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一課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學習目標簡述城市化的縮進歷程簡述居住條件的改善及基礎設施的發展過程3.了解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知識記憶城市化的縮進社會背景工業革命以來,工業生產向城市集中,越來越多的人從鄉村走向城市,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所需的勞動力與消費市場,另一方面對城市的設施與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國的城市化英國的城市化伴隨著工業革命展開。到1851年,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個城市人口超過總人口50%的國家。中國的城市化鴉片戰爭后:中國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廣州等成為通商口岸,逐漸發展起資本主義工商業。大量鄉村人口逐漸進城,中國城市化進程開始。新中國成立后:1949-1960年,中國城鎮人口比重逐步提高。1978年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2011年,中國的城鎮人口超過總人口的一半。居住條件的改善及基礎設施的發展居民住宅的變化(1)19世紀50年代,美國人發明了電梯。(2)19世紀79年代,比利時的一個住宅項目首次使用鋼筋混凝土技術。(3)20世紀以來,集中供暖和制冷、私人衛生間等快速普及。生活哦服務的改善很多購物中心功能越來越強,居民文化娛樂生活更加多樣。公共設施西方城市設施:自來水與排水系統、煤氣燈、電報、電話及電車的發明與普及,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中國設施改進①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自來水、電力、公路、電報、電話等領域。②新中國成立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自來水、天然氣戶戶通,城市道路四通八達,污水、垃圾處理等逐步標準化、環?;?。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城市中工廠林立,大氣與水資源受到嚴重污染。城市居住區與工作區的分隔,造成人們對私人汽車的依賴,導致城市交通擁堵。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巨大的社會財富聚集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工人階級生活貧困。與人口擁擠。貧富差距相伴的是犯罪率上升、失業者增加等社會問題。合作探究探究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紀中后期,美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對促進這一時期美國城市化的高速發展起到了其他任何力量都難以起到的作用。美國歷史上這一時期的礦業開采并由礦業開采帶動的礦業營地、礦業城鎮直至礦業城市的建設仍舊給這一時期美國的城市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同樣,還有鐵路鋪設并由鐵路鋪設帶動的鐵路城鎮建設,并由鐵路城鎮最終發展而成為交通樞紐城市、經貿中心城市和物流集散城市,也是促進這一時期美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原因。——摘編自邵小通《十九世紀中后期美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研究》材料二 鴉片戰爭后,中國近代化性質的工商業城市陸續出現并發展壯大。由于近代中國長期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工業受三座大山的壓制而得不到獨立發展,制約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近代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速度,規模和水平有限。但是伴隨緩慢的城市化進程,圖書館、影劇院、體育館、電報、電話、咖啡廳、西餐館、汽車等在中國沿海沿江等通商口岸出現。總之,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城市化的發展,也促進著社會的轉型,這是歷史的進步,城市化的發展水平是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只有不斷解放發展生產力,不斷更新城市發展理念,才能更好地克服城市化中的問題,不斷推動城市化水平向更高層次發展。——摘編自陳亮《近代以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世紀中后期美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鴉片戰爭后中國近代城市化進程的特點。【答案】(1)原因:生產力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促進;礦業開采與礦業性質城鎮興起;鐵路建設與鐵路性質城鎮建設;政局長期穩定;城市基礎設施的建立推動城市化;科技進步和經濟發達使城市生活更具吸引力。(2)影響:豐富城市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和便利市民生活;有利于傳播先進思想文化,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帶動城市及其周邊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也帶來了社會治理的難度;環境問題突出。【詳解】(1)原因:根據“美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對促進這一時期美國城市化的高速發展起到了其他任何力量都難以起到的作用”得出生產力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促進;根據“這一時期的礦業開采并由礦業開采帶動的礦業營地、礦業城鎮直至礦業城市的建設仍舊給這一時期美國的城市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得出礦業開采與礦業性質城鎮興起;根據“鐵路鋪設并由鐵路鋪設帶動的鐵路城鎮建設,并由鐵路城鎮最終發展而成為交通樞紐城市、經貿中心城市和物流集散城市”得出鐵路建設與鐵路性質城鎮建設;綜合所學內容得出政局長期穩定;城市基礎設施的建立推動城市化;科技進步和經濟發達使城市生活更具吸引力。