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日出東方 中共一大 五四運動上海 北京 開國大典天安門南昌起義 南昌 西柏坡 中共七大 進京趕考井岡山革命井岡山 延安 敵后戰場根據地建立 燈塔指引總后方瑞金 遵義星火燎原長征 遵義會議 力挽狂瀾1956.9.中共八大 1956年春,作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 雙百方針。1953年,農業合作化,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土地公有。 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后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1950.10.- 1950-1952年底1949.9. 1949.10. 1953.7. 1953-1957(土地私有) 1953-1956年底① 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 ① 農業② 《共同綱領》作為臨 土地改革 一五 ② 手工業時憲法 ① 農民土地所有制 計劃 ③ 資本主義③ 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 ② 《中華人民共和 工商業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 國土地改革法》政治協商制度。④ 1982年,中共十二大,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得到鞏固。十六字方針:長期共 ② 新中國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存,互相監督,肝膽 ③ 農業等其他它行業的大力支持。相照,榮辱與共。 ④ 蘇聯的援助。⑤ 新中國科技發展迅速。⑥ 中國人民艱苦奮斗的精神。1973年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極左思潮著手調整國民經濟,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對國民經濟進行全面整頓。以上兩次調整均使工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①一大二公:規模大,公 農業總產值出現較大的增長。有化程度高;②實行供給制和工資制相結合的分配制度;③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生活集體化;④強調公社生活自給、取締集市貿易和家庭副業。 →改革開放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1957 1958 1959-1961 1960 1966-1976 1978.12.18-22.八字方針 文化大革命 ① 1977年恢復高考② 關于真理問題的① 調整、充實、鞏 討論固、提高; ③ 1978年十一屆三② 1962年經濟好轉。 1969年 中全會知青大規模下鄉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即“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群眾要求改變中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 1.19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提出,“左”傾思想嚴重影響了中國經但是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濟建設。同時也對中國其他方面產生影響。如放開了剛通過不久的戶籍限制,城市化出現不良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開始出現“教育大革命”,高校數目、高校招生人數、在校學生數量增加。2.1959-1961年發生了三年經濟困難。3.1960年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調整經濟,1962年,經濟基本得到恢復。4.大量在大躍進期間進入城市的農村人口又回到農村,城市化水平出現良性下降。高等教育的發展也出現調整,高等教育事業進入穩定發展的軌道。半殖民地半 新民主主 社會主義社會封建社會 義社會 (初級階段)鴉片戰爭 新中國成立 三大改造 文革開始 文革結束 十一屆三中全會1840年 1949年 1956年 1966年 1976年 1978年推翻了帝國主義、 生產資料私有制向 1.鴉片戰爭前,中國享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封建主義和官僚資 社會主義公有制轉 2.關稅自主權的喪失:《南京條約》《黃埔條約》《望廈條約》中國失去了自主調整稅率本主義的統治。 變,社會主義基本 的權力;中國國境關稅的海關大權長期把持在外國人手中。【清政府對關稅、司法等主權制度初步確立。 認識不清,甚至認為司法主權不過是讓夷人管理夷人,可以減少爭端】3.收回關稅主權的過程:(1)國民大革命時期,共產黨和國民黨都提出過收回關稅主權的主張。(2)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宣布關稅自主,公布《進口稅暫行條例》。(3)1928年,改訂新約運動:《中美關稅條約》,又陸續同意大利、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家簽訂新的關稅條約;1930年《中日關稅協定》。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4)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原因 突破①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需要; ① 改革開放后,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國② 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需要; 企改革。③ 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 ②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④ 戰爭年代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影響;⑤ 對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傳統理解。 制改革的目標。③ 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目標初步達成。時間1956 消極作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計劃經濟體制弊端日益暴露,阻礙了經濟的健康發展。特點 積極作用① 在集中統一的原則下,強調中央和地 ① 有助于短期內醫治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經濟惡方兩個積極性的結合。 性波動,順利渡過經濟困難時期。② 以計劃管理為主,同時重視市場管理。 ② 有利于保障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重點建設上,③ 比較注重宏調控,綜合平衡。 奠定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的物質弎。“大躍進”的消極影響:①對自然環境:各地用土辦法煉鐵、煉鋼、毀掉不少山林,造成森林覆蓋率下降、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等一系列嚴重后果;②對國民經濟: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盛行,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經我國社會經濟造成重大損失;③對人民思想:造成人們急于求成、急躁冒進,浮躁、浮夸風、假話盛行。第一屆人大54憲法1947 1954 1955 1958 1965內蒙古自治區臺灣可保留自己的軍隊香港 澳門 臺灣1997年回歸 1999年回歸 堅持反對“臺獨”,擁護祖國統一。設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 (港人治港,澳人治澳)。民族自治區VS特別行政區政治主觀夸大階級斗爭的嚴重性,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錯誤發動了“文化大革命”,民主與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忽視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過分追求經 教育濟建設的速度和僅有化程度,錯誤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 政治運動嚴重沖擊了教育的正常發1959-1961年嚴重的經濟困難。 展,甚至廢止了高考缺席,導致國民素質嚴重下降。外交 學術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執行所謂“革命外交”, 將學術問題當作政治問題批判,破壞了“雙百”以意識形態為主,惡化了我國的外交環境,形成了 方針的貫徹執行。20世紀60年代中美、中蘇關系全面惡化的局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