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年高考歷史復習專題練習 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和發展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希臘文明的搖籃1.城邦制度:原因,希臘獨特的 地理環境 。特點, 小國寡民 和 獨立自主 。2.公民: 凡父母祖籍均屬于本城邦、擁有一定財產、能自備武裝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資格。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1.梭倫改革(時間 前六世紀初 )內容:按 財產多寡 劃分公民等級, 公民大會 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建立 四百人議事會 ,建立 公民陪審法庭 ,廢除 債務奴隸制 。作用:動搖 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 ,保障 公民的民主權利 ,為雅典民主政治 奠定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時間 前六世紀末 )內容:建立 十個地區部落 ,設立 五百人議事會 ,成立 十將軍委員會 ,擴大 公民大會的權利 。作用:基本鏟除 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 ,雅典民主政治 確立起來 。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1.公元前5世紀,在 伯里克利 擔任首席將軍時期,雅典民主發展到頂峰,進入“黃金時代”。2.伯利克里改革內容:所有男性公民可擔任幾乎一切職務,五百人議事會 的職能進一步擴大, 公民陪審法庭 成為最高 司法監察 機關。伯利克里為 鼓勵公民積極參政 ,向擔任公職的公民發放工資。為吸引觀賞戲劇,發放 “觀劇津貼” 。3.雅典民主的評價局限性:僅限于 男性公民(婦女、外邦人、廣大奴隸除外)實質是 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少數人的民主 。積極性:為近現代西方 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對雅典 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消極性:只是 小國寡民 的產物。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十二銅表法》1.公元前5世紀,在 貴族與平民 的斗爭中,羅馬制定《十二銅表法》,標志 羅馬成文法的 誕生。羅馬法的發展和完善萬民法原因: 公民法 的狹隘性,帝國擴張的需要,經濟發展的要求。時間: 3世紀定義:適用于 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2. 6 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 查士丁尼 ,將羅馬法系統化、法典化,編匯成 《民法大全》 ,標志 羅馬法體系 最終完成。羅馬法的作用及影響1.對羅馬帝國:羅馬法是羅馬統治的有力支柱,為國家提供 法律依據 ,穩定了 社會秩序 ,保護了 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它保護 私有財產 ,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 調整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糾紛 ,緩解 社會矛盾 。但其實質仍是維護 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和壓迫 。2.對世界: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 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 ,對近代 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重要影響。羅馬法還成為資產階級反對 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展 的有力武器。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于 1640 年。 1688 年,英國議會邀請瑪麗和威廉共同統治英國,因這是一次 不流血 的政變,歷史上稱 “光榮革命” 。議會權力的確立1《權利法案》1689 年,議會頒布《權利法案》。旨在 限制王權 。《權利法案》限制了 國王的權利 ,保證了 一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力 ,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權力,國王逐漸處于 “統而不治” 地位,標志英國 君主立憲制 確立起來。2. 代議制定義:議會由 選舉產生 的議員組成,代表 選民 行使國家權力。作用:資產階級實行 集體統治 ,防止 專制獨裁 , 和平 方式解決利益糾紛。議會改革背景: 工業革命 以后,工業資產階級興起。時間: 1832年意義: 工業資產階級 獲得更多議會議席,為 工業資本主義 的發展提供保障。責任制內閣的形成1.形成: 1721 年,開始形成。 沃爾波爾 成為第一任內閣首相。2.構成和職能:責任制內閣由 國王 議會 首相 閣僚 組成。內閣首腦是 首相 ,產生方式是 議會下院多數黨的領袖 ,由 國王 任命,對議會 負責,掌握 行政 權,有權 提名內閣成員 ,有權 決定國家的重要政策 。內閣對 議會 負責。議會對內閣進行 制約 。國王處于 “統而不治” 地位,是國家 元首 ,是 國家統一 的象征。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獨立之初的嚴峻形勢1.美國獨立前是 英 屬 13 個殖民地,美國誕生于 1776 年。2.獨立之初的美國政體是一個松散的 邦聯 。地方權力大過中央,影響美國 資本主義政治經濟 的發展。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必須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美國1787年憲法及評價背景:1776年,美國獨立后是一個松散的邦聯,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1787年,各州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內容:①規定美國是一個 聯邦制 國家,聯邦權力高過各州權力。各州在不違背憲法的 前提下,有一定自治權,中央權力和地方分權相結合,有利于 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實行三權分立,把 國家權力 分為 立法、行政、司法 三部分。立法權由國會 掌握,總統掌握 行政權 ,是 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總司令 ; 最高法院 掌握司法權,對法律擁有最高司法解釋權。三者獨立平等,相互 制約 ,防止專制 出現,體現了 三權分立原則 。2.