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學習目標了解美洲物種外傳的主要作物了解其他物種在美洲的推廣簡述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知識記憶美洲物種的外傳時間:15世紀末16世紀初,新航路開辟以后。主要作物糧食作物:玉米、馬鈴薯、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傳播路線: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之后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玉米和馬鈴薯的傳播(1)16世紀中葉起,玉米在南歐地區廣泛種植,成為當地主要的糧食和飼料作物之一。16世紀末,馬鈴薯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2)到17世紀,玉米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糧食作物,傳遍歐洲各國。(3)明朝時,玉米傳入中國。先是在丘陵山地種植,后來逐漸拓展到平原地區。(4)清代前期,玉米在全國各地多有種植。乾隆、嘉慶年間,玉米得到大規模推廣。鴉片戰爭前,玉米的種植已遍布全國。5.番茄的傳播(1)18世紀中葉,番茄開始作食用栽培。(2)18世紀末,歐洲培育的新品種傳回美洲。明朝萬歷年間,番茄被引入中國,長期被作為觀賞和藥用植物。清朝光緒年間,番茄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6.辣椒的傳播(1)原產于秘魯和墨西哥一帶,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2)16世紀,辣椒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明朝時,辣椒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農作物小麥:歐洲移民帶到美洲后,最初只供富人享用,后來被迅速推廣,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由面粉做成的食物種類繁多,風格迥異,小麥產業隨之興盛。水稻: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水稻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動物種類:歐洲移民還把雞、牛、驢、馬、豬、羊等禽畜傳入了美洲。影響:這些禽畜極大地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提高糧食產量,增加世界人口玉米適應非洲復雜的氣候環境,使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來源。玉米、甘薯引入中國,豐富了糧食種類。馬鈴薯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馬鈴薯在歐洲的種植、小麥在美洲的推廣,改變了當地食物結構,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不同物種的交流推進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在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在中國,玉米等外來農作物除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外,還投入市場出售,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新物種的引進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美洲地表植被的破壞:歐洲的馬牛羊被帶到歐洲以后,超出了土地的承載能力,殖民者大量種植農作物,原始森林被濫伐。中國水土流失:明清時期引進的玉米、甘薯等推廣,使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擴大了耕地面積,但過度的墾荒造田,導致水土流失。合作探究探究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5世紀末16世紀初,歐洲為了獲取充足的生存資料,一方面,通過殖民掠奪,使世界上許多地區的動、植物原料被帶回歐洲,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歐洲人還將自己本土的一些動、植物帶到殖民地,大量生產,以彌補歐洲食物原料供應的不足,如:變種小麥。在1750年至1850年,小麥逐漸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歐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專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窮人奢望的食品。所有這一切促使歐洲人對食物原料的開發與利用趨于世界化。——摘編自《歐洲飲食文化的新篇章》材料二 輪船招商局是李鴻章創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是中國第一個近代股份公司。……洋務工業的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官領其總,商出資本,無疑是一種切實的倡率引導。它們于不知不覺中把封建主義的堅冰鉆開了些微裂縫,而后,民族資本主義則可以沿著這些裂縫慢慢滲開。但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終究是一種畸形物。……它所帶來的壟斷性抑制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這又造成了民族資本主義萌生和發展的困難。……洋務運動其主觀動機未必有真心打破舊軌,但其主張卻歷史地包含著逸出舊軌的趨向,推動著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歐洲“食物革命”出現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2)材料反映了學者對近代洋務運動的認識,對此認識請提出你自己的見解(贊成、質疑、修改皆可)并說明其理由。(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殖民擴張使食物品種相互交流;工業文明的需要和促進。作用:世界各地的食物品種增加,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世界物種的廣泛交流,打破了食物品種的地域限制;有利于餐飲禮儀的進步和發展;加強了世界飲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2)觀點: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說明:鴉片戰爭的失敗,打破了“天朝上國”迷夢,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舉辦軍事工業,籌劃海防,推動中國軍事近代化。洋務派創辦近代民用工業,推動了經濟近代化。創辦近代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和翻譯西方科技著作,推動了教育和思想的近代化。創辦輪船公司、修建鐵路和辦電報局,推動了交通和通訊近代化。所以,洋務運動雖然是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但它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 15世紀末16世紀初”“通過殖民掠奪,使世界上許多地區的動、植物原料被帶回歐洲”可歸納出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根據材料“在1750年至1850年,小麥逐漸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歐洲真正的食物革命”可歸納出工業革命的影響。