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學習目標了解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了解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了解生產關系的變化知識記憶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遠古時期的生產情況食物來源:自然界現成的動植物,主要是植物果實和莖葉,魚蝦、動物等。生活方式:采集、漁獵,遷徙生活,用火取暖、燒烤食物。工具: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原始農耕和畜牧的出現時間:大約1萬年前。農耕的起源:東亞的黃河中上游是粟的發源地,長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西亞的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等地種植小麥、大麥。中美洲種植玉米等作物。畜牧:在狩獵的基礎上,隨農耕和定居生活而產生。距今9000-6000年前,山羊、豬、狗等都已被馴化。農業出現的意義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長。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人類走向定居并形成聚落,部分人開始從事手工業勞動,出現了原始的音樂、文學、宗教等精神文化。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與農業相關的天文歷法得到較快發展。數學和其他相關學科也逐漸發展起來。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地區 農業 畜牧業 其他兩河流域 主要種植大麥、小麥 飼養山羊、綿陽、牛等家畜 王室和神廟擁有土地可以出租給佃戶,也可以合伙經營尼羅河流域 尼羅河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黃河和長江流域 種植粟和水稻 豬、狗等 重農抑商政策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古希臘 從西亞傳入的小麥和大麥;谷物與蔬菜輪作 —— 只有公民才能擁有土地,奴隸進行農業勞動的現象非常普遍美洲 玉米、甘薯、馬鈴薯 —— 村社公有土地,每個家庭的主人都可獲得一份土地生產關系的變化生產主體的變化: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婦女主要從事家務勞動和家庭副業。貧富分化:生產力發展使產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首領把一些集體財務據為己有,變成私有財產,氏族內部產生了貧富分化。階級的出現戰爭中的俘虜成為奴隸,有了自由民和奴隸的差別。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現,階級產生。為了調節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強制機關國家產生。合作探究探究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伊朗的德黑蘭平原以西的山前地帶,經伊拉克北部、土耳其東南部到敘利亞以及約旦的北部和西部呈“新月形”地區。早在公元前8000-公元前6000年,該地區就出現了原始農業,人們在這里種植谷物、飼養家畜。在墨西哥的坦馬利帕斯地區,以及瓦哈卡河谷和特瓦坎谷地的印第安人早在公元前7000年已開始種植玉米,并馴養羊駝。公元前7500-公元前5000年,黃河及長江流域已開始種植小麥、谷子和水稻,并飼養豬、狗、羊等家畜。材料二 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原始農業緩慢地向前發展。據粗略估計,新石器時代的人口大致已達5000萬。……西亞地區在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出現了簡陋的灌溉農業。公元前5000年在埃及尼羅河流域產生了灌溉農業。公元前2500年,印度已普遍種植稻麥。材料三 農業的形成概括地表現為以下過程:——摘編自張同鑄《世界農業地理總論》(1)根據材料一,指出農業起源的區域,并歸納其起源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分析原始農業形成與發展的原因。【答案】(1)區域:西亞、中美洲和中國的黃河及長江流域。特點:有幾個起源中心;農作物種類和馴化的動物種類不同。(2)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生產技術進步;在長期的采集和漁獵過程中,人類逐漸掌握了某些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學會了選擇、馴化野生動植物。【詳解】(1)區域:根據材料“從伊朗的德黑蘭平原以西的山前地帶,經伊拉克北部、土耳其東南部到敘利亞以及約旦的北部和西部呈‘新月形’地區。早在公元前8000-公元前6000年,該地區就出現了原始農業”“在墨西哥的坦馬利帕斯地區,以及瓦哈卡河谷和特瓦坎谷地的印第安人早在公元前7000年已開始種植玉米”“公元前7500-公元前5000年,黃河及長江流域已開始種植小麥、谷子和水稻”可知,農業起源于西亞、中美洲和中國的黃河及長江流域。特點:根據材料一中農業起源的區域及各地區農作物種類和動物馴化情況可知,特點是有幾個起源中心;農作物種類和馴化的動物種類不同。(2)根據材料二“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原始農業緩慢地向前發展。”可知,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根據材料二“西亞地區在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出現了簡陋的灌溉農業。公元前5000年在埃及尼羅河流域產生了灌溉農業。”