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教案(第2課時)教學目標1.能對自由組合現象進行解釋和驗證,并闡明自由組合定律。2.通過分析孟德爾發現遺傳規律的原因,體會孟德爾的成功經驗,認同敢于質疑、敢于創新、探索求真的科學精神。3.說出基因型、表型和等位基因的含義。教學重難點1.對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2.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3.能運用遺傳規律解釋或預測一些遺傳現象。教學過程【復習導入】:對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 F1在產生配子時,每對遺傳因子彼此分離,不同對的遺傳因子可以自由組合。 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過渡】上述解釋是否正確呢,孟德爾又設計了測交實驗。【講授新課】對自由組合現象的驗證測交:讓F1(YyRr)與隱性純合子(yyrr)雜交。預測:測交后代的分離比應為1:1:1:1 。【過渡】實際做實驗時是否得到這樣的結果呢?我們來看課本11頁表1-2。在孟德爾所做的測交實驗中,無論是以F1作母本還是作父本,結果都與預測相符。說明他的假說是正確的。后人把孟德爾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試驗中發現的遺傳現象總結為孟德爾第二定律也叫自由組合定律,我們一起來看。自由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形成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小結】自由組合定律孟德爾實驗方法的啟示在孟德爾之前,也有不少學者做過動物和植物的雜交實驗,也觀察到了生物遺傳中的性狀分離現象,但是都未能總結出遺傳的規律。為什么孟德爾能取得成功呢?孟德爾熱愛自然科學,有著對科學執著追求的精神,既善于從前人的研究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又不迷信權威。孟德爾選取了合適的雜交實驗材料——豌豆,這是一種嚴格的自花傳粉、閉花受粉的植物,在開花時就已經完成了受粉過程,從而避免了外來花粉的干擾;在自然狀態下,豌豆一般為純合子;豌豆還具有一些穩定的、易于區分的的相對性狀,因而對這些相對性狀進行研究,獲得的實驗結果也比較可靠。孟德爾采用嚴密的實驗分析方法,他詳細記載了各世代不同性狀的大量數據,在數據分析中應用數學統計分析方法,從各種類型之間的數量關系,找出遺傳的規律性,這也是他勝人一籌之處。孟德爾運用其獨特的科學思維方式,先從一對相對性狀入手,并對它們進行逐代追蹤。在弄清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情況后,再進行兩對、三對甚至更多對性狀的遺傳實驗研究。孟德爾成功運用了“假說-演繹”的推理方法,例如,在研究中觀察到雜交子代的顯隱性、性狀分離比和不同性狀重新組合等現象后,提出遺傳因子控制性狀遺傳的假設,同樣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和推理,又設計了許多實驗方法,如測交驗證法。總之,孟德爾的成功表明,在科學研究上想要獲得成就,不僅需要有不懈探索與不畏艱難的奮斗精神,還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總結: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①選材準確-----豌豆;②從簡單到復雜,從單因素到多因素;③把數學統計學用于實驗分析;④運用正確的科學方法假說--演繹法。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再發現基因:1909年丹麥生物學家約翰遜把遺傳因子改名為基因(gene)。表型(表現型):生物個體表現出來的性狀,如豌豆的高莖和矮莖。基因型:與表現型有關的基因組成叫做基本型,如高莖豌豆的基因型為DD或Dd,矮莖豌豆的基因型為dd。等位基因: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如D與d,Y與y。注意:D和D,d和d則不是等位基因,而是相同基因。【課堂小結】【板書設計】 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