈奴南下掠奪匈奴主動提出“和親”;希望恢復漢匈之間的友好關系這是屈辱性的和親。匈奴依然年年揮師南下,經常威脅黃河流域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這是雙方平等的和親。漢匈邊境安定了較長的一段時間。昭君出塞、胡漢和親是民族文化互補融合的歷史案例,是實現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維護國家統一的經典。這一事例告訴我們:人類完全可以更加明智、更加和平地解決爭端。知識小結:冒頓統一北邊疆,迫使漢初和親忙。大將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震四方。漢匈和同為一家,昭君出塞美名揚。青冢墓碑語:“一身歸溯漠,數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拓展提升“衛霍” 指的是誰?你同意詩中對王昭君的評價嗎?為什么?課后思考:1、對于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爭,有人說是失敗之舉,因為它耗盡了西漢的財富,增加了人民的負擔;也有人認為是英明之舉,因為它鞏固了西漢的疆域。你的看法是什麼?2、在與匈奴關系的主要事例中,你最支持哪一種做法?請說明理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j12183七年級歷史優質課展示上冊《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人教版_黃老師.flv 七年級歷史優質課展示上冊《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人教版_黃老師.ppt 出塞曲.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