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東科技教育出版社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學科教學設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2.《釘紐扣》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在掌握穿針、引線、打結的基礎上,學會釘雙眼扣和四眼扣的基本方法。2.體驗釘紐扣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勞動情感。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3、引導學生熱愛勞動,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教學重點:掌握釘雙眼扣和四眼扣的基本方法,釘得牢固美觀。教學難點:打結。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及縫紉工具包。學生準備:縫紉工具包:針、線、頂針、衣服、布塊或手帕、剪刀、(雙、四)眼扣各數枚。教學過程:【猜謎語,激趣導入】1.出示謎面:師:兄弟數人各有家,晚上出門早回家,一家緊挨一家住,走錯一家笑掉牙。(打一生活用品)謎底:紐扣2.課件展示不同的衣服上的紐扣,引導學生感受紐扣的作用,體驗紐扣的美。師:在生活中紐扣很常見,人們的衣服上幾乎都有紐扣。紐扣不僅可以連接衣服,還能起到裝飾點綴的功能。3.師:紐扣的種類很多,你們見過這樣的紐扣嗎 (出示盤扣)這類紐扣用在唐裝或旗袍上,用布條盤制出不同的圖案,與服裝搭配在一起,既有實用的功能,又能體現中國的古典美。4.師:生活中如果你的衣服上的紐扣掉了怎么辦?你會釘紐扣嗎?(生答)你真是一個心靈手巧的好孩子,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釘紐扣》的技能。(補充板書: 釘)【自主探究——釘紐扣】一、探究學習雙眼紐扣的釘法1.了解材料工具師:你知道釘紐扣要準備哪些工具和材料嗎?學生說課件出示(針、線、剪刀、紐扣......)請觀察一下你的紐扣,有什么特點?(扣眼不同。)根據扣眼,紐扣可以分為單眼紐扣、雙眼、四眼紐扣。2.學技能①猜一猜師:材料都準備好了,誰來幫老師想一想,怎么釘紐扣呢?釘紐扣的步驟是什么?同桌之間討論討論。穿針、引線、打結(起始結)、釘紐扣、終止結。(生邊說邊出示課件)重點展示打結的方法:先讓學生試一試,再讓生展示,教師再展示新的打結方法。②試一試,釘雙眼紐扣。師:了解了釘紐扣的方法步驟,下面就請同學們牛刀小試。咱們先從最常見的雙眼紐扣開始吧,看看誰是小巧手?先請你選擇一枚合適的針、線和一枚雙眼紐扣,嘗試在花布上釘一釘,試一試吧。(學生嘗試釘雙眼紐扣。教師巡視,指導。)師溫馨提示:要注意用針安全。③糾錯:解決出現的問題師:大家在釘紐扣時遇到了什么樣的問題 先在小組內說一說,然后推選代表發言。生:介紹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提出要注意用針安全)a 位置不對 b 不牢固 c 沒有繞線 d 布面不平 e 要注意用針安全,插針拉線時注意不要碰到周圍的同學,要注意上下拉線,不要左右拉線。眼睛隨著針走。不要穿過長的線。④學一學師:想要釘好紐扣可真不容易,掌握一些技巧非常重要。怎樣才能把紐扣釘好釘得牢固又美觀呢 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學一學。認真觀看視頻,看完后要告訴老師,你學到了哪些小技巧?(播放釘雙眼紐扣的方法視頻)師:從視頻中你學到了哪些釘紐扣的小技巧?(引導學生說一說)小技巧:⑤改一改師:剛才我們學習了雙眼鈕扣的釘法,師在黑板上畫圖表示: — 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做“一”字釘法。掌握了以上這些技巧,就能把紐扣釘的牢固又美觀。請同學們把自己不合格的紐扣,利用這些小技巧修改完善一下。2.巡視指導。發現問題及時幫助。【游戲比賽——夯實技能】一、“釘紐扣小能手”比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下面就請大家大顯身手,來一場釘紐扣比賽,進行“巧手大比拼”。這次我們要真槍實戰,在需要釘紐扣的衣服上比賽,每個小組選出最好的釘紐扣作品進行展示,評選釘鈕扣小能手。1.閱讀溫馨提示:制作時的注意事項。2.出示評選標準:①釘的紐扣大小是否合適。②釘的紐扣有沒有錯位。③釘的紐扣是否牢固美觀。④布面是否平整。⑤線、紐扣是否和衣服顏色搭配。3.學生實踐體驗制作,教師巡視指導。4.展示作品,交流評價。師:仔細觀察,你認為誰釘的鈕扣最好,為什么?5、實踐體驗師:請同學們將你訂好的紐扣試著扣好。【暢談收獲——內化升華】通過這堂課的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衣服可能會綻開,書包會裂口,紐扣會脫落等等。怎么辦呢?(生回答)師:一枚針、一根線,自己動手就可以解決。如果破損的地方大,可以采用貼布繡的方法來解決。以后衣服上的紐扣掉了,媽媽要替你釘,你會怎么做?(生回答)師: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我們學會了釘紐扣,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可以為爸爸媽媽,為爺爺奶奶釘紐扣,表達自己的愛心。“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不一定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從身邊小事做起,從力所能及做起。 這些同學做的非常好,給大家樹立了榜樣!習總書記教導我們,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作為中國崛起路上的當代少年,大家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認認真真學習、踏踏實實做人,書寫自己人生路上最光輝的篇章,成就最美好的自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