可知,生產技術進步;根據材料三人們對狩獵和種植工具和經驗的探索情況可知,長期采集和漁獵實踐探索與經驗總結。探究二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 《禮記》中有“禽獸魚鱉不中殺,不鬻于市”的說法,是指狩獵也應當遵從時節,對于沒有按照時節捕殺的獵物,禁止在市場上交易,唐律中還依據封建社會禮治而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之間的犯罪行為進行了特殊規定,對于將有毒食品給尊長食用意欲謀害尊長的,按謀殺罪論處:給卑幼食用致其死亡的,按故意殺人罪論處.宋代規定從事商業活動者必須加入行會并入冊登記,以便監督檢查,行會對其成員所出售商品的質量、物價等都有監督義務。 到封建社會末期,明清兩代的行會一直承擔著監管食品安全的重要職責。食品安全領域中,法律的規定寥寥無幾,而實踐中食品安全案件卻時有發生,這時候主要是民間法在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摘編自董姘《中國古代食品安全監管的啟示》(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食品安全監管的特征。(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食品監管的影響。【答案】(1)特征:體現了順天應時、敬天法地的法制觀念;在監管規范中體現了“禮”的思想;成文法與民間法相結合,且民間法起重要作用;民間組織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重視嚴刑峻法而疏于預防。(2)影響:有利于打擊假冒偽劣食品的生產;豐富和完善了古代律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詳解】(1)特征:根據“指狩獵也應當遵從時節,對于沒有按照時節捕殺的獵物,禁止在市場上交易”得出體現了順天應時、敬天法地的法制觀念;根據“唐律中還依據封建社會禮治而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之間的犯罪行為進行了特殊規定”得出在監管規范中體現了“禮”的思想;根據“而實踐中食品安全案件卻時有發生,這時候主要是民間法在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得出成文法與民間法相結合,且民間法起重要作用,民間組織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對于將有毒食品給尊長食用意欲謀害尊長的,按謀殺罪論處:給卑幼食用致其死亡的,按故意殺人罪論處”得出重視嚴刑峻法而疏于預防。(2)影響:結合材料信息可從有利于打擊假冒偽劣食品的生產;豐富和完善了古代律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等角度概括。探究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原始農業階段,一塊土地經開墾、種植若干年之后,就得放棄,讓它在八年、十年、甚至更長的一段時間里處于自然生長狀態,以恢復土壤的肥力。……植物品種多樣的農業擴大了食物來源,使食物來源更加可靠,于是,人口也相應地增多。當人口增長超過農業生產率水平所能支持的人口限度時,一個很自然的解決辦法就是移居其他地方。因而,有了一個連續的發展,即“脫離”原來的農業居留地,進入食物采集者居住的人口比較稀少的地區。農業就是以這種方式從發源地向四面八方傳布。……在亞非沙漠帶和北極地區,由于顯而易見的原因,農業發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非洲、南北美洲的部分地區及整個澳大利亞,由于與世隔絕造成的愚昧閉塞和不利的自然環境,農業也是很缺乏的。在中歐和西歐等其他地區,由于那時還沒進入鐵器時代,沒有造價低廉且有效的工具,茂密的森林成了幾乎難以逾越的障礙,所以農業的出現也推遲到很久之后。……某些地區的農業之所以推遲很久的另一原因是,那里的動植物極其豐富,向人類提供的食物比原始農業所能提供的還要多。——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農業的出現帶來了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一系列變化,改變著人類的歷史。與農業相關的最重要的改變應該是人口的膨脹。新石器時代的人們放棄了他們舊石器時代前輩們的游蕩生活,轉而在農田附近永久定居下來。在新石器時代,村莊里的大多數居民種植糧食或飼養家畜。某些人仍然從事狩獵采集活動。但剩余的糧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們的時間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專業上,從而脫離了糧食生產。個人可以用糧食或手工制品來換購寶石、珠寶和其他貴重物品。私有土地的制度化強化了財富積累的重要性。慢慢地,稠密的人口、專業的勞動和復雜的社會關系,一起促成產生了一種全新的社會組織——城市。生活在農業社會的人們必須懂得季節的變換,他們學會了將太陽、月亮和星辰位置的變化與季節的交替聯系在一起。最后,他們逐漸積累起天地關系的知識,并向精確的歷法邁出了第一步。新石器時代的神不僅有類似舊石器時代的維納斯式的形象,還有與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關的神靈。——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1)根據所學知識,舉例說明世界古代原始農業洲際傳播的表現(舉一例即可)。并根據材料一概括影響原始農業向外傳播的主要因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原始農業的出現對社會文化的重大影響。【答案】(1)表現:如西亞的大麥和小麥傳入古希臘等。因素:土壤肥力的保持;人口增長的速度;氣候和土壤是否適宜;地區閉塞或開放程度;生產工具的革新;動植物資源的豐富程度等。(2)影響:人口膨脹;過上定居生活;出現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私有財產和城市出現;實用科技的發展和宗教神靈的崇拜。