(2)影響:根據“伴隨緩慢的城市化進程,圖書館、影劇院、體育館、電報、電話、咖啡廳、西餐館、汽車等在中國沿海沿江等通商口岸出現”得出豐富城市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和便利市民生活;有利于傳播先進思想文化,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根據“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城市化的發展,也促進著社會的轉型,這是歷史的進步,城市化的發展水平是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得出帶動城市及其周邊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綜合所學內容可知城市化也帶來了社會治理的難度;環境問題突出。探究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近代英國工業化進程中,工業城市所特有的空間結構一各 類建筑交叉林立、城市布局混亂等,導致了“城市病”的產生,而自由放任大背景下,市政當局的無為而治成為“城市病”蔓延的重要原因。進入19世紀中葉后,以治理“城市病”為主要目標的城市規劃運動開始興起,并歷經了公共衛生階段、住房規劃階段、綜合規劃階段。截至1939 年二戰爆發前,通過調整和重組城市空間結構,“城市病”已得到緩解,工業城市的物質環境大為改善,由此推動著城市化進程進入到一個全新階段。英國在城市化方面的經驗教訓,給后發展國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摘編自梁遠、劉金源《近代英國工業城市的空間結構與城市規劃(1848~1939)》材料二 近代中國城市在國家權力的主導和規劃下,實現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和空間重構,以禮制、宗法和王權為導向的傳統空間布局,被以現代行政中心、商業中心及公共建筑為主體的現代空間布局所取代。但是,由于近代中國特殊的歷史條件,城市空間結構的變化動力主要來源于政府,且因集權體制,城市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是展現國家意志和黨的意識形態的載體。國民政府的空間策略促進了城市發展,并在改變城市空間格局的同時,影響著城市住宅分異,強化了社會分層,使下層平民無法享受到公平的空間權利,政府未能完全承擔起建立“空間正義”的責任。——摘編自陳蘊茜《國家權力與近代中國城市空間重構》(1)根據材料一并結 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英國“城市病”治理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與近代英國城市治理相比,近代中國城市治理的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你對近代中英城市治理的認識。【答案】(1)特點:與工業化發展密切相關;重視規劃;歷經多個階段;效果明顯。(2)不同之處:治理動力源于政府;呈現國家意志與黨的意識;社會分層被強化;成效不大。原因:西學東漸.受西方城市治理的影響;受制于國情,近代民主政治發展不充分;南京國民政府是黨政合一的獨裁政權,城市治理服務于政權需要;民族工業發展不足,導致城市治理資金、技術等缺乏。(3)認識:城市治理有助于城市化;城市治理應重視規劃,注重循序漸進;城市治理要兼顧公平。【詳解】(1)特點:根據“ 在近代英國工業化進程中,工業城市所特有的空間結構一各 類建筑交叉林立、城市布局混亂等,導致了“城市病”的產生”可得出與工業化發展密切相關;根據“進入19世紀中葉后,以治理“城市病”為主要目標的城市規劃運動開始興起,并歷經了公共衛生階段、住房規劃階段、綜合規劃階段?!钡贸鲋匾曇巹?,歷經多個階段;根據“通過調整和重組城市空間結構,“城市病”已得到緩解,工業城市的物質環境大為改善,由此推動著城市化進程進入到一個全新階段”得出效果明顯。(2)不同之處:根據“近代中國城市在國家權力的主導和規劃下,實現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和空間重構”得出治理動力源于政府;根據“城市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是展現國家意志和黨的意識形態的載體”得出呈現國家意志與黨的意識;根據“強化了社會分層”得出社會分層被強化;根據“使下層平民無法享受到公平的空間權利,政府未能完全承擔起建立“空間正義”的責任”得出成效不大。原因:根據“ 近代中國城市在國家權力的主導和規劃下”結合近代的背景可得出西學東漸,受西方城市治理的影響;根據“但是,由于近代中國特殊的歷史條件,城市空間結構的變化動力主要來源于政府,且因集權體制”可得出受制于國情,近代民主政治發展不充分;根據所學可得出南京國民政府是黨政合一的獨裁政權,城市治理服務于政權需要;根據所學可從經濟角度概括得出民族工業發展不足,導致城市治理資金、技術等缺乏。(3)認識:結合前兩問的內容和所學知識,可概括得出城市治理有助于城市化、城市治理應重視規劃,注重循序漸進、城市治理要兼顧公平等。探究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了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工業革命首先是一次生產力的全面革命,改變了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經過工業革命,紡織、冶金、煤炭、機器制造和交通運輸成為英國工業的五大基本部門。在工業地區,新的城市紛紛誕生并不斷膨脹。農村人口在全國的比例和農業在經濟中的比例都降到次要地位。政府頒布一系列法案,如1834年《濟貧法修正案》、1844年《工廠法》、1847年《十小時工作日法案》、1848年《公共衛生法》等。到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國人口的52%。城市化不僅僅是城市人口的聚集,而且也引起城市建設的發展,包括城市交通、城市公共衛生以及城市房屋建設等等。——摘編自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卷)等材料二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歷了大規模的快速城鎮化過程。1978到2017年,中國城鎮人口從1.7億增長到8.1億。1978到1995年鄉鎮工業突起,外資流入工業企業,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導的城鎮化;1996到2013年外資和城鎮建設共同帶動了重工業的發展,形成了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城鎮化;2013年以來城鎮化對服務業的需求快速增長,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城鎮化。