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課20世紀以來人類的經濟與生活學習目標簡述世界經濟的發展歷程簡述國際貿易與人類生活的發展簡述國際金融與人類生活的發展知識記憶世界經濟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蘇聯:1922年,蘇聯成立并繼續實施新經濟政策,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斯大林逐漸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資本主義國家:一戰后經濟大危機爆發。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扭轉危機。德國、日本則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①通過經濟計劃、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及福利政策等,將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結合起來,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②現代科技進步促進了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發展,提高了生產效率。③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依然存在,經濟危機時有發生。社會主義國家①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發展過程中,指令性計劃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改革陷入困境,最終促成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社會主義經濟面臨挑戰。②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探索,奠定了中國現代化工業的基礎。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通過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功開辟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經濟飛速發展。發展中國家①國家獨立后,將經濟獨立作為首要目標,并通過發展國有經濟與制定經濟計劃加速自身的工業化進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國家的經濟實現高速發展。②面臨挑戰:自身經濟結構存在問題,西方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貿易與人類生活關貿總協定二戰后,在美國主導下,23個國家于1947年達成《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貿易形式的變化商品貿易與國家投資、技術貿易、勞務承包等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更多樣的經濟合作方式。電子商務興起后,人們利用互聯網技術和通信技術進行商品、技術和服務交換,突破了時空障礙,提高了商業效率,降低了相關成本,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國際金融與人類生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時間:1944年,在美國主導下,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核心:將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使美國成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其他組織: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成立。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時間:20世紀70年代,美元與黃金掛鉤的體制名存實亡,各國貨幣對美元固定匯率變為浮動匯率。影響①非銀行金融機構迅速發展,銀行、證券、保險三者的產品日益趨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團和跨國金融企業不斷涌現。②金融風險增加,一旦失控,便導致大范圍金融波動,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機。③電子金融和網絡金融日益普及。合作探究探究一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英國人在1846年著手制定了一項系統的自由貿易政策。1860年,法國實行了自由貿易政策。緊跟著其他國家也采取了同樣的行動。經濟活動處于普遍的自由主義環境里,在這種環境下,商業被認為應該不受政治國家限制,因而經濟活動依然主要是國家性和全球性的。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市場業已創立起來。貨幣、勞務、金錢、資本和民間往來,差不多不再顧及國界。——摘編自(美)帕爾默等《工業革命:變革世界的引擎》材料二 1946年開始,英國工黨政府用兩年就完成了對煤礦、民航、鐵路、公路、運輸、煤氣、電力等部門的國有化。美國政府主要運用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以及稅收等財政政策對社會生產進行干預。1960年日本制定《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提出10年內國民生產總值和個人國民收入增長一倍的規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世紀中期自由貿易政策被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接受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及表現。【答案】(1)原因: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完善;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越來越多的地區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英國的提倡、推動。(2)變化:從自由放任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表現:企業國有化;制定指導性的經濟計劃;利用稅收、興辦公共工程、擴大開支等財政政策調節生產。【詳解】第(1)問,根據材料“英國人在1846年著手制訂了一項系統的自由貿易政策。1860年,法國實行了自由貿易政策。緊跟著其他國家也采取了同樣的行動”“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市場業已創立起來”并結合材料時間反映的時代背景分析概括。