【詳解】(1)首先根據所學知識,舉一例說明世界古代原始農業洲際傳播的表現。然后再根據材料一從土壤、人口、氣候、開放程度、生產工具、資源等角度來概括影響原始農業向外傳播的主要因素。(2)根據“與農業相關的最重要的改變應該是人口的膨脹。”得出人口膨脹;根據“轉而在農田附近永久定居下來”得出過上定居生活;根據“個人可以用糧食或手工制品來換購寶石、珠寶和其他貴重物品。”得出出現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根據“私有土地的制度化強化了財富積累的重要性。”得出私有財產和城市出現;根據“他們學會了將太陽、月亮和星辰位置的變化與季節的交替聯系在一起。”得出實用科技的發展和宗教神靈的崇拜。課堂練習1.古代埃及、印度、希臘、中國等文明呈現出獨立發展的多元特征,這主要是因為A.大河與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B.自然環境和歷史發展的不同C.古代各文明的小國寡民狀態 D.政治動蕩導致文明交流受阻【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由于自然環境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經濟形態,因此產生了亞非的大河文明和歐洲的海洋文明的區別;又由于各地區的歷史發展狀況不同,各文明之間各具特色,所以古代埃及、印度、希臘、中國等文明呈現出獨立發展的多元特征,B項正確;“大河與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說法不全面,排除A項;小國寡民狀態只適用于古希臘文明,與其他文明無關,排除C項;政治動蕩導對文明交流有一定影響,但不是文明呈現出獨立發展的多元特征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2.《清詩鐸》有詩云:“布谷屋檐喚早耕,農夫驚起多嘆聲。瓶儲無粟誰負責,征稅煎迫難逃生。”詩句反映的主旨是A.農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農耕文明的極端落后C.沉重賦稅下小農困境 D.小農經濟的脆弱特征【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布谷屋檐喚早耕,農夫驚起多嘆聲。瓶儲無粟誰負責,征稅煎迫難逃生”可知,農夫辛苦勞作,但家無余糧,還面臨政府征稅的煎熬,反映了中國古代沉重賦稅下小農的困境,故C項正確;從材料中的“瓶儲無粟誰負責”看,農民的生活不富裕,故A項錯誤;材料只是強調小農的困境,未體現農耕文明的極端落后,故B項錯誤;小農經濟的脆弱性指的是難以抵御自然災害和政府的盤剝,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故D項錯誤。3.歷代中國帝王都非常關心農業生產,“勸農桑”是歷代帝王治理國務的重要內容,因而對農神的祭祀祈禱是古代帝王們的重要大典。農神中有神農氏、后稷、先農、先蠶等。蠶桑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蠶神是農業神中的重要神靈。這表明A.中國原始農業發達 B.中國古代以農立國C.中國農業領先世界 D.中國古代信仰多變【答案】B【詳解】材料反映了中國古代帝王關心農業生產,而且農神眾多。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古代社會以農業立國,農業收成的好壞直接關系封建國家的存亡,所以歷代帝王都關心農業生產,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中國歷代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并非強調原始農業發達,故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農業發展狀況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故排除C項;材料僅提到農神,未涉及其他神靈,無法說明信仰多變,故D項錯誤。4.從舊石器時代早期到舊石器時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長率不足0.001%;而從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長率已提高到0.03%。其主要原因是A.手工業的形成與發展 B.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C.農業的形成與發展 D.采集和漁獵的發展【答案】C【詳解】材料反映了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長率比以前大幅提高。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正值農業形成與發展時期,與采集和漁獵相比,農業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所以人口增長率提高較快,故選C項;手工業與人口增長沒有直接關系,故排除A項;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不會對人口增長造成巨大影響,故排除B項;從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不屬于采集和漁獵的時期,故排除D項。5.下圖為出土于今伊拉克南部地區的木制畫“烏爾之旗”。據此可知A.家畜在人們的生活中較重要 B.兩河流域先民馴化了駱馬C.農業與手工業勞動尚未分離 D.小農經濟下農民生活艱辛【答案】A【詳解】畫中描繪了有許多馬和羊等家畜伴隨著人們左右,這說明家畜在人們的生活中較重要,故選A項;美洲印第安人馴化了駱馬,故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農業與手工業的關系,故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小農經濟及農民生活情況,故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