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課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學習目標簡述村落、集鎮和城市的產生及發展了解世界各地的建筑材料知識記憶村落、集鎮和城市的產生及發展村落定義:村落是具有相當數量和規模的居民聚居點。出現:最早出現在兩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區,也存在大量原始村落遺址。構成:村落建有住宅、倉廩、地窖和公共活動場所,為人們的定居、繁衍和防衛提供了條件和保障,也為人們進行集體活動提供了便利。集鎮出現:原始社會末期出現雛形,手工業者在便于交換的地方集聚,后來商人和手工業者為了保護財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地方筑壘設防,形成集鎮。中國:中國古代的鎮主要是為軍事目的而設的。兩宋時出現工商業者經營及定居的集鎮。元朝時在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工商業集鎮。明清時期,集鎮進一步發展并出現專業分工。城市形成:前3500-前3100年,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生活的地區,多個較大的居民中心結合成為城市。中國:主要分為宮殿區、手工業區和商業區、居民區。①商朝時,宗廟和統治者的宮殿位于城市的中心。②周朝時,天子王城、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世界①古希臘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業的功能。②古羅馬城市的道路系統和供水排水系統,成為后來西方城市建設的標準③歐洲中古時期出現以手工業者和商人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鎮。世界各地的居民兩河流域建筑材料:沒有森林,缺乏木材。人們用黏土和蘆葦混合制成的磚塊作為建筑材料,建造房屋。組成:基本上每戶建筑的結構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主室構成。古埃及材質:大多數建筑用泥和木材建成。組成:庭院是家庭活動的場所,院落的周圍有柱廊。古代中國建筑:南方多巢居,后世發展為干欄式定居。北方多營建穴居,后來形成地上建筑。居民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構抬梁結構。崇儒的表現:自先秦起,居民設計要遵循等級觀念和長幼有序的禮儀制度,住宅布局講求對稱,主次分明,院落有序。古希臘羅馬材料:木、石、磚為主要材料,后來混凝土得到普及。建筑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臘柱式相結合。居民核心:帶有列柱圍廊的中庭。3世紀,為了緩解人口劇增造成的住房緊缺,古羅馬出現集體住宅。4世紀,羅馬居民大部分是復合式公寓。古代印第安人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過著游獵生活,住在圓錐形帳篷中。亞馬孫雨林中的印第安人住在圓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內不分隔間,每個家庭有自己的區域。合作探究探究一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開封是之前從未有過的新型都城,它展現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街道布局不規則,門朝大街而開的各種形狀的房子被街巷連接起來;靠近城門的繁華郊區熙熙攘攘,到處是倉庫、酒館、商鋪和娛樂場所。御街兩旁分布著各式店鋪;州橋的西南是著名的張家油餅鋪,上新橋的南邊是每日殺豬千頭的屠宰場,許多購物的地方都有不少專售衣服、裝飾品、珠寶的作坊和店鋪,州橋以南地方的夜市因豬肉、野味及其他美味佳肴而聞名。京城常年無休,娛樂場所被稱為“瓦子”,其服務范圍廣,價格高低不一。——摘編自卜正民《哈佛中國史:宋的轉型》材料二 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發展有兩次高峰。萬歷年間江南地區市鎮數量約為226個,到清乾隆嘉慶年間增加到410個,約萬戶以上的大鎮有15個,市鎮數量整體上呈現明顯增長的趨勢。這其中以盛澤、濮院和南潯人口最多,這三個超級大市鎮都是專門的蠶桑市鎮。此外還有雙林鎮和菱湖鎮、震澤鎮等,都是以絲織產業而聞名的小鎮。……隨著蠶桑業的不斷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投入到與蠶桑生產相關的行業中。于是,震澤鎮及近鎮各村居民,乃盡逐綾綢之利,有力者雇人織挽,貧者皆自織。——摘編自范虹玨、胡浩《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特色發展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宋代城市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概括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發展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答案】(1)特點:城市的商業職能上升;打破了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出現街市和夜市);出現專業的服務性場所(娛樂服務設施完備);商業區域特征明顯,商品種類豐富。(2)表現:市鎮數量呈現明顯增長的趨勢;市鎮人口規模擴大;出現了帶有行業性特點的市鎮(專業化市鎮);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原因:國家的統一,社會穩定;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繁榮;大量剩余勞動力涌人。【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一中“到處是倉庫、酒館、商鋪和娛樂場所”“御街兩旁分布著各式店鋪”可知,城市的商業職能上升;根據“街道布局不規則,門朝大街而開的各種形狀的房子被街巷連接起來”“夜市”可知,打破了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出現街市和夜市);根據“娛樂場所被稱為‘瓦子’,其服務范圍廣,價格高低不一”可知,出現專業的服務性場所(娛樂服務設施完備);根據“州橋的西南是著名的張家油餅鋪,上新橋的南邊是每日殺豬千頭的屠宰場”“許多購物的地方都有不少專售衣服、裝飾品、珠寶的作坊和店鋪”可知,商業區域特征明顯,商品種類豐富。