作用:根據材料“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專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窮人奢望的食品”“所有這一切促使歐洲人對食物原料的開發與利用趨于世界化”和所學知識可知,可從增加食物種類、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促進物種交流、規范餐飲禮節、加強世界飲食文化交流及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2)本小問相對開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據材料“洋務運動其主觀動機未必有真心打破舊軌,但其主張卻歷史地包含著逸出舊軌的趨向,推動著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可擬定論題是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關于闡釋可從洋務運動創辦的近代化企業、新式軍隊及新式教育;對社會轉型的助推作用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探究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引發了一場在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的大交換。有學者稱之為哥倫布大交換。歐洲移民漂洋過海來到新的土地生活,他們帶來的小麥、葡萄、馬匹、牛、豬等使得美洲食物和營養的供給快速增加;他們攜帶的傳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數量銳減。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番茄等作物在他們的傳播下也在非洲、亞洲和歐洲生根發芽。——摘編自《新全球史》和《哥倫布大交換》材料二 我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彼特拉克第36條每一個真誠悔改基督教徒,即令沒有贖罪券,也同樣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罰罪。——“九十五條論綱”本身自由,周圍的人與自己平等——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們的自然生活。——伏爾泰材料三(1)依據材料一,概述“哥倫布大交換”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航路的開辟對世界格局的影響。(2)材料二反映了歐洲哪三次思想解放運動。結合所學提煉三者共同的思想核心。(3)材料三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任選其中一個法律文件,概括其核心內容,并分析其對該國政治制度的影響。【答案】(1)表現:人口遷移、物種交換、疾病傳播。影響:打破了各個大州之間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2)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核心:人文主義。(3)趨勢:法治逐漸取代人治。說明:如《權利法案》的核心是確立議會主權,限制王權,其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詳解】(1)表現一問,根據材料“歐洲移民漂洋過海來到新的土地生活”“小麥、葡萄、馬匹、牛、豬等”“他們攜帶的傳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數量銳減”等信息,可以概括出表現:人口遷移、物種交換、疾病傳播。影響一問,根據材料“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番茄等作物在他們的傳播下也在非洲、亞洲和歐洲生根發芽”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打破各個大州之間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回答。(2)根據材料二“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沒有贖罪券,也同樣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罰罪”“本身自由,周圍的人與自己平等”等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近代歐洲的三次解放運動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這三次思想解放運動都主張以人為中心,其共同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義。(3)根據材料三圖示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圖示主要是英、法、美等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此制度的確立了法律至高無上的地位,體現了法治逐漸取代人治的基本趨勢。舉例可以任選其中一個國家,如:英國的《權利法案》、法國的《1875年憲法》、美國的《1787年憲法》、德國的《1871年憲法》等其中一個即可,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影響即可。探究三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中就有關于大豆的記載。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齊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經驗,認識到大豆對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張大豆與其他作物輪種。唐宋時期的文獻中都有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豆制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質植物蛋白。——摘編自劉啟振等《“一帶一路”視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傳播》等材料二 考古材料證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倫布將這種“奇異的谷物”帶回歐洲后,玉米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傳播并成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紀中葉,玉米被引入弗得角和西非,17世紀80年代在黃金海岸和達荷美之間的地區得到廣泛種植,17世紀末18世紀初傳入南歐地區。16世紀中葉玉米傳入中國,清嘉慶年間大面積種植,到鴉片戰爭前已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引種并居雜糧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進與大面積種植,大大緩解了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中國因人口大幅度增長而帶來的巨大糧食壓力。有歷史學家在評述玉米在世界上傳播的意義時說,“其價值超過了所有的黃金”。——摘編自黃邦和等主編《通向現代世界的500年—哥倫布以來東西兩半球匯合的世界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和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玉米在200年內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歷史背景,說明歷史學家說玉米在世界上傳播的“價值超過了所有的黃金”的原因。