評價:①積極性:1787年憲法是 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強調 加強國家權力 , 突出 “分權與制衡” 原則,避免權力過于集中,體現一定民主精神。②局限性:承認 奴隸制度 的合法性,不承認 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平等的 權利。3. 1789 年,美國第一次總統選舉, 華盛頓 當選為第一任總統,也開創了總統任期不超 兩 屆的先例。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1.形成: 19世紀 中期, 民主黨 和 共和黨 對峙局面形成。2.特色: 兩黨 對壘, 輪流 執政。3.實質:都是 資產階級 政黨。專題五: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發展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 (前5-前4世紀)一、人是萬物的尺度1、西方人文主義思想起源背景(1)古希臘奴隸制工商業經濟繁榮,文化迅速發展;(2)民主政治達到頂峰;(3)人的地位的提高(民主政治制度和每個公民參與政治意識的加強,使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2、智者學派(1)代表人物普羅泰格拉(2)以人和人類社會為探索的主題(3)強調人的價值,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4)評價:1)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樹立人的尊嚴和權威。體現了希臘文化人文主義的本質。2)制度、法律、道德約束力是相對的,忽視道德。二、 “美德即知識”1、蘇格拉底的思想(1)產生背景:1)智者學派重視人的作用,但忽視道德;2)雅典世風日下,道德淪喪。(2)目的:重建道德價值觀,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3)思想:1)“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2)“美德即知識”(知德合一)3)善是人的內在靈魂,認識自己,教育對美德同樣重要。(4)評價:1)是人類精神覺醒的重要表現;2)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孔子與蘇格拉底主張的異同相同:(1)都關注人,肯定人的價值。(2)重視道德、知識和教育。不同:(1)內容:孔子提出“仁”的學說,體現民本思想;蘇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識”,體現人文主義思想。(2)目的和影響:孔子從君主統治出發,強調尊卑,壓制人的個性發展。蘇格拉底強調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權利和責任,突顯人的自由、平等,有利于個性發展。三、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進一步發展了人文主義思想1、柏拉圖:《理想國》根據智慧和品德而非按照出身分工;鼓勵獨立理性思考,為理性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亞里斯多德:是古代希臘最博學的人。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古希臘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1)促進古希臘文化科學的發展;(2)為近代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一、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14、15世紀 )1、原因和條件(1)位置:意大利處于地中海航運中心(2)政治: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工商業城市 鼓勵發展工商業的政策(3)經濟:生產力發展,商品市場形成2、影響:新興資產階級形成,他們要求思想變革。二、文藝復興(14、15、16世紀)1、文藝復興為什么首先在意大利興起?(1)經濟:意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形成資產階級。(2)政治:天主教會束縛人和人性,阻礙資本主義發展。(3)文化:意大利擁有古希臘羅馬文化遺存2、實質:表面上是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實質是歐洲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的興起。3、核心: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鼓勵致富和冒險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學,追求知識。宗教蒙昧主義 以神為中心 禁欲和來世 等級觀念 蒙昧主義人文主義 以人為中心 現世的享受 自由平等 理性和科學4、重要成就(1)文學三杰:薄伽丘《十日談》,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學問”代替“以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2)藝術:達·芬奇(3)16世紀以后,文藝復興從意大利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5、影響:解放思想,推動文化和科學的發展。三、宗教改革(16世紀)1、社會背景(1)經濟:資本主義的萌芽,形成資產階級。(2)政治:天主教會精神禁錮和掠奪財富,阻礙資本主義發展。(3)文化:文藝復興運動倡導人文主義,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導火線:德意志被稱為“教皇的奶牛”,教皇出售贖罪券2、德意志宗教改革1517年,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揭開宗教改革序幕(1)因信稱義,信仰即可得救。(2)基督徒有閱讀和解釋《圣經》的權利。3、宗教改革的成果(1)形成不受羅馬教皇控制的新教(路德派,加爾文派,英國國教)(2) 簡化宗教儀式,否定羅馬教皇權威,國家權力高于教會。4、宗教改革影響(1)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和發展。(2)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比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異同點相同點(1)時代背景:都是在西歐封建制度衰亡、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和發展時期;(2)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質,把矛頭對準了天主教會,體現人文主義精神;(3)兩者都向古代文化尋求和吸取養料,人文主義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馬丁·路德借助了《圣經》中的原始教義。不同點(1)在信仰與宗教寬容的問題上:文藝復興是思想、信仰自由的運動;宗教改革形成的各種新教派,幾乎都以另一個權威來取代教皇的權威。