軌道交通建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代化的電訊、信息、互聯網、物聯網通信信息基礎設施與水電煤氣的公用基礎設施在城市普及。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大規模城鎮化進程,是我們黨在經濟建設尤其是城市建設領域開拓創新和艱辛探索的結果。——摘編自倪鵬飛《改革開放40年中國城鎮化發展的經驗與啟示》(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材料對應時期英國與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差異。(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材料對應時期英國與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原因。(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改革開放后中國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啟示。【答案】(1)差異:時間:英國比中國起步早;歷史階段:英國處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中國是改革開放后不同階段工業革命交叉促進;社會性質:英國為資本主義社會,中國為社會主義社會。(2)原因: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建立,政府立法推動;工業革命推動;就業觀念的變化。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思想解放,傳統觀念的變化。(3)啟示: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城市化穩步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讓城市生活更美好;堅持可持續發展才能使城市化良性推進。【詳解】(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時間、歷史階段、社會性質等方面概括英國與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差異。根據材料“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了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工業地區,新的城市紛紛誕生并不斷膨脹。農村人口在全國的比例和農業在經濟中的比例都降到次要地位”和“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歷了大規模的快速城鎮化過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時間上,英國比中國起步早;根據材料“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了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工業地區,新的城市紛紛誕生并不斷膨脹。農村人口在全國的比例和農業在經濟中的比例都降到次要地位”和“1978到1995年鄉鎮工業突起,外資流入工業企業,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導的城鎮化;1996到2013年外資和城鎮建設共同帶動了重工業的發展,形成了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城鎮化;2013年以來城鎮化對服務業的需求快速增長,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城鎮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歷史階段方面,英國處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中國是改革開放后不同階段工業革命交叉促進;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社會性質方面,英國為資本主義社會,中國為社會主義社會。(2)原因:英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英國較早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為英國的城市化奠定了政治前提;根據材料“政府頒布一系列法案,如1834年《濟貧法修正案》、1844年《工廠法》、1847年《十小時工作日法案》、1848年《公共衛生法》等”可知,政府立法推動;根據材料“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了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工業革命首先是一次生產力的全面革命,改變了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經過工業革命,紡織、冶金、煤炭、機器制造和交通運輸成為英國工業的五大基本部門。在工業地區,新的城市紛紛誕生并不斷膨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推動;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就業觀念也發生變化。中國:根據材料“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歷了大規模的快速城鎮化過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根據材料“1978到1995年鄉鎮工業突起,外資流入工業企業,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導的城鎮化;1996到2013年外資和城鎮建設共同帶動了重工業的發展,形成了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城鎮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推動了思想解放和傳統觀念的變化。