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戰2022高考歷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知識點精講+典型題精練)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戰2022高考歷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知識點精講+典型題精練)

資源簡介

備戰2022高考歷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知識點精講+典型題精練)
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1、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
(1)兩種古人類:①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②北京人,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
(2)四點特征:①使用打制石器;②從事漁獵采集;③過著群居生活;④已經學會用火。
(3)古人類遺址分布特點: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分布廣泛。
【典型題專練】
(2022·山西·懷仁市大地學校高中部高二階段練習)韓非子在描述遠古社會自然環境時寫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可見,上古之人最需要的是
A.學會制造工具 B.進行群居生活
C.用火驅趕野獸 D.移居山洞生活
【答案】B
材料“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反映了遠古社會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需要群居方可生存,B項正確;制造工具、用火、移居都不符合材料“最需要”的限定,排除ACD項。故選B項。
(2022·福建省仙游縣楓亭中學高一期末)恩格斯說:“蒙昧時代是以采集現代的天然產物為主的時期,人類的創造品主要是用作這種采集的輔助工具。”以下各項符合恩格斯對“蒙昧時代”定義的是
A.河姆渡文化 B.龍山文化 C.黃帝時代 D.北京人
【答案】D
結合所學可知,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還沒有進行農業生產,只能靠采集天然產物為主,且采集工具較為落后,以打制石器為主,故恩格斯的“蒙昧時代”符合生活在舊石器時代的北京人,D項正確;河姆渡文化、龍山文化、黃帝時代均為新時期時代,當時已經有了原始農業,不用不斷地遷徙,排除ABC項。故選D項。
(2021·山東威海·高一期中)下圖為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觀察此圖,你能獲得的歷史信息是
A.中國是遠古人類的重要起源地 B.已形成較大的部落和部落聯盟
C.國家的初始形態已經具備 D.私有制已經產生
【答案】A
根據材料“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可知,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說明中國是遠古人類的重要起源地,A項正確;舊石器時代,尚未出現部落和部落聯盟,排除B項;部落聯盟時期,國家才具備初始形態,排除C項;私有制產生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排除D項。故選A項。
(2022·云南·麻栗坡縣第二中學高一期末)云南是世界人類起源地之一。1965年5月研究人員在云南省元謀縣發掘出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門齒化石,這可以作為研究元謀人的
A.文字史料 B.實物史料 C.口碑史料 D.影像史料
【答案】B
云南省元謀縣發掘出的元謀人門齒化石,可以作為研究元謀人的實物史料,B項正確;“門齒化石”并非文字史料,排除A項;口碑史料不包括化石等實物,排除C項;元謀人的門齒化石不屬于影像史料,排除D項。故選B項。
(2021·重慶巴蜀中學高一期中)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嚴文明教授認為,“由于中國史前文化已形成一種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結構,進入文明時期以后,很自然地發展為以華夏族為主體,同周圍許多民族、部族或部落保持不同程度關系的政治格局,奠定了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石。”作者認為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是
A.歷史悠久 B.多元一體 C.分布廣泛 D.地域遼闊
【答案】B
根據材料“發展為以華夏族為主體,同周圍許多民族、部族或部落保持不同程度關系的政治格局,奠定了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文明起源點是多個,而且相互融合,說明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同時隨著不斷融合,逐漸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因此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是多元一體,B項正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但材料內容沒有涉及中華文明歷史悠久的問題,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沒有體現其分布,無法得出分布廣泛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同時隨著不斷融合,逐漸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即體現了多元一體的特征,沒有體現地域遼闊,排除D項。故選B項。
2、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
(1)時間:距今約1萬年前。
(2)代表性文化遺存
①距今約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②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
(3)社會特征:石器打磨結合,大量使用陶器,出現原始農業,開始飼養家畜,轉向定居生活。
(4)遺存的分布特點:數量較多,分布廣泛。
【典型題專練】