第(2)問,第一小問變化,根據材料“1946年開始,英國……國有化”“美國政府主要運用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以及稅收等財政政策對社會生產進行干預”等信息可知,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從自由放任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普遍推行;第二小問表現,根據材料“英國……國有化”“美國政府主要運用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以及稅收等財政政策對社會生產進行干預”“日本制定《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等信息逐項分析概括即可。探究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這個結果是什么呢 結果就是,把市場,實際上就等于把商品、貨幣、市場機制引進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里面去,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這是一個重大突破。——《大國崛起》解說詞材料二 在某種意義上,有人說,他挽救了市場經濟。就是說,市場經濟不是沒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時候,他引進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場經濟又回到了一個比較健康發展的軌道。……開創了市場經濟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市場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干預這只“看得見的手”聯合起來,共同影響經濟,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大國崛起》解說詞材料三 1985年8月28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曾經說到:“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1)材料一所說的俄國“能夠拄著拐杖走動”得益于什么政策 為什么說它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 (2)材料二中“市場經濟”出現的問題集中表現于哪一歷史事件 有何影響 材料中的“他”所開創的市場經濟新模式與以往相比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3)材料三中“蘇聯的模式”對蘇聯經濟發展有何消極影響 【答案】(1)政策:新經濟政策。原因:利用商品、貨幣、市場建設社會主義。(2)表現: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影響:破壞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加深了各國的政治、社會危機;使國際關系趨于惡化。特點:國家干預經濟。(3)消極影響:片面發展重工業,使得國民經濟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長期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阻礙了地方和企業生產積極性;犧牲廣大農民的利益,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詳解】第(1)題,“政策”指的是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新經濟政策是在國家掌握經濟命脈、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發展國家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鞏固工農聯盟,恢復發展經濟,進而逐步地、間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第(2)題,根據“30年代”的時間信息可知“表現”是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影響”要從政治、經濟、國際關系等三個方面分析;羅斯福新政通過干預經濟的方式使美國渡過了危機,挽救了經濟,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模式。第(3)題,考查的是蘇聯體制的弊端,從指令性計劃經濟和產業結構等方面分析總結。探究三二戰后,國際經濟合作對經濟全球化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中國也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治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展開,推動反法西斯國家在貨幣領域向制度化合作階段邁進,終于在1944年7月簽署了布雷頓森林協定。……它標志著國際貨幣關系告別各自為政與自由放任的混亂局面,開始步入有規則競爭和制度化合作的新階段。——王在幫《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興衰》材料二:APEC在區域合作方面取得的部分成果——據劉晨陽《面向未來的亞太伙伴關系與2014年后的APEC進程》整理材料三:從全球治理體系來看,目前在經濟發展領域主要由美國、部分西歐國家、日本等發達國家所主導。……籌建亞投行是中國首次以規則制定者的身份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不僅提高了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的話語權,也是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的一個體現。——國際在線網(2016年1月14日)(1)據材料一,指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顯著特點。維持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運轉的兩大經濟支柱是什么?(2)經濟區域集團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據材料二,概括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取得的成就。20世紀90年代,中國是如何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3)材料三中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發生了怎樣的有益變化?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你認為中國應該如何更好地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答案】(1)特點:有規則競爭和制度化合作。經濟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2)成就:資本流通高速增長;貿易自由化進程加快。中國: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同歐盟等區域經濟組織加強聯系。(3)變化: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有所提高。中國:積極參與經濟規則制定;承擔應有的大國責任;推動互利共贏的多邊合作。