(3)根據材料“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大規模城鎮化進程,是我們黨在經濟建設尤其是城市建設領域開拓創新和艱辛探索的結果”可知,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城市化穩步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根據材料“軌道交通建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代化的電訊、信息、互聯網、物聯網通信信息基礎設施與水電煤氣的公用基礎設施在城市普及”可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以人為本才能讓城市生活更美好;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大規模城鎮化是黨和人民開拓創新和艱辛探索的結果,要堅持可持續發展,促進城市化良性發展。課堂練習1.1838年,英國議會要求在所有未來的圈地中,必須留出足夠的開敞空間,為當地居民鍛煉和娛樂之用。1859年,議會通過《娛樂地法》,允許地方當局為建設公園而收地方稅。這表明當時英國A.城市化水平相當高 B.注重改善居住環境C.法制建設日趨完善 D.城市建設世界領先【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838年,英國議會要求必須留出足夠的空間,供居民鍛煉和娛樂之用;1859年,議會通過《娛樂地法》,允許地方當局為建設公園而收地方稅;這說明,隨著英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政治民主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們對日常文化娛樂生活的要求提高,注重改善居住環境,故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城市化水平相當高”,故A項錯誤;材料只提及《娛樂地法》,無法說明法制建設日趨完善,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與其他國家比對,無法說明英國的城市建設世界領先,故D項錯誤。2.誕生于上海租界中的近代先進的公用設施,例如電燈在華人區“初設僅有路燈,繼即行棧、鋪面、茶酒戲館,以及住屋無不用之”。自來水起初供外國人使用,后來華人居民也可用上“激濁揚清,人皆稱便”的潔凈自來水。這一現象出現的外部原因是A.近代工業的發展 B.近代西方的影響C.政治運動的影響 D.社會思想的解放【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上海是中國近代最早開埠通商的城市之一,受近代西方文化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外力因素的影響,電燈、自來水等近代先進的公用設施在上海租界中誕生,故B項正確;“近代工業的發展”、“政治運動的影響”、“社會思想的解放”均屬于內部因素,故排除A、C、D項。3.《西洋史》中寫道:“十八世紀末年時,歐洲大多數的人民,已因這個革命之故,拋棄鄉村生活而成為城市的居民。這些做工的男子與許多婦孺,成日如牛馬一般的在那污穢狹窄的廠中工作,晚上則睡于同樣的廠旁小屋之內……所以當十九世紀初年時,一般工人的生活情形,是極不衛生,極不合理,極多使人墮落的機會的?!睂Υ私庾x正確的有①工業革命推動城市化進程 ②工業革命實現了男女平等③工廠環境易滋生道德問題 ④工業革命加劇社會階級對立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詳解】材料“ 拋棄鄉村生活而成為城市的居民”反映了工業革命推動城市化進程;“極多使人墮落的機會的”反映了工業環境易滋生道德問題;“ 成日如牛馬一般的在那污穢狹窄的廠中工作,晚上則睡于同樣的廠旁小屋之內”說明工業革命加劇工人階級對立,故①③④正確。材料信息無法體現男女同工同酬,實現了男女平等,排除②。綜上所述,故B正確,排除ACD。故選: B。4.從甲午中日戰爭后到抗日戰爭前的30余年時間,中國城市化率提升了3個百分點。然而從抗日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城市化率又降低了近0.6個百分點。以上變化說明A.中國城市化空間分布不均衡B.資本主義發展影響城市化進程C.政府加強了對城市人口控制D.城市發展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答案】D【詳解】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內憂外患,戰爭年代城市化率下降說明城市發展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空間,排除A;材料與資本主義發展無關,排除B;材料沒有涉及政府對城市人口控制的信息,故排除C項。5.下表所示是1980年4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對北京建設的四項指標,由此可知① 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國、全世界社會秩序、社公治安和社會風氣最好的城市② 要把北京變成全國環境最清潔、最衛生、最優美的一流城市③ 要把北京建成全國科學、文化、技術最發達,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流城市④ 要使北京經濟上不斷繁榮,人民生活方便安定A.城市規劃應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主導性B.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齊頭并進的必要性C.精神文明建設在城市發展具有重要地位D.精神文明建設的開展深化政府行政職能【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國、全世界社會秩序、社公治安和社會風氣最好的城市”“要把北京變成全國環境最清潔、最衛生、最優美的一流城市”“要把北京建成全國科學、文化、技術最發達,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流城市”等信息可知,1984年在北京城市工作和城市建設中,精神文明建設占據著重要地位,故C項正確;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城市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主導性”與史實不符,故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同步發展的必要性,故排除B項;材料反映出城市發展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但沒有體現政府行政職能的深化,故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