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學習目標】1.知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明、應用和外傳。2.了解宋元時期我國中外交通的概況。3.理解宋元時期我國出現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分析宋元時期交通發達的原因及影響。【重點難點】1.重點:了解四大發明及其影響。2.難點:了解宋元時期對外交往的基本史實。鞏固基礎一、印刷術1.雕版印刷術: 時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發展。2.活字印刷術:由 時的匠人 發明的。二、 指南針1.司南:戰國時人們利用天然磁鐵做成 ,稱為“__________”。2.創制:北宋時期,人們把帶有磁性的鋼針安置在有度數的盤中,就制成了 。3.應用:________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 。4.影響:大大促進了世界 技術的發展。三、 火藥1.應用: ,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 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軍事。2.影響: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 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 。四、交通1.陸路:古代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在宋元時期成為通往 的交通要道。2.海路:海上交通發達, 繁榮, 時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3.作用: ,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合作交流1.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有什么歷史意義?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加上造紙術,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出現,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指南針的發明,促進了航海事業和世界貿易的發展;火藥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2.宋朝海外貿易及海上絲綢之路發達的原因是什么?(1)宋朝農業和手工業發達,為海外貿易發展奠定物質基礎。(2)宋朝與西方陸路交通受到阻礙,促使通過海路與外國發展貿易關系。(3)宋朝有發達的造船業航海技術,除使用指南針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風、氣象的規律,能夠進行遠洋航行。(4)宋朝政府實行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調動了中外商人的積極性。學以致用1.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發展和傳播,對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人們把印刷術稱為“文明之母”。世界上活字印刷術的首創者是北宋的( )A.賈思勰 B.蔡倫 C.王禎 D.畢昇2.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此記載與下列有關的發明是A.造紙術 B.火藥 C.活字印刷術 D.指南針3.《中國詩詞大會》嘉賓王立群教授在談到李白與蘇軾說,技術優勢是宋代詩人群體的學問勝于唐代的重要原因。這里的“技術優勢”指的是A.意市夜市興盛 B.印刷術的發展C.經濟重心南移 D.民族政權并立4.中國人在傳統節日、婚禮、慶典、廟會等場合,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對下圖所示的燃放物使用得特別多,在中國古代,對這種燃放物的生產起了直接促進作用的是①造紙術發明 ②印刷術發明 ③指南針發明 ④火藥發明。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5.培根說:“這三種東西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狀態,第一種是在文學上,第二種是在戰爭上,第三種是在航海上。”這里的“第三種”是指( )A. 指南針 B. 造紙術 C. 印刷術 D. 火藥6.美國學者羅茲·墨菲在《亞洲史》中說道:“在許多方面,宋朝在中國都是個最令人激動的時代,它統轄著一個前所未見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選項中不屬于宋朝“創新和文化繁盛”表現的是( )A.活字印刷術 B.“交子” C.指南針 D.造紙術7.下列我國古代發明中,直接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的有( )①造紙術 ②印刷術 ③火藥 ④指南針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8.培根說過,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曾改變了整個世界。下列說法對“改變了整個世界”這句話理解最恰當的是( )A.確立了中國文明古國地位 B.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興起C.推動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D.促使西歐步入了近代社會9.馬克思談到中國四大發明的歷史作用時,說,“……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______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______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______卻變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創造精神發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推動力。”橫線上依次應填入的是A.火藥、指南針、印刷術 B.印刷術、指南針、火藥C.指南針、火藥、印刷術 D.火藥、印刷術、指南針10.英國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讓我選擇,我愿意生活在中國的宋朝。”學者余秋雨也說:“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宋朝令史學家和學者向往的主要原因有:①燦爛的科學技術 ②發達的社會經濟③豐富的文化生活 ④包容的開放意識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11.通過交往,不同特色的經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材料一圖片展示的是歷史上著名的什么通道?它的開通有什么意義?材料二:(2)材料二是隋朝大運河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材料三:兩漢至唐代,中國的對外交通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入宋以后,特別是南宋,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了。元代又開創了對外交通的新局面,達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極”的地步。——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3)根據材料三,指出中國的對外交通發生了什么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其變化的原因。學以致用1-5:DCBDA ; 6-10:DCDAA ;11.(1)通道:絲綢之路;意義:打通了中西方的交通要道;促進了中西方的友好關系;推動了中西方經濟、貿易、文化交流與發展。(2)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3)變化: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發展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原因: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科技發展,造船工藝進步;政府實行積極的航海貿易政策等。(答出任意2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