(2)文藝復興主要表現在思想領域;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現為一場政治運動,群眾基礎也更為廣泛。四、啟蒙運動(17一18世紀)(一)理性時代的到來1、啟蒙運動發生的背景(1)17、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廣泛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壓迫。(2)自然科學的重大進展。(3)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解放人們思想。2、啟蒙運動發展:英國出現早期啟蒙思想(洛克分權學說),18世紀在法國進入高潮。3、啟蒙運動核心:理性――人自己思考,運用自己的智力去認識、判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4、內容:以理性為核心,反對專制主義和教權主義,構建民主和科學時代。提倡科學、自由、平等。理論: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民主、自由、平等,三權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性質:西方資產階級反封建專制的思想文化運動。(二)法國啟蒙思想1、法國為什么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1)經濟:18世紀的法國資本主義的工場手工業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加強;(可能性)(2)政治:法國的專制制度達到頂峰,社會矛盾激化(必要性)(3)科學依據:近代科學興起;(4)思想實踐:英國啟蒙思想、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啟發2、啟蒙思想家1)啟蒙運動領袖伏爾泰 代表作《哲學通論》和《路易十四時代》。(1)猛烈抨擊天主教會,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3)提倡“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孟德斯鳩 著作《論法的精神》(1)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三權分立學說。立法權(議會);行政權(國王);司法權(法院)(2)法律應當是理性的體現。意義 “三權分立”的學說,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3)盧梭是啟蒙思想家中最為激進的民主主義者 代表作《社會契約論 》(1)社會契約論,天賦人權、人民主權和人民革命權利(2)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三)啟蒙運動的擴展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對啟蒙運動作了經典總結(1)認為啟蒙運動的核心就是理性。(2)強調人的重要性,人非工具。(3)人民主權,天賦人權,但要自律和受法律限制。(四)啟蒙運動的影響(1)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2)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動員。(3)極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4)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點?相同(1)原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2)性質: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3)內容:貫穿人文主義精神;(4)影響:促進思想解放和科學文化發展,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作了思想準備。不同背景:(1)文藝復興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物(2)啟蒙運動是資本主義發展、自然科學重大進展的結果內容:(1)文藝復興提倡人和“人性”,旨在擺脫天主教神學的束縛,強調追求現世的幸福。(2)啟蒙運動高舉“理性”的旗幟,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和教權主義,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建立民主法制社會。方式:(1)文藝復興的許多思想家借助宗教的外衣;(2)啟蒙運動拋開宗教的“外衣”。影響:(1)文藝復興推動科學事業的發展;推動了歐洲宗教改革;(2)啟蒙思想為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政治構想,啟導了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資產階級革命的浪潮。歐洲資本主義思想文明文藝復興 宗教改革 啟蒙運動時間 14-16世紀 16世紀 17-18世紀中心 意大利 德意志 法國矛頭 天主教神學世界觀、宗教蒙昧主義 羅馬天主教會 封建專制制度、教權主義和貴族特權形式 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 宗教異端、挑戰教皇權威 公開批判核心 人文主義 因信稱義 理性主義領域 文學、藝術、科學 宗教 政治、經濟、文化等影響 思想解放、文化科學發展,宗教改革和資本主義發展 新教派和民族教會、思想解放、資本主義發展。 思想解放、革命動員、政治構想、科技進步、影響世界。明清之際的民主思想與歐洲啟蒙思想之比較明清之際民主思想(16、17) 歐洲啟蒙思想(17、18)原因 1、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沒有形成資產階級力量;2、封建專制制度空前強化。 1、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2、進入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階段,封建統治風雨飄搖。3、自然科學重大進展,近代科學形成。內容 1、抨擊君主專制,提出民主思想;2、提出“工商皆本”,倡導經世致用。 1、以理性為核心,批判封建專制制度,構建民主和科學時代。2、為資本主義提出政治制度構想: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自由、民主、平等,三權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影響 沖擊封建制度,但沒能動搖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1、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2、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動員。