(2)表現:根據材料二中“市鎮數量整體上呈現明顯增長的趨勢”可知,市鎮數量呈現明顯增長的趨勢;根據“約萬戶以上的大鎮有15個”可知,市鎮人口規模擴大;根據“三個超級大市鎮都是專門的蠶桑市鎮”可知,出現了帶有行業性特點的市鎮(專業化市鎮);根據“震澤鎮及近鎮各村居民,乃盡逐綾綢之利,有力者雇人織挽,貧者皆自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從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發展的原因主要有,國家的統一,社會穩定,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繁榮,大量剩余勞動力涌人。探究二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西歐城市數量在1100年至1300年間增加了10倍。城市非常需要勞動力,其以各種方式和封建領主爭奪農民,甚至給農奴贖金來吸引他們流入城市,而農奴或佃農因諺語所說“城市空氣使人自由”,也樂于改變生活方式。至1300年,西歐的舊莊園制已變為有名無實、茍延殘喘的空虛骨架。……城市涌現了新興市民階級,在西歐中世紀封建領主的土地所有權和政治統治權結為一體的條件下,這些市民階級以贖買或武力方式從封建領主那里獲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權,建立了有不同程度自自治權的城市共和國或自治市,成立由工商寡頭、新貴族控制的獨立政府,制定自己的憲章和行政管理制度。——摘編自姚介厚、李鵬程、楊深《西歐文明》材料二 唐代至明清,江南地區有很多新城市興起,在數量上和商業繁榮的程度上漸漸都超過了北方。明清時期的蘇州、南京、杭州、松江等城市的繁榮,不僅因為它們是該地區的政治中心,也因為這些城市的手工業(如紡織業等)及其附近地區的農業非常發達。臨近運河和長江沿岸的山東臨清、濟寧,江蘇的淮安、楊州,湖北的漢口,江西的九江等地方成為附近貨物的集散地……明朝和清朝在淮安、濟寧、揚州等地駐扎有總督或巡撫這樣的大官,對外貿易港口也派駐有專職的管理機構,如唐宋的市舶司等。——摘編自鄭昌淦《關于中國古代城市興起和發展的概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歐城市發展帶來的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世紀西歐的城市與明清城市的區別。并說明明清城市發展特征形成的原因。【答案】(1)影響,進一步瓦解了封建建農奴制和莊園制:有利于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從封建割據向中央集權君主制過渡(或城市工商業者發展為市民階級,成為反封建的政治力量)起了重要作用促進了近代政治法律制度的形成:對西歐中世紀文明演進有巨大、深遠的影響。(2)區別:西歐:城市經濟獨立,政治自治:城市市民自由.明清:城市的行政功能突出,國家操縱城市的經濟大權:城市規模大且經濟發達原因:明清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國的城方一向都是在體制內發展的,城市經濟隸屬于封建經濟,城市發展受政府控制【詳解】(1)影響:根據材料“以各種方式和封建領主爭奪農民”“至1300年,西歐的舊莊園制已變為有名無實、茍延殘喘的空虛骨架”可知,進一步瓦解了封建建農奴制和莊園制;大量農奴進入城市,有利于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根據材料“大量農奴進入城市城市涌現了新興市民階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市民對從封建割據向中央集權君主制過渡(或城市工商業者發展為市民階級,成為反封建的政治力量)起了重要作用;根據材料“這些市民階級以贖買或武力方式從封建領主那里獲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權,建立了有不同程度自自治權的城市共和國或自治市,成立由工商寡頭、新貴族控制的獨立政府,制定自己的憲章和行政管理制度”可知,促進了近代政治法律制度的形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城市的發展對西歐中世紀文明演進有巨大、深遠的影響。(2)區別:根據材料一可知,西歐城市的特點是城市經濟獨立,政治自治,城市市民自由。明清:根據材料“唐代至明清,江南地區有很多新城市興起,在數量上和商業繁榮的程度上漸漸都超過了北方”“朝和清朝在淮安、濟寧、揚州等地駐扎有總督或巡撫這樣的大官,對外貿易港口也派駐有專職的管理機構,如唐宋的市舶司等”可知,明清時期城市的行政功能突出,國家操縱城市的經濟大權;根據材料“在數量上和商業繁榮的程度上漸漸都超過了北方。明清時期的蘇州、南京、杭州、松江等城市的繁榮”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城市規模大且經濟發達。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的城方一向都是在體制內發展的,城市經濟隸屬于封建經濟,城市發展受政府控制。探究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壩(畔) 謂之河市,五代國(國指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車所聚,四方商賈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摘編自(解析)北宋王鞏《聞見近錄》材料二 宋代城市功能由單一的維護封建統治的堡壘功能,日趨走向多樣化,它的社會、商業貿易、文化消費等功能日益顯露出來。最明顯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來只為統治集團、貴族官僚服務開始面向下層,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載,“今閭閻之卑,倡優之賤,男子服帶犀玉,婦人涂飾,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區和商業區的區分,中世紀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發達的“廂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葉,不少城市又演變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閉式的居民區,實際上是商業與居住混雜在一起的街區。南方以自然經濟區域為范圍,以經濟發展為驅動力,推動交通,人文方面的發展,形成一個個獨具風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經濟型城市的發展道路。正是這場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動了封建城市規劃的變革,中國城市的發展,開始了多元化的道路。