(江西省宜春市2022屆高三4月模擬考試文綜歷史試題)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據研究,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頭像雙耳所飾的云紋、青銅神樹的夔龍紋等,都是當時中原青銅器常見的紋飾類型。據此可知,該時期
A.手工業生產趨于標準化 B.中外之間交流頻繁
C.已出現跨區域文化交流 D.經濟重心不斷南移
【答案】C
根據“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頭像雙耳所飾的云紋、青銅神樹的夔龍紋等,都是當時中原青銅器常見的紋飾類型。”可得出四川地區的文明與中原地區的文明有一定的交流,體現在青銅器的風格上,因此反映出當時已出現跨區域文化交流 ,C項正確;標準化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對外交流,排除B項;當時沒有重心南移,排除D項。故選C項。
(2022·江蘇南通·高二階段練習)2022年3月4日,在良渚博物院舉行了良渚文化&百泰精工IP授權儀式暨新品發布會。發布會上展示了“尊琮”“渚夢”“玉鳥”等70余款產品,清華美院博導黃維介紹,這些產品設計的創作靈感來源于良渚文化中的神徽、玉琮、玉鳥等因素。這些產品
A.具有較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 B.真實再現了良渚文化的輝煌
C.有效地保護了世界文化遺產 D.有利于中華文化傳承和傳播
【答案】D
根據“這些產品設計的創作靈感來源于良渚文化中的神徽、玉琮、玉鳥等因素。”可得出,這些產品都與中國傳統文化及文明成果有關聯,通過產品的宣傳,有利于中華文化傳承和傳播,D項正確;這些產品不是史料,是工藝品,排除A項;“真實再現”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這些產品與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
(2022·吉林·長春市第二實驗中學高二階段練習)下列考古發現能夠實證古代西亞文明的是
①恰塔爾休于遺址 ②《吉爾伽美什》楔形文字 ③莎草紙殘卷 ④《漢謨拉比法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恰塔爾休于遺址屬于西亞新石器時代遺址,①正確;《吉爾伽美什》楔形文字泥板具有很高文學和史料價值,不僅是研究古代西亞文學,也是研究古代西亞文化、歷史、風俗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②正確;莎草紙是古埃及人廣泛采用的書寫載體,不屬于古代西亞文明,排除③;《漢謨拉比法典》石碑浮離為后人研究古巴比倫社會經濟關系和西亞法律史提供了珍貴材料,④正確。①②④符合題意, B項正確;排除A項、C項、D項。故選B項。
(2022·福建福州·高一期末)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分區示意圖。這反映了中華文明( )
A.長期領先 B.多元發展 C.區域均衡 D.相互隔絕
【答案】B
根據圖中“Ⅰ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 Ⅱ稻作農業經濟文化區 Ⅲ狩獵采集經濟文化區”等信息可得出,不同區域的文明發展不同,體現出多元的特征,B項正確;沒有比較,不能得出領先,排除A項;材料不能反映均衡,排除C項;從不同文明的交集可得出是在交流融合,排除D項。故選B項。
(2022·河南漯河·高一期末)位于舞陽縣的賈湖遺址,考古年代范圍為9000-7800年前,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七音骨笛、甲骨契刻符號、酒、家狗骨骼、栽培稻種等,被譽為“人類通往文明社會的第一道門檻”。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賈湖文化為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提供了重要資料 B.釀酒的發現說明當時賈湖已出現明顯的階級分化
C.青銅工具是賈湖人當時的主要生產工具 D.賈湖遺址實證了傳說中夏朝的歷史文化
【答案】A
賈湖遺址考古年代范圍為9000-7800年前,處于新石器時期,其考古發現為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提供了重要資料,A項正確;酒的出現并不能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排除B項;當時主要的工具依然是骨器,排除C項;賈湖遺址不是夏文化,排除D項。故選A項。
3、國家的產生經過:生產力發展→私有制產生→貧富分化出現→階級出現→國家產生。
★原始社會的階段特征:
政治上: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三個階段。新石器時代
晚期階級分化明顯,出現了權貴階層,開始向早期國家過渡。原始社會晚期盛行禪讓制。
經濟上: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出現,以刀耕火種為耕作方式,共同勞動,成果共享。到
了晚期,貧富分化出現,私有制產生。
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圖騰崇拜出現,原始藝術產生。新石器時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
化。
從部落到國家
1、三皇五帝:三皇說法不一,五帝已經確定: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2、夏朝(傳說中的王朝)
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
統治
①王位傳承:啟繼位后,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②中央:夏王是最高統治者;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
③地方:除對夏部族生活的地區實行直接統治外,對其他地區實行間接統治。
3、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鳴條之戰)。
4、文化遺存: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
【典型題精練】
(2022·黑龍江·賓縣第二中學高二期末)“氏族之間掠奪戰爭的產生,使得氏族出現了軍事首長。軍事首長的財富權力與日俱增,而且由選舉產生逐漸變為世襲制。”上述現象出現的根源是
A.私有制的發展 B.世襲王權的萌發 C.生產力的發展 D.國家的產生
【答案】C
根據“軍事首長的財富權力與日俱增,而且由選舉產生逐漸變為世襲制”可知是財富權力的增長使選舉產生變為世襲制,而財富權力的增長則得益于生產力的發展,C項正確;私有制的發展和國家的產生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排除AD項;世襲王權的萌發是該現象的反映,不是根源,排除B項。故選C項。
