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3.1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教案一、教學目標1.簡述種群、種群基因庫、基因頻率等概念的內涵。2.運用數學方法討論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3.闡述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4.說明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種群、物種、基因頻率、隔離等概念。(2)變異、選擇和隔離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2.教學難點(1)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2)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教學過程【導入】:問題探討:假定獼猴群體中有一只雄性個體發生了變異(超猴),變異使其在生存斗爭中獲得了優勢。討論:超猴使其所在的群體強大起來,但它卻沒有合適伴侶孤獨一生,其死后獼猴群體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這能不能說獼猴群體進化了?假如超猴降低一點擇偶標準,與普通雌性交配生小猴子。當超猴死去,多年之后,超猴的表型(基因)能不能在群體中擴散開來?【過渡】自然選擇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個體,而且是個體的表型。但是,在自然界,沒有哪個個體是長生不死的,個體的表型會隨著個體的死亡而消失,決定表型的基因卻可以隨著生殖而世代延續,并且在群體中擴散。研究生物的進化,僅研究個體和表型是不夠的,還必須研究群體基因組成的變化。一、種群和種群基因庫1. 種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全部個體的集合叫做種群。舉例:一片樹林中的全部獼猴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一間屋中的全部蟑螂(不是一個種群)2. 種群的特點種群的個體并不是機械地結合在一起。一個種群其實就是一個繁殖的單位,雌雄個體可以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遺傳給后代。種群在繁衍過程中,個體有新老交替,基因卻代代相傳。總結:種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3. 種群基因庫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這個種群的基因庫。4. 基因頻率在基因庫中,某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率叫做基因頻率。5. 基因型頻率在一個種群中,某基因型個體占全部個體的比率。例:某昆蟲種群中決定翅色為綠色的基因為A,決定翅色為褐色的基因為a,從種群中隨機抽出100個個體,測得基因型為AA、Aa和aa的個體分別是30、60和10個。那么A和a的基因頻率是多少?已知:基因型AA的個體為30,Aa個體為60,aa個體為10,那么控制此性狀的等位基因總數共200個。解析:A基因數=2×30﹢60=120個a基因數=60﹢2×10=80個總結:在種群中,一對等位基因的基因頻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頻率之和也等于1。6. 遺傳平衡定律(哈代-溫伯格定律)用數學方法討論基因頻率的變化假設上述昆蟲種群數量非常大,所有的雌雄個體間都能自由交配并能產生后代,沒有遷入和遷出,不同翅色的個體生存和繁殖的機會是均等的(無選擇),基因A和a都不產生突變,根據孟德爾的分離定律計算。(1)該種群產生的A配子和a配子的比值各是多少?(2)子代基因型的頻率各是多少?(3)子代種群的基因頻率各是多少?(4)將計算結果填入下表,想一想,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種群的基因頻率會同子一代一樣嗎?總結:當群體滿足以下五個條件:①群體數量足夠大; ②全部的雌雄個體間都能自由交配并能產生后代; ③沒有遷入與遷出; ④不同個體生存能力相同(無選擇); ⑤不產生突變遺傳平衡定律:遺傳平衡群體自由/隨機交配一次后,種群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均保持不變。設A的基因頻率為p,a的基因頻率為q;則有p+q=1,那么(p+q)2 = p2 + 2pq + q2 = 1AA=p2 Aa=2pq aa=q2二、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基因突變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基因突變產生新的等位基因,這就可以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思考:生物自發突變的頻率很低,而且大多數突變對生物體是有害的,那么,它為何還能夠作為生物進化的原材料呢?由于種群是由許多個體組成,每個個體的細胞中都有成千上萬個基因,這樣,每一代就會產生大量的突變。【例如】果蠅1組染色體上約有1.3×104個基因,假定每個基因的突變頻率都為10-5,對一個約有108個個體的果蠅種群來說,每一代出現的基因突變數是: 2×1.3× 104 × 10-5× 108 =2 .6×107(個)突變的有害和有利也不是絕對的,這往往取決于生物的生存環境。【例如】有翅的昆蟲中有時會出現殘翅和無翅的突變類型,這類昆蟲在正常情況下很難生存下去。但是在經常刮大風的海島上,這類昆蟲卻因為不能飛行而避免了被海風吹到海里淹死。基因突變產生的等位基因,通過有性生殖過程中的基因重組,可以形成多種多樣的基因型,從而使種群中出現多種多樣可遺傳的變異類型。總結:突變和基因重組是隨機的、不定向的思考: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否也是不定向的呢?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英國的曼徹斯特地區有一種樺尺蛾(其幼蟲叫樺尺蠖)。它們夜間活動,白天棲息在樹干上。雜交實驗表明,樺尺蛾的體色受一對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對淺色(s)是顯性的。在19世紀中葉以前,樺尺蛾幾乎都是淺色型的,該種群中S基因的頻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紀中葉,黑色型的樺尺蛾卻成了常見的類型,S基因的頻率上升到95%以上。19世紀時,曼徹斯特地區的樹干上長滿了淺色的地衣。后來,隨著工業的發展,工廠排出的煤煙使地衣不能生存,結果樹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假設1870年,樺尺蛾種群的基因型頻率為SS10%,Ss 20%,ss 70%,S基因的頻率為20%。在樹干變黑這一環境條件下,假如樹干變黑不利于淺色樺尺蛾的生存,使得種群中淺色個體每年減少10%,黑色個體每年增加10%。第2~10年間,該種群每年的基因型頻率各是多少?每年的基因頻率是多少?(計算結果填入下表)(詳見課本)總結歸納:自然選擇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自然選擇直接選擇表型而不是基因型。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更有機會產生后代,種群中控制有利變異表型的基因的頻率也會不斷提高;相反,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留下后代的機會少,種群中控制不利變異表型的基因的頻率會下降。【課堂小結】【隨堂練習】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