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章 生物的進化第2節 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一)教學目標1、正確理解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2、簡述拉馬克進化理論與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差別3、簡述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貢獻和局限性,通過學習理解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說明自然選擇促進生物更好地適應特定的生存環境,能夠用自然選擇學說來解釋生物的適應性。(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2)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同時分析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貢獻和局限性。2、教學難點(1)分析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貢獻和局限性。(三)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PPT展示枯葉蝶和普通蝴蝶的圖片討論1、枯葉蝶的翅很像一片枯葉,這有什么適應意義這是擬態現象,使枯葉蝶不易被天敵發現。2、從進化的角度,怎樣解釋這種適應的形成?枯葉蝶的祖先種群中出現翅似枯葉的變異個體后,由于這種變異是可遺傳的有利變異,這種變異的個體生存和留下的后代的機會多,久而久之,使這類蝴蝶具有翅似枯葉的適應性特征。3、同一環境中不乏翅色鮮艷的蝴蝶,這與你剛才作的解釋有矛盾嗎?如果有,又怎樣解釋?看似矛盾。其實翅色艷麗的蝴蝶,其翅上類似猛禽眼睛的眼斑,能避免它遭到攻擊,是它防御敵害的適應性特征。二、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1、適應(1)適應的含義:①生物的形態結構適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例如:枯葉蝶的保護色可避免遭受攻擊;食蟻獸細長的舌頭可以深入蟻穴,獲得更多的食物②形態結構及其功能適合于生物在一定的環境中生存和繁殖。例如:枯葉蝶保護色免受攻擊,有利于生存(2)適應的實例:擬態(枯葉蝶);保護色(雷鳥);警戒色(箭毒蛙)(3)適應的特點①普遍性: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適應環境的特征②相對性:適應相對性實例:雷鳥在冬季來臨前將羽毛換成白色 的,這有利于在白雪皚皚的環境中保護自己。這種適應現象有沒有局限性 有局限性,如果降雪來遲,已經換了一身白色羽毛的雷鳥更容易被天敵發現2、拉馬克學說①當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而來的。各種生物的適應性特征并不是自古以來就如此的,而是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即生物并非神創且物種是可變的②適應性的形成是由于“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拉馬克對適應形成的解釋過于膚淺未被普遍接受3、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適應來源于可遺傳的變異;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1)自然選擇學說的解釋模型①事實1:生物都有過度繁殖的傾向實例:一對旅鼠從3月份開始生育,假使它們一年中生了7窩,每窩12只,一共84只,這是它們的第二代,也就是兒子和女兒。再假設每胎都是 6公6母,則為6對。20天后,第一胎的6對開始生育,每胎12只,一下子就可生出72只,一共可以生6胎,則為432只。40天后,第二胎的6對也投人了生育大軍如此下去,它 們從3月份的2只,到8月底9月初就會變成 1647086只的龐大隊伍!②事實2 物種內的個體數能保持穩定③事實3:資源是有限的推論1:個體間存在生存斗爭(生物與環境的、種內斗爭、種間斗爭)④事實4 同種個體間普遍存在著差異 事實5 許多變異都是可以遺傳的推論2: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機會多推論3:有利變異逐代積累,具有這些有利變異的個體越來越多,形成新的適應特征的生物新類型(2)提問:用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解釋長頸鹿適應性特征——長脖子的形成長頸鹿產生的后代超過環境承受能力(過度繁殖)。他們都是吃樹葉的,由于長頸鹿過度繁殖導致個體過多,樹葉不夠吃(生存斗爭)。他們有頸長和頸短的差異(遺傳和變異)。頸長的能吃到樹葉生存下來并有可能產生后代,頸短的卻因吃不到樹葉而最終餓死了(適者生存)。在一定環境的選擇作用下,可遺傳的有利變異會賦予某些個體生存和繁殖的優勢,經過代代繁殖,群體中這樣的個體就會越來越多,有利變異通過逐代積累而成為顯著的適應性特征,進而出現新的生物類型。(3)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意義①使生物學第一次擺脫了神學的束縛②揭示了生物界統一性的原因 —— 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而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是進化的結果。(4)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局限性①對于遺傳和變異的認識還局限于性狀水平,不能科學地解釋遺傳變異的本質。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關于遺傳和變異的研究,已經從性狀水平深人到基因水平,人們逐漸認識到了遺傳和變異的本質②對生物進化的解釋局限于個體水平,認為生物進化是以個體為單位。對于進化的解釋以種群為基本單位,這樣就形成了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