(2022·江西省銅鼓中學高一開學考試)某學者在其所著的歷史論文中先后呈現了如下的材料:“芒芒禹跡,劃為九州”;“夏有亂政,而作禹刑”;“鯀作城郭”。據此推斷,這位學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為了說明
A.階級的產生 B.王的出現 C.早期國家的誕生 D.世襲制的確立
【答案】C
根據“夏有亂政,而作禹刑”;“鯀作城郭”可得出當時出現了刑罰以及城市,這些都是早期 國家出現的象征,C項正確;材料中的內容不能反映階級、王、世襲的出現,排除ABD項。故選C項。
(2022·黑龍江·綏化市第一中學高二期末)盡管夏、商兩朝已控制了足夠廣闊的通域,但夏商時授予各部落封號(“封”)更多是對部落
A.繼承了夏商兩代的制度 B.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力
C.促進了經濟文化交往 D.加強了邊遠地區的開發
【答案】B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各部落接受夏、商的封號意味著這些部落接受了夏、商的統治,因此是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力,B項正確;授予各部落封號是為了強化對他們的控制,而非是制度繼承和促進經濟文化交往,排除AC項;僅根據封號不能說明是加強了開發,排除D項。故選B項。
(2022·北京海淀·一模)《史記·五帝本紀》寫道:“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即黃帝,軒轅采取了“修德振兵”“蓺五種(種植五谷),撫萬民,度四方”等一系列措施,增強了自身的力量,然后“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最終戰勝了炎帝。上述傳說反映了
A.仰韶文化前期部落間戰爭頻繁 B.黃帝部落以從事農耕生產為主
C.黃帝的勝利標志萬邦時代結束 D.華夏族形成后與周邊族群交流
【答案】B
根據“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修德振兵”“蓺五種(種植五谷),撫萬民,度四方”可以看出,黃帝部落重視農業生產,以從事農耕生產為主,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仰韶文化前期部落間戰爭頻繁,太絕對了,排除A項;C項的標志錯誤,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交流,排除D項。故選B項。
(2022·海南·模擬預測)二里頭文化時期發現的一類墓葬中無一定的墓壙,個別的和獸類同埋在灰坑之中,都無隨葬品;葬式或蹲或屈,或雙手被捆,可能是被活埋的。據此可知,當時
A.私有制度尚未產生 B.社會存在階級壓迫
C.夏朝統治暴虐無道 D.早期國家已經產生
【答案】B
依據材料“葬式或蹲或屈,或雙手被捆,可能是被活埋的”可知,二里頭文化時期的墓葬中發現了人殉現象,結合所學可知,二里頭文化是夏朝文化代表,當時處于奴隸社會,從其墓葬中發現了人殉現象,說明當時社會存在階級壓迫,B項正確;私有制在夏朝之前就已經產生,排除A項;人殉現象在很多朝代都存在,并不能說明“夏朝統治暴虐無道”,排除C項;夏朝之前早期國家已經產生,排除D項。故選B項。
商和西周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前期多次遷都,后來定都于殷。
概況
政治 ①國家機構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統治者,下設尹及各類事務官。 ②實行內外服制:內服: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落。
文化 甲骨文:商人刻寫的占卜記錄,是一種成熟的文字。 青銅器:主要用作禮器和兵器,少量農具。
影響范圍 東到大海,西及隴西,南跨江漢,北至燕山。
滅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牧野之戰)。
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
分封目的 拱衛王室,鞏固周王朝的統治。
分封對象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分封內容 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民授疆土)。
諸侯權利 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實行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
諸侯義務 服從周王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等級結構 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積極影響 ①鞏固了王權,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 ②開發了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區域。 ③傳播了周文化,奠定了華夏文化的基礎。
消極影響 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隱含著分裂割據的因素。
宗法制
含義 以父系血緣親疏與嫡庶來確定繼承關系和名分的制度。
目的 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和財產繼承上的矛盾。
特點 ①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 ②嚴格的大小宗體系,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對性。 ③按照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分配政治權力,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相結合。
影響 ①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②傳承了宗法觀念,有利于凝聚宗族,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強。 ③宗法制下形成的特權思想、等級觀念影響深遠。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體現。
共和行政與西周滅亡
①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厲王為政暴虐,引發了國人暴動,周厲王出逃,大臣召公、