【詳解】(1)特點:題目要求“據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它標志著國際貨幣關系告別各自為政與自由放任的混亂局面,開始步入有規則競爭和制度化合作的新階段”可得出其特點是有規則競爭和制度化合作。經濟支柱:題目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根據所學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相關知識可知,該體系維持運轉的兩大經濟支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2)成就:題目要求“據材料二”回答。由材料二的表格可以看出,與1989年相比,2012年直接投資流入額和流出額都有了巨大的增長,故可以得出資本流通高速增長;由1989年的關稅稅率為16.9%到2013年的5.8%,可以得出平均關稅稅率的降低促使貿易自由化進程加快。中國:題目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結合所學20世紀90年代中國對外關系的相關知識可知,中國于1991年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而且同歐盟等區域經濟組織加強聯系。(3)變化:題目要求“依據材料三”回答。由材料三中的“籌建亞投行是中國首次以規則制定者的身份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高了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的話語權”可以得出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有所提高。如何參與:題目要求“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回答。由材料三中的“籌建亞投行是中國首次以規則制定者的身份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可以得出中國:積極參與經濟規則制定;由“不僅提高了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的話語權,也是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的一個體現”可以得出承擔應有的大國責任;結合新時期我國發展對外關系的相關史實可以得出中國推動互利共贏的多邊合作。課堂練習1.二戰后,新獨立的印度人和受過高等教育的西部非洲人繼續使用英語,前法屬殖民地的一些領導人以能講完美的法語而自豪,熱衷于用法國藝術品裝飾府邸。這說明這些地區A.深受西方文化影響 B.國家獨立缺乏群眾基礎C.本土語言趨于式微 D.政治精英缺少民族意識【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二戰后,新獨立的印度人和受過高等教育的西部非洲人繼續使用英語,前法屬殖民地的一些領導人以能講完美的法語而自豪,熱衷于用法國藝術品裝飾府邸”,可知,二戰后,一些新興的獨立國家、地區的人們仍使用當時殖民宗主國的語言,并熱衷于殖民宗主國的藝術,說明這些地區深受西方文化影響,故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國家獨立缺乏群眾基礎,故B項錯誤;材料只是強調前殖民地人民還熱衷于宗主國的語言,不能說明本土語言趨于式微,故C項錯誤;材料與“政治精英缺少民族意識”無關,故D項錯誤。2.據調查,1906年,法國有130萬個農場雇傭工人不超過5名,45000個農場雇傭人數在6至50名之間。此外,還有250個農場(全部在北部)雇傭工人超過150名。這反映出當時法國A.農業生產社會化水平不高 B.農村生產關系發生質的變化C.北方工業化進程較為緩慢 D.政府放松對農村經濟的干預【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初,法國的農業生產中,農場數量多,規模小,經營分散,反映出當時法國農業生產社會化水平不高,A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20世紀初法國農村生產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B項錯誤;北方工業化進程較為緩慢與北部農場雇傭工人較多、規模較大不符,C項錯誤;20世紀初,法國政府對農村經濟干預力度的變化在材料中沒有體現,D項錯誤。3.1933年,美國政府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毀掉1000萬英畝棉田,屠宰了 20多萬頭大豬和600 多萬頭小豬,向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政府此舉A.損害了農民的經濟利益 B.增加了農產品的市場供給C.提高并穩定農產品價格 D.有利于緩和勞資間的矛盾【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1933年,美國政府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毀掉1000萬英畝棉田,屠宰了 20多萬頭大豬和600 多萬頭小豬,向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羅斯福新政的農業舉措。為了緩解大危機對農業的破壞,1933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農業調整法》,成立農業調整署調控市場,規定國家向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以提高農產品價格,故C項正確;政府此舉保證了農民利益,故A項錯誤;當時農產品過剩,故B項錯誤;緩和勞資間的矛盾是工業領域的措施,與材料無關,故D項錯誤。4.羅斯福在第二次爐邊談話”中指出:“政府在各個工業絕大多數從業人員的協助下,有權制止不公道的做法,并強制執行所訂立的協定。”為此,羅斯福政府制定了A.《全國勞工關系法》 B.《社會保障法》C.《全國工業復興法》 D.《緊急銀行法案》【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面對經濟大危機的打擊,羅斯福主張企業界和政府合作,共同擬定企業應遵守的規章制度,調節工業生產,實現公平競爭,克服盲目生產帶來的弊病,為此,羅斯福政府制定了《全國工業復興法》,故C項正確;《全國勞工關系法》強調的是緩和勞資關系,與材料主旨不符,故A項錯誤;《社會保障法》主要解決失業、貧困問題,與題意不符,故B項錯誤;《緊急銀行法案》主要是幫助銀行恢復信用,以利于經濟恢復發展,這與題意不符,故D項錯誤。5.駱曉會教授在《陳獨秀對蘇俄革命和建設模式的反思與批判》中談道:“陳獨秀始終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的目標或他主張的‘先發展資本主義’的前途是社會主義……這是他吸收了列寧的……思想……”這一“思想”是指A.蘇聯模式 B.新經濟政策C.國家工業化政策 D.農業集體化政策【答案】B【詳解】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是“先發展資本主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俄的新經濟政策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中小企業,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因此B正確,ACD排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