【答案】(1)特點:我國人民最早培育、馴化;種植范圍從中原推廣到南方,開發出各種豆制品;農書對勞動人民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推廣,政府推動。作用:大豆是民眾重要的食物來源,使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合理化;推動了中國農業的發展,是重要的備荒物資。(2)背景: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移民;世界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系加強。原因:改變了歐洲、亞洲、非洲的糧食生產結構;緩解了糧食供應的壓力,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詳解】(1)特點:由材料一“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中就有關于大豆的記載”得出我國人民最早培育、馴化;由材料一“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得出種植范圍從中原推廣到南方,由材料一“各式各樣的豆制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得出開發出各種豆制品;由材料一“《齊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經驗”得出農書對勞動人民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推廣,由材料一“唐宋時期的文獻中都有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得出政府推動。作用:由材料一“‘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得出是民眾重要的食物來源,由材料一“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質植物蛋白”得出使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合理化;由材料一“認識到大豆對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張大豆與其他作物輪種”得出推動了中國農業的發展,由材料一“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得出大豆是重要的備荒物資。(2)歷史背景:根據“哥倫布將這種‘奇異的谷物’帶回歐洲”得出新航路開辟;結合所學知識,還可從殖民擴張與移民、世界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系加強等方面分析作答。原因:根據材料“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傳播并成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得出改變了歐洲、亞洲、非洲的糧食生產結構;根據“大大緩解了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中國因人口大幅度增長而帶來的巨大糧食壓力”得出緩解了糧食供應的壓力,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課堂練習1.有學者指出,14世紀中葉經歷了黑死病后的歐洲,農民的生存狀況反而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多的人買得起香料。史學家布羅代爾甚至認為這一時期歐洲農民的飲食和貴族可能沒有太大的不同。這主要是由于當時的歐洲A.啟蒙運動促進價值觀的變化 B.農村勞動力價格上升C.商品經濟發展削弱貴族勢力 D.世界市場開始形成【答案】B【詳解】材料“14世紀中葉經歷了黑死病后的歐洲,農民的生存狀況反而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多的人買得起香料”體現的是14世紀中葉后農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明顯的增加,因此在飲食及生存狀況上與貴族沒有太大的不同,B正確;啟蒙運動是在17、18世紀,A排除;C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D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結果,排除。故選B。2.據《英國飲食五百年》記載,在18世紀英國的米德爾塞克斯和薩里郡,如果在用餐時間,一腳踏進窮人家的村屋,就會發現:茶不分早晚是唯一的飲料,而且總是在晚餐時大量飲用。這表明茶葉的傳播A.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生活習慣 B.淡化了英國社會的階級差別C.存在著地域間分布的不平衡 D.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意蘊【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茶不分早晚是唯一的飲料,而且總是在晚餐時大量飲用”可知,茶在英國人的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說明茶葉的傳播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生活習慣,所以A正確;根據材料“如果在用餐時間,一腳踏進窮人家的村屋,就會發現:茶不分早晚是唯一的飲料,而且總是在晚餐時大量飲用”可知,材料沒有涉及其他階級,不能體現“淡化了英國社會的階級差別”,所以B錯誤;材料沒有涉及與其他地區的比較,無法得出地域間分布不平衡的結論,所以C錯誤;材料內容沒有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意蘊,所以D錯誤。3.18世紀,在亞歐人的飲食中,玉米和馬鈴薯的比重提高,豆類提供了蛋白質,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維生素。這一現象反映了A.物種的交流豐富了飲食結構 B.機械化提高了糧食產量C.價格革命降低了農產品價格 D.歐洲農作物的廣泛傳播【答案】A【詳解】新航路開辟后,玉米、馬鈴薯、豆類以及番茄等作物傳播至歐亞,豐富了亞歐人的飲食內容和結構,A正確;機械化是工業革命后發生的事情,排除B;價格革命表現為物價上升,排除C;玉米、馬鈴薯等是美洲作物,排除D。4.某事件明確推翻了“天圓地方”的推測,也預示著任何陸地只要不封凍,便可駕船前往。該事件A.開啟了人類的首次環球航行 B.促進了美洲蠻荒之地的開發C.得到了英國王室的經費支持 D.打通了歐洲與亞洲的新商路【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麥哲倫全球航行首次證實了海包陸的假設和“海洋相通”的推測”,這次航行的完成以確鑿的事實證明了“地圓說”,A正確;B項是哥倫布船隊航行的成果,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經費支持,排除C項;歐洲與亞洲的新商路在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前就已開通,排除D項。5.對下表所示世界人口變化狀況分析的選項正確的是A.各大洲的人口數量處于持續增長狀態B.世界大戰一定程度上減緩了人口增長C.歐洲人和具有歐洲血統的人增長最迅速D.美洲作物傳播是促進人口增長的原因之一【答案】D【詳解】新航路開辟后,美洲高產作物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人口數量的額增加,D正確;非洲新航路開辟后,由于黑奴貿易,一定時期內人口減少,排除A;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于1914年,排除B; 美洲地區人口增長最快,尤其是在新航路開辟以及兩次工業革命時期,這一時期隨著世界市場的逐步形成,各大洲人口,尤其是非洲人口和歐洲人遷移至該地區,因此不能認定歐洲人和具有歐洲血統的人增長最迅速,排除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