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遺傳因子的發現第2節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一)教學目標1、認識孟德爾自由組合定律的內容體會其對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和驗證2、能夠運用自由組合定律解釋的生活中常見的遺傳現象。3、通過“假說-演繹法”解釋孟德爾從兩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到自由組合定律的結論的基本思路。(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自由組合定律(2運用自由組合定律解釋遺傳現象。2、教學難點(1)對自由組合定律的解釋。(2)自由組合定律的應用(三)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觀察花園里的豌豆植株,孟德爾發現就子葉顏色和種子形狀來看,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黃色黃色圓粒,一種是綠色皺粒。思考:1、決定子葉顏色的遺傳因子對決定種子形狀的遺傳因子。會不會有影響?不會2、黃色的豌豆一定是飽滿的,綠色的豌豆一定是皺縮的嗎不一定,自然界中也存在綠色圓粒和黃色皺粒二、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單獨對每一對相對性狀單獨進行分析圓粒: 皺粒接近3:1 黃色:綠色接近3:1三、對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1、F2中能穩定遺傳的個體占總數的_1/4_______2、F2綠色圓粒中,能穩定遺傳的占__1/3______3、F2中不同于F1表現型的個體占總數的__7/16______4、F2中重組類型占總數的_3/8_______5、F2中能穩定遺傳的綠色圓粒占總數的__1/16______6、F2中親本性狀的個體占F2_5/8___7、F2中重組型個體占F2_3/8___8、F2中純合子占F2__1/4__四、對自由組合現象的驗證——測交測交:讓子一代與隱性純合子雜交測交實驗的結果符合預期的設想,因此可以證明,孟德爾對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是完全正確的。五、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1)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形成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2)適用范圍進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細胞核內染色體上的基因兩對及以上的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六、孟德爾遺傳規律的應用1、1909年,丹麥生物學家約翰遜給孟德爾“遺傳因子”重新命名為“基因”并提出了表型(表現型)和基因型2、表型:生物個體表現出來的性狀:如豌豆的高莖和矮莖3、基因型:與表型有關的基因組成。如高莖豌豆的基因型為DD或Dd4、現有兩個不同品種的小麥,一個品種抗倒伏,但易染條銹病(DDTT);另一個品種易倒伏,小麥的條銹病或倒伏會導致減產甚至絕收。但能抗條銹病(ddtt)。用現有的兩個品種的小麥培養抗倒伏抗條銹病的新品種。可通過雜交育種的方法培育新品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