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體的消化和吸收》教案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2.描述消化腺的作用。3.牙齒的結構及齲齒的形成原因。4.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并得出合理的結論。能力目標:1.通過觀察消化系統的圖片,培養學生對直觀教具的觀察能力。2.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3.通過對“口腔內的化學性消化”實驗的設計、觀察、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設計實驗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承認事物的現象和本質的辯證關系。2.通過學習,向學生滲透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3.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的價值觀和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飲食觀。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2.口腔內的消化作用。教學難點食物在口腔內的消化作用。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首先俗語導入,人們常說“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也就沒有了生命。”那么,人的一生當中只喝水,不吃食物行不行?引起學生共鳴。隨后我提出問題“我們每天吃的那么多食物都到哪里去了呢?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是怎樣進入人體細胞的?”引起學生思考從而導出課題。二、新課教學(一)消化系統的組成對于消化系統的組成,教師讓學生將課本中的插圖和消化系統組成表對照著進行學習,特別應注意位置的前后順序,按照由上到下的順序進行記憶,使學生了解消化系統的組成器官和主要器官在人體內的自然位置。注意:學生對消化腺容易忽視,因此教師應該利用大屏幕指出它們在人體內的位置、分泌哪種消化液,消化液的作用在以后的實驗課中加以理解。設計思想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及生活經驗為切入點,通過“用眼看”、“用嘴品”、“動手做”,以學生互評、互議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設計思想通過游戲表演,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心理壓力,使知識掌握更輕松更深刻,做到寓教于樂。過渡:為什么我們吃的饅頭、米飯越嚼越甜?其中的淀粉是否發生了變化呢 請同學們大膽猜想一下。有的學生說淀粉有甜味;有的說淀粉發生變化了;有的學生說沒有發生變化。學生在猜想中自然地進入到下一知識點的學習。二:探究實驗“口腔內的化學性消化”師:媒體演示P28探究提示及參考方案。生:根據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計劃。小組交流探究過程、結論并進行分析。師:教師巡回指導、答疑,指導學生進一步完善探究方案。生:全班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其原因并得出結論。師:鼓勵、肯定學生的探究結論并作補充,引導學生歸納出消化的概念。學生分析后得出結論:消化: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淀粉、脂肪等不能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它們必須經過消化,轉變成小分子物質,才能被消化道吸收,這一過程叫消化。過渡:饅頭變甜就是食物的消化過程,食物從口腔開始就進行了消化,那么食物在口腔內是如何被消化的 唾液在消化道內又是如何參與消化的呢 我們請研究口腔內食物消化的“口腔小組”來講一下。三、課堂小結本節我們共同探究了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結構和功能等知識,為了便于同學們記憶,請記住下面這段順口溜:消化系統器官多,咽和食道且不說;口腔內有牙齒舌,牙齒保健人人學。教學反思本節課主要是探究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和吸收過程,為落實新課標,在設計時我大膽調整教材順序,通過設疑、討論以及探究實驗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精神。聯系生活達到學以致用,體現知識的實用價值;同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滲透,使學生逐步形成熱愛生命的價值觀和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飲食觀,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對此有了更深的感悟!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