周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行政”。
②西周滅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
商和西周的經濟
農業:①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隸制土地國有制。
②生產工具: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少量青銅農具。
手工業:青銅鑄造是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多為禮器的象征,代表著權力和秩序。
【典型題精練】
(2022·遼寧·模擬預測)西周時期,天子和諸侯都建立了“三朝”制度,其中的“外朝”是指天子“大詢眾庶之朝”,即國家在面臨重大的事件時向普通民眾咨詢意見、宣講政令的集會。這說明
A.天下共主局面形成 B.禮樂制度遭到破壞
C.民本思想源遠流長 D.民眾參政熱情高漲
【答案】C
依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國家在面臨重大事件時會咨詢普通民眾的意見,并注重向民眾宣講政令,這反映了西周統治者對民意的重視,體現了民本思想,C項正確;“天下共主局面”是指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天子的權威并承擔相應的義務,承認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材料沒有體現,排除A項;西周時期禮樂制度并沒有遭到破壞,禮樂制度遭到破壞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統治者重視民意,并沒有體現民眾參政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
(2022·江蘇南通·高二階段練習)商朝時,“王臣”是商王的私兵,平時在王都左右活動,商王以外貴族和商都以外之地的臣都有自己獨特的稱呼。到西周晚期,周王朝范圍內除周王外的所有人都屬于“王臣”的范疇。這反映了西周時期
A.實現了王權的高度集中 B.加強了對國家政權的控制
C.血緣貴族政治遭到挑戰 D.開始建立系統的國家機構
【答案】B
根據“到西周晚期,周王朝范圍內除周王外的所有人都屬于‘王臣’的范疇。”可得出周代相較于商代,王臣的范圍有所擴大,反映出周代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B項正確;周代沒有王權的高度集中,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到血緣關系,排除C項;材料并不能證明“開始”的說法,排除D項。故選B項。
(2022·湖南常德·模擬預測)下表是史籍中關于商初大臣伊尹的記載,如表所示,據此能被認定的史實是
史料 記錄內容
《竹書紀年》《戰國晚期) 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宮,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潛出桐宮,殺伊尹。
《史記·殷本紀》(西漢) 帝太甲既立三年,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是,伊尹放之桐宮。伊尹攝行政當國。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A.伊尹對商初政局影響很大 B.太甲應是武力奪回王位
C.伊尹是不得已攝政的賢臣 D.太甲因失德喪失過王位
【答案】A
通過《史記 殷本紀》的記載內容可知,太甲即位后三年間,暴虐無道,不遵從商湯留下的法制,伊尹將太甲放逐到桐宮,之后伊尹代君王執政,治理國家,太甲在桐宮的三年悔過自新,于是伊尹親自去迎接太甲并還政于太甲;通過《竹書紀年》可知,仲壬去世后,伊尹放逐太甲于桐宮并自立為王,七年后,太甲從桐宮逃出并殺了伊尹。兩段史料的記載雖有出入,但都反映了伊尹對商初政局的重要影響,A項正確;B選項太甲武力奪回王位與《史記》記載不符合,排除B項;C選項不符合《竹書紀年》的記載,排除C項;太甲因失德喪失過王位只符合《史記》的記載,排除D項。故選A項。
(2022·江蘇南通·高一期末)在鄭州、安陽的商代墓葬中,出土了產自南海和東海的龜甲、海貝、海蚌等物品;廣東信宜出土的西周銅盉與中原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銅盉形制幾乎相同。據此可知,商周時期( )
A.南方文化影響力超過北方 B.青銅鑄造已進入繁榮時期
C.不同地區間經濟交流頻繁 D.中原地區與南方已有聯系
【答案】C
根據材料可知,商周時期,部分地區出現了跨地域的物品,而且在青銅器鑄造方面也有跨區域現象,這說明商周時期不同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C項正確;材料沒有將南北方文化比較,排除A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青銅器鑄造發展階段,排除B項;材料不僅僅涉及到中原地區和南方的聯系,排除D項。故選C項。
(2022·北京西城·一模)如圖為河南安陽出土的商朝虎紋石磬。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形體最大的商磨,共有5個音階,可奏出不同的音調,為祭天地山川時所使用。此文物可以證明
A.原始音樂隨著人類定居生活而產生
B.金石并用是商朝生產力水平的特征
C.商朝石刻藝術和石磐制作水平高超
D.商朝時期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答案】D
根據材料可知,商朝虎紋石磬為祭天地山川時所使用;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即可怕又可敬的動物,神氣活現、威猛無比、充滿王者霸氣的模樣,又讓人不由得生出敬意;商朝虎紋石磬反映了商朝時期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D項正確;新石器時代就掌握了音樂的原理,能夠演唱歌曲,排除A項;我國處于金石并用時代的代表性文化為紅山文化,所處時代距今約6000年左右,不是商朝,排除B項;商朝虎紋石磬不是石刻藝術,排除C項。故選D項。
四、中華文明的特點:原生性、可信性、整體性、連續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东县| 米泉市| 和静县| 张家界市| 靖西县| 芮城县| 清涧县| 沙雅县| 伽师县| 乡城县| 长沙县| 奉贤区| 洛南县| 确山县| 杭锦后旗| 桑日县| 莆田市| 东明县| 靖远县| 昔阳县| 柘荣县| 获嘉县| 古蔺县| 中牟县| 尉氏县| 沂水县| 祁东县| 青浦区| 沽源县| 化德县| 平罗县| 定安县| 五常市| 马尔康县| 新宁县| 荃湾区| 沈阳市| 界首市| 通许县| 桓台县| 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