——摘編自吳剛《中國古代的城市生活》等(1)根據材料一,分析中國封建社會集鎮形成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現。【答案】(1)原因:商業發展的結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結果。(2)表現:城市功能以商業服務為主(城市功能多樣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層民眾;出現奢侈消費之風(在民眾服飾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級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閉走向開放;城市發展以經濟為主要驅動力等。【詳解】(1)根據材料一“舟車所聚,四方商賈孔道(交通要道)也”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商業發展的結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結果。(2)根據材料二“最明顯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來只為統治集團、貴族官僚服務開始面向下層,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得出城市生活面向下層民眾;出現奢侈消費之風;根據“它的社會、商業貿易、文化消費等功能日益顯露出來”得出城市功能以商業服務為主;根據“城市突破了居民區和商業區的區分”得出城市管理由封閉走向開放;根據“形成一個個獨具風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經濟型城市的發展道路”得出城市發展以經濟為主要驅動力。課堂練習1.《墨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也”;《博物志.卷八》中“禹作城,強者攻,弱者守,敵戰”;《吳越春秋》中“筑城以衛君,造廓以守民”。這突出表明古代中國早期的城市( )A.突顯政治、軍事功能 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動亂C.大多建在戰略要地 D.缺少經濟管理職能【答案】A【詳解】結合材料及所學可知,城市是“城”與“市”的組合詞,“城”主要是為了防衛,并且用城墻等圍起來的地域,“市”則是指進行交易的場所,從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及以前,城市主要起到防衛和保護臣民的作用,即突顯政治和軍事功能,故A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可知,古代中國早期的城市既可以保衛統治者,也保護臣民,故B項錯誤;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城市的選址是否在戰略要地,故C項錯誤;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古代中國早期的城市是否缺少經濟管理功能,故D項錯誤。故選A。2.在《劍橋藝術史》中作者指出,“雖然羅馬支配了希臘的政治和軍事,但他們在藝術和文化上則服從希臘人的優勢……運用于拱門和拱頂中的工程學經驗以及使用混凝土的實際經驗,使羅馬人有可能創造在形狀和規模上都是希臘人從未夢想過的建筑”。此材料意在說明A.羅馬繼承發展了希臘建筑風格 B.羅馬建筑風格與希臘完全不同C.羅馬的建筑大多數都規模宏大 D.希臘的建筑風格借鑒了羅馬建筑【答案】A【詳解】據材料“他們在藝術和文化上則服從希臘人的優勢”和“使羅馬人有可能創造在形狀和規模上都是希臘人從未夢想過的建筑”可知羅馬繼承和發展了希臘的建筑風格,故A項正確;“完全”的表述過于絕對化且與材料信息矛盾,故B項錯誤;羅馬建筑是否大多規模宏大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故C項錯誤;羅馬的建筑風格借鑒了希臘建筑,故D項錯誤。3.“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圣王作為宮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營造宮室的原因。其解讀準確的是A.文化習俗影響民居的建筑 B.民居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C.經濟發展決定民居的建筑 D.村落的興衰決定民居建筑【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古人營造宮室即民居的原因是,為了解決居住在山洞中,“潤濕傷民”的問題,說明中國古代的民居建筑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文化習俗影響民居的建筑,A項錯誤;經濟發展決定民居的建筑在材料中沒有體現,C項錯誤;決定民居建筑的是經濟發展,不是村落的興衰,D項錯誤。4.如圖為新石器時代德國費德爾湖畔的艾希比爾村落(遺址)復原圖,從左至右分別為配置圖、外觀圖、俯瞰圖。對該復原圖的解讀正確的是A.面湖而居適應了生產生活的需要 B.碼頭的存在說明商品經濟發達C.房屋布局體現了嚴格的等級秩序 D.懸山式屋頂適應熱帶多雨的環境【答案】A【詳解】通過觀察艾希比爾村落(遺址)復原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石器時代原始居民選擇接近水源的地方布置村落,從配置、外觀等多個角度呈現出面湖而居適應了生產生活的需要,A項正確;遠古居民的村落有碼頭存在不能說明當時商品經濟“發達”,B項錯誤;新石器時代的房屋布局不能體現嚴格的等級秩序, C項錯誤;懸山式屋頂是我國古代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德國位于溫帶不是熱帶,也非多雨環境,D項錯誤。5.殷商和西周時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齊規劃的城市布局,更像一個有圍墻的農村。而到春秋戰國時期,筑城之風盛行,隨著商業的發展往往成了交換的中心城市。這反映了A.城市的經濟功能加強 B.城市不再具備政治、軍事職能C.分封制崩潰的必然結果 D.建筑技術的進步【答案】A【詳解】城市從商周時期的“有圍墻的農村”,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筑城之風盛行”,形成交換的“中心城市”,反映了城市的經濟功能加強,A項符合題意;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政治、軍事職能仍然十分重要,A項錯誤;分封制崩潰不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心城市興起的必要條件,C項錯誤;材料沒有說明城市的發展與建筑技術進步之間的關系,D項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