3、極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4、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專題六: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市場的發展新航路開辟的原因:a 宗教原因:傳播天主教b 社會原因:對黃金的狂熱追求——“尋金熱”c 經濟原因: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d 商業危機:奧斯曼土耳其占領傳統上路(直接)e 思想原因:人文主義提倡冒險進取的精神過程:人物 國別 航路 支持者迪亞士 葡萄牙 歐洲——好望角 葡萄牙哥倫布 意大利 歐洲——美洲 西班牙達伽馬 葡萄牙 歐洲——印度 葡萄牙麥哲倫 葡萄牙 環球世界 西班牙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a 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的形成b 商路和貿易中心發生變化c 西歐國家進行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d 加速西歐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商業革命: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形成a 貿易范圍擴大歐洲(同亞洲、非洲+美洲)b 貿易數量和種類增加c 商業經營方式d 商業中心的轉移(由地中海地區移到大西洋沿岸地區)價格革命:財富大量流入西歐,加速西歐封建制度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這一變化荷蘭的殖民擴張:興起的條件a 優越的地理位置b 經商和從事手工業的傳統,較早的資本主義萌芽c 新航路開辟后,商業革命的受益者。d 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贏得獨立。在非洲,亞洲,美洲等地殖民,建立以阿姆斯特丹為中心的殖民地英國成為最大殖民帝國的三大步驟:a 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走上殖民擴張道路b 三次英荷戰爭c 英法七年戰爭殖民主義的罪惡:a 野蠻掠奪b 殘酷屠殺c 販賣黑奴d 壟斷貿易殖民擴張與掠奪是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對亞非拉,a 西方列強采取了種族滅絕、販賣黑奴、野蠻掠奪、控制貿易等非人道的殖民方式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b 另一方面,也客觀上使亞非拉地區吸取了西方先進的文明,促進了發展。對歐洲,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在歐洲轉化為資本,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對世界,客觀上加強了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聯系,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進一步拓展英國率先開展工業革命的原因:a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政治保障b 海外殖民和掠奪 ---資金、海外市場c 圈地運動 ---勞動力、國內市場d 手工工場的發展---技術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珍妮機的出現標志著開始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標志著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出現工廠工業革命的結果:a 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兩大階級b 進一步開拓世界市場(中國)c 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d 城市化進程加快e 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國家,法美其次f 造成污染工業革命的影響:a 生產力:極大提高社會生產力,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b 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取代手工工場c 生活方式:城市化進程加快d 社會關系:兩大對立階級形成e 社會意識: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產生f 加速殖民擴張,促成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 (19世紀中后期)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由于工業革命,加大了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交通運輸條件更加優越,經濟和軍事條件更加完備世界市場的基本形式:政治上: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經濟上:推銷工業品,收購原材料特點:以歐美資產主義世界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形成影響:客觀上,傳播先進思想和生產方式,改變世界面貌;主觀上,資本主義國家攫取利益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發展的原因:a 科學家的探索b 科學研究成果應用于生產帶來生產力的飛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國家:德國和美國基本史實:a 電力的廣泛使用(顯著成就)b 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和使用c 化學工業的發展d 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影響:a 生產力迅速發展,誕生了一系列新興工業b 工業結構變化:重化工業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分c 生產關系變化:壟斷組織的出現壟斷:a 出現部門:新興工業和鋼鐵工業b 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c 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大大加強了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a 資本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狂潮;b 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c 以歐美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確立;e 世界貿易額的增長f 國際分工明顯世界市場和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世界市場進一步完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成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